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2日 09:43 2 admin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文/欧海编辑/江淼

对打工人来说,“去班味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一场旅行。

贵州黔东南的群山里,有一个叫黎平的地方。初看,它和许多西南县城没什么区别——山多路远,经济不强,年轻人往外走。但当你真正走进去,会发现它几乎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这里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藏着近百个传统村落,比如肇兴,比如黄岗。

生活在这里的侗族人,自带一种天然的松弛感。他们遵循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农忙时下田劳作、捶布制衣,农闲时聚在鼓楼下弹琴唱歌、烤火聊天。

近些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寨子里修了硬化路,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外出打工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贵州省黎平会议会址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贵州省黎平县高屯桂花台茶园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贵州省黎平县高屯少寨红军桥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家央企的长情陪伴。作为黎平县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旅游集团自2002年起投入和引进8500多万元资金,实施140多个项目,派出十多名干部到黎平挂职。

从建一家民宿、开一条专线、办一场文化展示活动开始,他们不是简单地“爆改”一个村寨,而是一步步守护它们长出自己的样子。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一条专线,串起两个村寨

刘继军刚接到通知要来黎平挂职时,心里想着“会很艰苦”。他是90年代的大学生,东北人,毕业后一直留在深圳工作和生活。

但到了县城一看,30层的住宅楼、平整宽敞的公路,让他惊讶于这里“不比深圳差”。

“这样的地方,还需要帮扶吗?”后来他才发现,真正的挑战在山里——在被大自然的屏障隔绝的村寨里。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肇兴侗寨

黎平最有名的侗寨是肇兴。七八年前,刘继军曾带着家人来这里游玩。

寨子四周都是山,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是清一色的木制吊脚楼,屋顶覆盖着青瓦;五座鼓楼形似宝塔,点缀其中,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

肇兴是中国最大的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称,2018年央视春晚还曾将这里设为分会场。那之后,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寨子里新开了饭馆、客栈和商铺,古朴之外又多了几分热闹。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肇兴侗寨

贵州有句话叫“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交通的阻隔一直是当地发展旅游的短板,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客大多止步于肇兴。

而二十多公里外的黄岗侗寨,就像被隔绝在热闹之外,那里的风景和故事无人知晓。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黄岗侗寨

相比肇兴,黄岗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样子:当地的村民还在寨子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歌,田间每一次变化,他们都会聚在一起,庆祝一番。大山阻隔了热闹也阻隔了侵扰,最原始的生命力在这里自由地涌动、沸腾。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我很早就知道黄岗,但以前不通车,没办法来。”何舟(化名)在网上了解到,黄岗侗寨是男声侗族大歌的原生地,寨子里依然延续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便一直想来看看。直到去年,他发现肇兴和黄岗之间开通了一条旅游专线,车开出肇兴一小时,就能听到黄岗的侗歌。

为了让更多人走进黄岗,中国旅游集团投入帮扶资金,开通了“肇兴—黄岗”乡村旅游专线。2023年,这条专线正式运营,每天两班往返,途经从江高铁站,单程车票25元/人。

“从经济角度来考量,目前还不能覆盖成本。”刘继军坦言,但他相信,随着客流增加,这条线路会慢慢运营出成效。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肇兴—黄岗”乡村旅游专线

在他眼里,这是“穿珠成串”的第一步——侗寨就像撒在黎平各处的珍珠,只有一颗颗串起来,才会闪耀出更大的价值。

“像黄岗这样的传统村落,黎平有98个,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标杆。”刘继军解释,中国旅游集团的目标是通过“以肇兴带动黄岗”的探索,帮助黎平走出一条差异化旅游发展道路。

他们的布局很明确:肇兴做侗族文化的集散中心,用标准化运营提升服务;黄岗等其他卫星寨则是深度体验地,坚持保护而非改造,保持原生态,让喜欢安静的游客能待下来。“到了黄岗,大人可以放松,小孩可以体验农耕、民俗,感受一个不赶时间的村庄。”刘继军说。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一场共建,留住非遗和年轻人

旅游专线带来的,不只是人流,还有机会。

黄岗侗寨始建于宋代,迄今有800多年历史。它藏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坳里,山路弯弯,进出不易。外面的世界很远,侗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

汤惜茜第一次走进黄岗时,忍不住惊叹:“现在怎么还会有这么原始的一个村落?”

而原始的外表背后,是落后的经济。黄岗村世代务农,全村365户、1800多口人,外出打工的不到1/6。人们吃自家田里产的香禾糯,穿自己织的侗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收入。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今年二月,汤惜茜从广西南宁一家五星级酒店房务总监的岗位,调到黄岗担任驻村干部。那时,她的宝宝才一岁半。

在这里,汤惜茜和村民一起运营“禾仓美宿”——十几栋废弃禾仓被中国旅游集团改造成民宿,运营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所有,目的就是带动村民增收。民宿目前有5名管家、2名店长,都是土生土长的黄岗人。

