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贵州:一眼千年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02:41 4 admin

“每一刻都是温暖的日常,每一眼都是眷恋的风景。这里,值得我们来旅居。”11月3日,黄浦江畔,贵州赴上海举办“爽居贵州”旅居产业(长三角地区)招商推介会,上海退休人员成跃华的一番话,再次引发人们对贵州的无限遐想。

贵州,125万座山头,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谁能想到,曾经世人眼中“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边地秘境,如今,省外客群争相在这里购房,他们结邻而居,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川渝村”“江苏村”“浙江村”。

贵州:一眼千年

梵净山秋日美景。邱勇 摄

究竟什么原因,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

答案藏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当地人在喀斯特的山水间滋养灵魂,在文化千岛中扎下根脉,这份自然与人文酿就的生命力,正让异乡人甘愿在此停泊。

一眼千年:山高水长不改坚韧

群山安静、厚重,它们高耸入云,扎根土地,带着千年记忆的温度。人们用智慧在群山间开辟出生存之道,更在闭塞中坚守着开放基因。

赫章县可乐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夜郎古国”的开放文明揭开一角。

贵州:一眼千年

赫章县可乐遗址出土的乐舞砖。图源 贵州省博物馆

这座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既有汉文化中常见的金、银、玉饰品及铜、铁等物品,又有夜郎文化中的石器、铜器、陶器、漆器等随葬品。两种文化相互交织,共生共融,证明昔日的人们在闭塞山间选择主动拥抱外界,“夜郎自大”的刻板印象不攻自破。

毕节市七星关“五尺道”、关岭自治县关索岭古道、贞丰县花江摩崖石刻群……马帮的蹄印清晰可见,驼铃声在风中呢喃。贵州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茶叶、骏马从这里运往云滇之地,连接远方的市场与人们的生活。

六百年前,戍边将士携江淮汉文化远赴西南扎根,未曾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安顺鲍家屯古水利工程,便为这份文明传承的奇迹写下了答案:先民借鉴都江堰的治水智慧,于喀斯特地貌间巧妙布局,将零散山水梳理成“三水入田、四季不竭”的灌溉体系。崎岖之地由此孕育出温饱的希望,既见证了古人“因势利导”的生存哲学,更实现了中原农耕智慧与西南生态肌理的深度相融。

贵州:一眼千年

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磨难更孕育出坚韧的精神品格。黔中龙场,环境艰苦,王阳明谪居于此,远离朝堂纷扰,于石屋孤灯下静思,于荒山野径中独行。他与百姓同食共居,亲力劳作以避饥寒,在日积月累的体察与反省中,逐渐勘破“知”与“行”的割裂迷思,领悟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核心要义。他以实践印证思想、以心性抵御困厄,最终奠定“知行合一”的心学根基。

炮火纷飞、敌寇肆虐的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奔赴黔境,谱写了四渡赤水的军事传奇。遵义城内,一盏烛火穿透暗夜,遵义会议以非凡的历史决断,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航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自此穿越时空、永放光芒。“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险峻的娄山关之上,不仅镌刻着这句壮怀激烈的诗篇,更见证了革命先烈的伟大气魄与滚烫豪情。

贵州:一眼千年

沉浸式演出《伟大转折》剧目。程佩佩 摄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到红军的马灯,从夜郎古国的铜鼓到安顺屯堡的城墙,千百年来,贵州从未消磨奋进底色,反而沉淀出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的文化基因。

一眼通途:天堑里的致富经纬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崇山峻岭间,人们最热切的期盼是什么?

