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1:22 1 admin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大众印象中的韩国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摄影棚”,它是K-pop舞台上整齐划一的刀群舞,是韩剧里柔光滤镜下的浪漫街角,是社交媒体上精致得一丝不苟的OOTD。

它是一个由流行文化符号构建的、既熟悉又遥远的邻国。我从湿润多雨的贵阳启程,去探寻那些光鲜亮丽影像背后的真实血肉与肌理。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釜山

落地仁川机场,韩国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浅的香水味和冰美式咖啡的微苦气息,无论行色匆匆的职场人还是青春洋溢的学生,都像是一本移动的时尚杂志。

那一刻,我被一种强烈的、无处不在的“精致感”包裹。我意识到,此次的研学旅程不只是对一个国家的近距离观察,更是对一个高度符号化的文化场域展开沉浸式体验。

我的韩国故事,将从掀开这层精美的滤镜开始。

01 一场春雪的赠礼

在来到韩国的第一个月,光州意外地迎来了一场三月春雪。

那天清晨,我被窗外的寂静唤醒,拉开窗帘,整个世界被一层薄薄的白雪覆盖,纯净得不真实。我打开一首韩语歌曲,感受着迟来的冬日贺礼,空气清冽,雪花无声地飘落。

那一刻,初到韩国时的忐忑、学习中的挣扎、文化冲击的困惑、旅途中的惊喜,都像这雪花一般,在我的脑海中纷纷扬扬地飘过,然后静静地融化在心底,化为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图书馆

在韩国的生活, 从一杯冰美式咖啡开始的。

在长沙,奶茶店是年轻人的社交据点,三五好友围坐,一杯“幽兰拿铁”便能开启一个慵懒的下午。而在韩国,咖啡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图书馆、自习室和移动办公室的结合体。

“去喝杯咖啡吗?”是一句万能的开场白,可以引出一段合作、一场闲聊,或是一个安静共处的午后。校园里,几乎人手一杯“아아”(冰美式的韩语缩写),仿佛这是进入学习状态的神秘开关。

这种仪式感同样体现在韩国人的外在形象上。韩国社会对“外貌管 理”的重视远超我的想象,这并非简单的爱美,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责任,时尚得体的穿着,被视为一种自律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走在光州街头,流行的“Clean Fit”风格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像遵守着某种不成文的穿搭法则,精致而统一。我曾好奇地问韩国伙伴,每天把时间花在打扮上会不会很累,她笑着回答:“这就像每天都要刷牙洗脸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呀。”

我这才理解,时尚在这里不仅是审美,更是一种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这种对“统一性”的追求,也体现在校园的课余生活中。国内大学的课后时光,多是三两好友结伴,或是沉浸于个人的世界。但在全南大学的操场和市区的公共草坪上,我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席地而坐,玩着我前所未闻的团体游戏。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我和我的朋友聚会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而 MT(成员合宿训练营)更是新生“破冰”、建立人脉的“必修课”。一切都显得那么热闹,充满了集体主义的温情。

然而,在这种表象之下,我却不止一次地从韩国同学口中听到“孤独”这个词。一位朋友曾向我坦言,许多团体活动只是为了不被孤立而参加,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인싸”(社交达人),而不是“아싸”(边缘人)。

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互相关注,交换一个看似亲近的联系方式,但这些线上互动大多停留在对彼此“完美生活”的点赞和艳羡,很少能转化为线下的深度交流,大部分的私人对话,依然停留在更为私密的 KakaoTalk(聊天软件)上。

这让我开始思考,物理距离的拉近,是否必然带来心理上的亲密?或许,那种需要时间沉淀、在共享困境与喜悦中慢慢发酵的深厚情谊——韩国人称之为“정”(情),才是治愈这种“集体性孤独”的良药。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学校组织的文化体验活动:宝城采茶

而对于我们这些短暂的异乡客来说,在获得这种“정”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在热闹的人群中与自己的孤独和平共处。

02 在课堂上,看见思想的生命

如果说咖啡、时尚与集体主义是我在韩国社会生活中看见的风景,那么大学课堂则为我提供了另一面更具深度的“镜像”,映射出韩国教育的活力。

我的学校全南大学坐落在光州,这里的学习体验,颠覆了我对“上课”的固有认知,它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进行的思维探险

我所上的课程几乎完全由小组讨论构成,老师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通常他会抛出一个宏大的主题,比如“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并为我们指出几个思考的大方向。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上课片段:课堂活动

随即,我们便进入小组讨论与资料搜集阶段。AI时代,我们往往会被允许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头脑风暴,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整合,最终形成小组对该理论的独特理解,包括其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学术论战等。

但这并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迁移运用”。例如在学习PBL理论后,我们需要设计一节运用该理论的微课,并在隔周的课堂上进行展示。知识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概念,而被我们亲手转化为可操作、可被检验的教学实践。

这种“问题驱动”理念,贯穿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老师常常会以一个开放性问题或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景开启一堂课,瞬间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头脑风暴后,当我们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授从不轻易评判对错,而是进行“批判性点评”:首先充分肯定我们思路中的闪光点与合理性,然后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引导我们复盘思考过程中的不足与盲区。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个人汇报(presentation)现场