依托民宿,他们还推出了18项文化体验活动:稻田抓鱼、鼓楼联欢、织布锤布、割牛草喂牛、上山采侗药……研学团的孩子最爱抓鱼,回来时一身泥水,笑声和水花一样飞溅。

2024年,禾仓美宿的营业收入达到124万元,分红18万元。对许多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让年轻人看到了留下来的价值。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90后安仔曾靠在外地景区表演歌舞为生。几年前,他回到黄岗,先是在禾仓美宿当厨师。去年,他和几个小伙伴合伙在村里开了一家餐厅,还在自家稻田里开展了抓鱼体验活动。

汤惜茜发现,经过带动和培训,许多村民都能独立承接活动、管理民宿。寨子里不再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愿意留在家里,也让这个原始风貌的村落保持着活力,“他们很爱这个地方,很爱自己的家,不愿意离开。”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 黄岗侗寨

黄岗侗寨党支部书记吴龙保也观察到,这几年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去年6月,村民吴秀勤在村里开了一家民俗服装店,向游客出租侗族服饰,还利用短视频推广,带动村里5户妇女增收。村民吴德珍则创办了“稻香鸭”加工坊,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这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吴龙保说,民宿分红、就业、农产品销售,都让侗寨的经济活了起来。

村子的面貌也在变。“以前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难行,游客也不愿意来。”吴龙保说。自2022年年底起,中国旅游集团累计投入294万元资金,修了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处理系统,铺设智能安消监测网络,推行垃圾分类。如今,侗寨古韵和现代文明交织,游客走在寨子里,脚下是干净平整的路,两侧是整洁的木楼。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自帮扶以来,中国旅游集团在黄岗人居环境提升方面累计投入两千余万元。黎平县文广局副局长张倩说,在中国旅游集团的帮扶下,黄岗的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都有了质的变化,成了乡村旅游重点村。

侗族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在他们眼里,“歌”与“饭”同样重要。侗族大歌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

作为省级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吴成龙发现,旅游业不仅让村子热闹起来,也让文化传承找到了新的土壤。每年农历六月十五,黄岗都会过“喊天节”。此时,绿油油的糯禾开始成片扬花抽穗。祭师带领族人“喊天求雨”,礼毕,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糯米酒,唱侗歌。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过去,侗族文化更多是以“表演”的形式存在于游客的镜头中:拦门酒、侗族大歌、芦笙舞……像展览一样供人欣赏。而如今,在中国旅游集团的支持下,黄岗侗族大歌既能登上国家大剧院、深圳锦绣中华的舞台,也激励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传承,不再只是“节目”,而成为村民日常会唱、孩子也想学的技艺。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二十年陪伴,在古老侗寨重构新的日常

“中国旅游集团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帮扶黎平县了,之前是进行一些农产品的购买,比如黎平的茶叶,后来开始派挂职副县长,到我是第五届,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每年会投入800万元到1000万左右的帮扶资金。”刘继军说,刚来黎平时,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我们又出钱又出人,只要方向不错,大家跟着我们干,肯定会有好结果。”

但他很快发现,最大的难题不是钱和项目,而是观念。

刚开始建民宿时,村民不理解。吴龙保当时每天上户做动员,解答一个个细节问题,这个过程花了整整一个月,“他们怕吃亏,怕收益落不到自己头上。”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现在,民宿建起来了,游客住进来了。黄岗有了固定的文化活动、稳定的就业岗位,和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村民希望黄岗像其他景区那样跻身“网红”,挣更多的钱。

但刘继军并不想让这里变得过度商业化。“怎么让村民相信,传承文化、保留原生态也能带来收益,这很难。”他说,帮扶不仅是带来更多游客,而是让“侗族的味道”留住——稻田、鼓楼、侗歌、织布、香禾糯……有时项目推进得太快,需要“拉一下缰绳”;反之,就再加快一点速度。

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集团定点帮扶的贵州黎平县时强调,“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并指示帮扶工作要继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旅游业和乡村振兴指明了重要方向,也为黄岗侗寨带来了新的期待和希望。

中国旅游集团的黄岗模式还在摸索,但目标明确:保留原生态,又能带动收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推广到全县98个传统村落。

20多年,8000多万元,100多个项目,这串数字落在黎平的 山水里,变成了一条专线、一排民宿、一声声侗歌和一些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这不是一个“完成任务”的帮扶故事,而是一段细水长流的共建关系。

中国旅游集团希望把外部的帮扶力量慢慢转成村里的自我造血能力。“禾仓美宿”项目就是这样:前期出资建设,运营时引进人才,边做边教,让村民接手。等外派干部走了,民宿和配套业态还能正常运转;为了推动侗族大歌传承,中国旅游集团在村里开展鼓楼联欢活动,每场邀请12-16名村民参与表演,80%的活动收入给村民,既增收又激励传承。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这种帮扶方式,不轰动,也不速成。但它换来了信任。他们的“帮扶对象”,慢慢变成了“合作伙伴”。汤惜茜说,她不会侗语,但每次经过村民家门口,总有人笑着用侗语问她“吃饭没”,那种好奇和善意让她很快融入了这里。

中国旅游集团不是在打造一个景区,而是和村民一起,慢慢把生活重新构建了起来。村寨还在,侗歌还唱,故事还会继续。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为了更好的我们

全国最没有“班味儿”的地方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