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1:29 3 admin

在厦门林立的高楼和喧嚣的旅游区之外,藏着一片被时光温柔以待的老城区——百家村。

这里没有鼓浪屿的如织游人,也没有中山路的商业喧嚣,有的只是厦门最质朴、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穿行于纵横交错的街巷,仿佛打开了一本记录城市变迁的活态相册,每一个转角都能遇见真实的生活印记。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历史刻印:市井深处的岁月回响

百家村的形成,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

为建设中山公园和兴建第一批市政道路,原住民的房屋被征用,政府于是在公园东路、深田路一带统一规划建设了百余栋安置房,“百家村”由此得名。

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流转,这里从当年的城市新区沉淀为今日的“老厦门”缩影。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不同于厦门常见的骑楼建筑,百家村保留了大量的闽南传统民居与带有南洋风情的“番仔楼”,红砖墙、燕尾脊与精巧的雕花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历史风貌。

漫步其中,斑驳的墙体、生锈的铁窗、缠绕的电线,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这片街区奠定了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市井烟火:舌尖与耳畔的生活交响

若要感受最地道的厦门烟火气,百家村是绝佳的样本。

这里的清晨,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或花生汤开始的。

街坊邻居在熟悉的早餐店门口相遇,闲聊几句家长里短,一天的生活便在食物的香气中苏醒。

白天的百家村,是一座活着的“闽南民俗博物馆”。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深田路、自强路等主干道两旁,布满了传统的杂货店、理发店、修补铺,店主多是几十年不改其业的老师傅。

菜市场更是街区的灵魂所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邻里间的问候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海鲜的咸鲜、水果的甜香和刚出锅熟食的诱人气息。

阿公阿嬷们提着菜篮,不紧不慢地挑选着最新鲜的食材,构成了百家村最生动的生活图景。

而百家村的魅力,更藏在那些需要用心发现的角落。

墙头慵懒的猫咪、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屋前精心养护的花草、围坐在一起“话仙”(闽南语:聊天)的老人……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却凝聚着老厦门最浓厚的人情味。

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从都市的繁忙中抽离,感受一种踏实而温暖的邻里温情。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传统与新潮:在共生中焕发新生

时代的浪潮同样拍打着百家村的海岸。

近年来,一些充满个性的咖啡馆、小酒馆和独立书店悄然入驻老宅,为这片传统街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新旧元素在这里实现了和谐的共生。

古老的建筑外观被最大程度地保留,新潮的店铺与老字号比邻而居,既吸引了追寻城市记忆的年轻人,也并未打扰原住民的生活节奏。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这种“共生”让百家村避免了沦为纯粹旅游景区的命运,它首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社区,其次才是一个值得探访的城市地标。

它向人们证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并非对立,真正的生命力源于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延续。

厦门百家村,厦门最早拆迁安置区,形成于1927年中山公园建设期间

结语

百家村,是厦门这部华丽乐章中一段深沉而温暖的间奏。

它或许没有标志性景区的壮观,却以其不可复制的市井烟火和真实鲜活的生活质感,触动着每一位访客的心弦。

它提醒着我们,一座城市的灵魂,不仅在于它的高度与速度,更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多少可以安放乡愁、触摸记忆的温暖角落。

来厦门,若想读懂它繁华背后的朴实内核,百家村是不可错过的一站。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