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话说闽西丨杨家坊,暖意流淌的美

排行榜 2025年10月31日 10:51 4 admin
话说闽西丨杨家坊,暖意流淌的美

杨家坊古村落新貌(资料图)

在连城,培田古村以“民间故宫”之誉曾让我游兴未尽;而前几日邂逅的新泉杨家坊,更以独有的韵味让我恋恋不舍。

培田多为清代古民居,黛瓦粉墙间尽是岁月沉淀的“老”味;杨家坊却新旧相生,古迹旁错落着新民居,古韵悠悠间,随处透出现代生活的气息。只古无新失生机,只新无古缺底蕴,唯有这般“新旧并存,古今延续”的村落,最耐人寻味。

仲秋廿八,骄阳尚存燥热,我们的游兴却丝毫不减——杨家坊的美,藏在大河、古榕、人心与烟火间,丰富而醇厚。

杨家坊的美,美在大河汤汤。连南河宽阔如江,“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境在此铺展,清水映着青山、祥云、帆影与白鹭,波光粼粼似撒满碎金。沿河亭中远眺,对岸燕诒堂古码头青石的凹痕刻着三百年沧桑,这新泉最完整的古码头,曾是舟楫穿梭的繁华枢纽。上世纪三十年代,船工们冒死为苏维埃运送盐、洋油等物资,船头灯笼摇曳的光,照亮过一颗颗赤诚之心。江风拂面时,稻香混着水汽袭来,视野开阔间,烦恼随波而去,只剩奋进豪情。河的柔情滋养着古村,也成了游子梦中的乡愁底色。

杨家坊的美,美在古榕苍苍。榕树是村落民风包容的图腾,数百年来,杨李两姓因联姻而共生,随三棵古榕代代相传。尤其是迟猪石码头旁的古榕最为壮观,22米高的树干需七八人合抱,1300平方米的树冠如巨伞,遮江蔽路。红灯笼在绿荫下摇曳,白日里,码头洗衣声与树下闲谈声交织;入夜后,对月小酌时,月光被枝叶揉成满地碎银。酷暑里,孩童攀树荡秋千、下河游水,欢声笑语惊起雀鸟。水养树、树护人、人惜树,古榕便是游子思乡的“巨伞”,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杨家坊的美,美在人心凝聚。2001年,释普华、释照明师傅倡导建迴春桥,村民们踊跃响应,老人捐养老钱、青年出工、游子汇款,最终筹款近25万元建成大桥。有人倡导,大家响应,众志成城,这就是杨家坊人的凝聚力。有凝聚力,这里的人们才能编出厚重的村志,才能建成一座座大桥、成就一番番事业,才能和睦相处,繁衍发达。

杨家坊的美,美在信仰坚定。作为革命基点村,杨氏家庙宫殿式的建筑巍峨恢宏,见证了朱德三进召开会议的峥嵘岁月。李云贵烈士纪念碑矗立青山之上,蓝天之下,70余位献身革命者中,在册烈士59名,他们的故事,常由老人向孩童娓娓道来。村内10处古寺庙,则承载着民众向善向佛的祈愿,晨钟暮鼓与书声琅琅交织,涵养着古村的精神厚度。杨氏为大儒杨时后裔,“程门立雪”学风孕育出近百秀才、贡生及五位举人,更有“李氏双兄弟同科中进士”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名博士、二十余名研究生从这里走出,读书声是最美的传承。

杨家坊的美,美在古迹烟火。46座古宗祠、10处古寺庙、160多座古民居中,杨氏家庙的雕梁画栋、李氏祠堂水榭歌台的残柱,皆藏沧桑。2023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古建更显珍贵。逢“八”赶墟的风俗延续至今,小街虽仅百余米,但地瓜、板栗、草药、豆腐干、灯盏糕、鸡鸭鱼肉等琳琅满目,路边摊位的讨价声,唤起儿时的记忆,这是暖暖的烟火人间。

杨家坊的美,美在小巷悠悠。小巷多而曲,彳亍其中,有进入迷宫之感,有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之感,没有向导带领的游客,是难以辨出东南西北的。

杨家坊的美,何止这些呢?沿河路小竹亭的有趣对联,鸡爪梨散发的甜香,路边野花的紫,田野金稻的黄,老店铺外平息纠纷的告示,小学图书室里数千册的图书,芭蕉叶的飘摇,凤尾竹的高扬,草缝里的秋菊,双螺峰遥对的笔架山,太平庵下的垂钓,迴春桥上的江风......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是新旧共生的韵致之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人心凝聚的暖意之美。

双螺峰上白云悠,连南河里清水流。古村新旧传文脉,游子梦萦生乡愁。

充满魅力的杨家坊,我还想再来。


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