我至今仍对教授的一段话记忆犹新,他告诫我们:“任何科学的理论,无论它多么著名,其本质上都是一种有待验证的假设。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有权利,更有义务去尝试质疑甚至推翻它。因此,盲目地将任何一种思想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都是愚蠢的行为。

这番话重塑了我对学习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或许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要培养一种敢于提问、勇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03 在刻板印象的缝隙间窥见生活

来韩国之前,我对它的认知或多或少被各种标签所定义,“低生育率”便是其中之一。

据韩国统计厅数据统计,2025年5月总和生育率仍只有0.756,属全球最低,这让我预想韩国或许是一个孩童身影稀疏的社会。

然而,我所亲身感受到的却与此截然不同。当我周末走进光州的家庭乐园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身处另一个平行时空。公园里遍地是奔跑嬉笑的孩子,父母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宠溺,整个空间充满了家庭的温馨与活力。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聊起“低生育率”的话题,同组的几位韩国女生表示她们非常期待未来能组建幸福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而现实中来自教育和就业的种种压力,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的真实困境。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我和我的室友

一个韩国女生坦言,“从出生开始,教育的战争就打响了。”她们口中的“학원”(学院)即各类补习班,是每个韩国家庭都无法逃避的巨大开销。

在极致的社会竞争下,父母们对教育的投入随之加倍,再加上高昂的房价与不稳定的就业前景,生育成了一个需要巨大勇气的决定

而这类现象并非韩国独有,放眼全球,教育成本逐年攀升,年轻人经济压力持续加大,都是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一大原因。

那一刻,我意识到韩国愿意生育的家庭,要将全部的爱与资源倾注在为数不多的孩子身上,也因此绘就了我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一幕幕优生优育的幸福图景。

来韩国前,总能听到一些关于韩国人“排华”的言论。但在我个人的体验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基于文化亲近感的好奇与友善

在课堂上,我和韩国同学热烈地讨论着汉语和韩语中那些发音相似的词汇,一同追溯它们共同的汉字源头。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体验韩服和茶文化

当他们得知我来自湖南时,会兴奋地问我关于张家界的奇山异水,后来我了解到,在韩国的孝道文化中,带父母去张家界旅行被视作一种孝心的表达,是值得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的壮举。这些微小而真诚的互动,远比网络上宏大的民族情绪来得真实。

最有趣的莫过于看到麻辣烫和糖葫芦出现在韩国的大街小巷,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交流不必非得是宏大叙事般的碰撞,也可以是味蕾上人间烟火般的共鸣,或是街头巷尾间不经意的相遇。它消解了偏见,带来了最直接的亲近感。

04 融入与自我认同

“融入”是每个留学生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尝试理解当地习俗,希望不再像个局外人。

然而,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的“融入”?是说一口和母语者别无二致的外语?还是完全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在韩国的经历让我逐渐明白,所谓“融入”,或许并非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者”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店铺开业时,门口摆满了巨大的花圈时的震惊。在中国的文化认知里,花圈所承载的情感往往是肃穆与哀思,但在韩国,它却是表达祝贺与祝福。

那一刻的文化冲击,让我哑然失笑,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同”。我们不应带着审判的心态去评判异域的文化,而应怀着尊重与好奇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旅途

我也逐渐习惯了韩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前后辈文化。前辈有责任提携后辈,后辈则需对前辈表示尊重,这套看似森严的体系,却也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秩序和人情网络。

我还习惯了和朋友们出去聚餐时,非常自然地进行“n 빵”(AA 制),这与中国人习惯于“请客”来表达情谊的方式截然不同,但同样是一种清晰、平等的交往方式。

在这段旅程中,我并未刻意让自己活成一个“韩国人”。我的中国胃依然会在深夜怀念长沙的米粉和贵阳的酸汤鱼,我的思维方式依然植根于我所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教育。

我发现,正是这些来自故土的印记,构成了我身份认同的基石。它们让我能以一个独特的“他者”视角去观察韩国,在对比中产生思考,在差异中看见自己。我不再为自己的口音而羞赧,不再因为无法理解某个韩式笑话而焦虑。

我接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异乡客,而这种“客”的身份,恰恰赋予了我观察的特权。

这趟旅程,没有给我一个关于韩国的最终答案,反而让我看到了它更多的复杂面向:一个在极致内卷的学术氛围中,依然保留着温暖人情味的社会;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依然坚守着独特文化内核的国家。最终,我带着这些复杂的、矛盾的、无比珍贵的体验,踏上了归途。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学校组织的交流生欢送会

我明白了留学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或获得一纸漂亮的文凭,而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你对原有世界的认知,然后你会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

你离开了故乡,却在远方,更清晰地看见了故乡的模样。你走进了他乡,最终也更深刻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场流动的盛宴终于散场,但它留下的滋味,足以回味一生。


来源:《留学》杂志2025年第18期,作者王佳丽


编辑:李翊洁

终审:旭艾

韩国镜像: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