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冲出大山,去往任何理想之地。

贵州:一眼千年

纳晴高速江西坡互通。贵州图片库供图

新中国成立时,贵州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贵州地势地貌复杂,能不能修路,有没有必要发展大交通,成为时代之问。

当下成为最有力的回答。

2014年,贵阳—广州高铁开通,标志着贵州终于进入高铁时代。

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截至“十四五”末,贵州省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省际通道达到27个。

贵州:一眼千年

贵广高铁穿越从江朝利侗寨

县县通高速后,贵州交通乘势而上。201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后又形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变过去乡村之间通达率低、群众间运输难,以及农村公路标准不高、抗灾能力弱、晴通雨阻多的困境。

目前,贵州已织就“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通组公路为基础”的立体四级公路网络。“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全面收官,18.5万公里农村公路串起城乡,为县域经济撑起骨架。

如今,3万多座桥梁撑起“高速平原”。花江峡谷大桥、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全世界前100座高桥近半数落户贵州并建成通车,“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名副其实。

贵州:一眼千年

花江峡谷大桥。王华 摄

交通网络的织密,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龙井社区,北盘江大桥通车后,猕猴桃种植基地的成熟果实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汕昆高速贵州段通车,只需1个小时车程,兴义人周末抬脚就能到安龙县,欣赏十里荷塘、招堤古韵;龙里县3万亩豌豆尖,从采摘到装箱再出发到贵阳机场飞往香港,全程只需5小时……

物流业态的爆发式增长,更让“黔货出山”从省内走向海外。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贵州建成了综保型国际陆港——贵阳国际陆港,实现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多向联动,货物运输时间较传统路径缩短20天,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95%的商品实现“零关税”快速通关,抵达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

贵州:一眼千年

贵州“市市通高铁”最后一个项目——盘州至兴义高铁正在试运行。刘力维 摄

随着盘兴高铁进入试运行阶段,贵州即将全面迈入“市市通高铁”的新纪元,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夯实。

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贵州以山川作垫脚石,让天堑变通途,只为走出去,面向更精彩的世界。

一眼新潮:客流涌来探多彩

谁说贵州的群山间只有桎梏?

瀑布飞泻、溶洞藏幽、峡谷穿云、湖泊映翠、石秀如雕、物华如宝……贵州步步皆是风景。18个世居民族如18朵绽放的鲜花,共同构成“多彩贵州”的文化长卷。如今高铁穿岭、高桥跨谷,贵州的自然珍馐与文化瑰宝冲破阻隔、被世界看见,成为推进旅游产业化最亮眼的底色。

贵州:一眼千年

10月17日,黄岗村入选2025年第五届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姚曼 摄

蝉鸣为颂,鸟叫为和,风声为伴奏。在黔东南州,一首首侗族大歌唱出乡村振兴的新旋律。黎平县肇兴侗寨以“村歌”为钥匙,走出一条“以歌兴旅、以旅富民”的特色之路。2025年“村歌”赛事期间,游客日均停留时长增至2.8天,“夜游侗寨·日赏梯田”动线带动周边景区客流增长20%,民宿入住率高达92%。

黔东南州雷山县,苗绣、蜡染、芦笙舞乐等非遗技艺体验融入精品旅游线路设计,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083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8.62亿元。

贵州:一眼千年

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千人侗族大歌。图源 黔东南州委宣传部

贵南高铁通车以来,将荔波等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实现贵阳至荔波1小时速达。高铁带动喀斯特地貌景观带开发,2024年黔南州旅游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增长288%,实现历史性突破。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世界级工程,通过“桥上观景+桥下体验”模式,整合周边5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打造桥旅融合3.0景区。其2890米长度、625米桥面高度,成为极限运动与观光结合的标志性项目,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贵州:一眼千年

梵净山日落。邱勇 摄

“黄小西吃晚饭”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打卡热度居高不下,“村超”“村BA”“村T”持续火爆出圈,吸引游客热潮扑面而来。‌文旅、酒旅、农旅、体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避暑旅居、研学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持续优化拓展的“支支串飞”精品线路、不断扩大提升的“小车小团”规模与服务质量,正持续丰富贵州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化出行需求。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增长13.3%,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长81.8%。2025年前三季度,贵州旅游总人次、总花费分别增长8.8%、11%,旅游花费增幅高于人次数增幅。亮眼的数据不断佐证,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势头强劲、发展旅居大有可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