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横沟桥诗记:从铁轨铿锵到诗声琅琅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2日 19:10 1 admin
横沟桥诗记:从铁轨铿锵到诗声琅琅

横沟桥诗记:从铁轨铿锵到诗声琅琅

湖北省咸宁市横沟桥老火车站的月台上,荒草已从裂缝中探出头来,锈迹斑斑的铁轨静静地向远方延伸,如同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旧站房的窗玻璃碎了几块,仿佛历史睁着的盲眼,凝视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京广线四等站,曾见证无数南来北往的旅客与货物在此吞吐,如今却只办理零星货车业务,渐渐淡出客运舞台。

然而,就在一墙之隔的地方,几十米的诗联文化墙上墨香四溢,村民们围聚在一起交流新作。忙时荷锄种地,闲间舞笔敲诗——这已成为横沟桥镇农民的生活常态。从运输物资的铁路枢纽到产出诗联的文化沃土,横沟桥完成了一场惊人的蜕变。

铁路的余韵:横沟桥老站的记忆

横沟桥火车站曾是这个小镇连接外界的重要纽带。它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相聚与别离。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老站逐渐淡出客运舞台,但并未带走横沟桥的活力。

取而代之的是武咸城际铁路的横沟桥东站,它成为连接武汉与咸宁的新纽带。更令人期待的是,武咸城际公交化运营的论证工作已经启动,未来可能进一步优化站点设置和车次安排,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便利。

在老站旧址,传统的运输功能逐渐消退,而文化的种子开始萌发。铁路文化的记忆被巧妙融入新的文化肌理中,成为横沟桥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诗联生根发芽:从泥土中长出的文化自信

横沟桥的文化蜕变并非偶然。2009年,横沟桥镇在全市首开先河,发起成立了横沟桥镇农民诗社。这一创举在当时看来颇有些大胆,却意外地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生长的沃土。

2018年至2019年间,横沟桥镇党委政府全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他们投入资金建设了诗联门楼、诗联广场、诗联公园、诗联文化墙等设施。2019年,横沟桥镇成功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

这些文化设施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农民展示才华的舞台。诗联文化墙、诗联亭廊、千米诗联长廊等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小站大作为:文化传习的空间革命

横沟桥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规模虽“小”,却有着大作为。在2024年,以其“弘扬诗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荣获了“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佳案例”。

走进文化站,宣传栏、书法角、文体活动剪影墙令人目不暇接,体育活动室、书刊阅览室、文体活动排练场等功能室基础设施完备。这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第二个家”。

横沟桥镇每月举办两期诗联培训班,一年培训的诗联文化志愿者达600余人次。每年出版两期《横沟新曲》刊物,每期刊登志愿者诗联作品150余首(副)。这些数字背后,是文化活力的蓬勃涌动。

诗意弥漫乡村:当日常生活遇见平仄韵律

在横沟桥,诗词楹联并非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生活。甘鲁村村民鲁敦喜与诗友们在舞台上欢快地吟诵:“天插黑饭飘香,门庭正好舞霓裳。路灯蓄足正能量,照得人心好亮堂”、“两箩瓜果一肩挑,左是欢声右是笑”。

这些诗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露珠的清新,你方唱罢我登场,展示着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忙时荷锄种地,闲间舞笔敲诗,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

诗联文化深入全镇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他们围绕“诗联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点”,强化网络建设,引导镇民“唯耕唯读持正道、诗联满镇树丰碑”。

在杨畈村彭家湾、袁铺村西余湾等地,诗联文化与党建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布局,共同推进。如今,全镇诗联会员已达500余人,师生学诗联、爷孙对诗联、婆媳写诗联、夫妻赛诗联的景象蔚然成风。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颜值”到“产值”的蜕变

横沟桥镇投入资金2048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了乡村“气质”与“颜值”的双提升。把农业风景变为产业美景、把农业颜值变为经济产值,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横沟桥镇已成功举办十届农民诗联大赛和连续四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更多文化志愿者加入诗联组织,走上诗联大赛舞台,更成为了乡村振兴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文化品牌的建立为横沟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据咸宁市旅游局数据显示,在2013年城铁开通后,咸宁的游客量每年以1.5倍的数量在递增,近三分之一的游客乘坐武咸城铁来到咸宁。2020年,“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乐享咸宁”活动,接待游客6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

农家书屋:乡村振兴的“活力泵”

横沟桥镇栗林书屋的楹联长廊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善读好学方可睿智清俗气,博览群书终有见识得真知”,33年的老组长查先政的墨宝悬于入口,他在书屋开设了“楹联夜校”。6位农民诗人、10余位书法爱好者与30余名孩童围坐,或挥毫泼墨,或即兴对诗。

栗林书屋通过链接区朗协、作协、横沟诗社等多个协会社团,打造诗香、墨香、书香的“三香书屋”。在“花漾书香”读书会上,近百名村民和孩子齐声诵读朱自清的《春》。

这些农家书屋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泵”,不仅提供了文化空间,更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从“说走就走”到“诗与远方”

武咸城际铁路的开通,使横沟桥进入了武汉“半小时经济圈”。这一交通优势将周末“同城”游、跨省游变成现实,助推咸宁旅游跨越发展。

每天晚上,东站广场吸引周边来唱歌、跳舞、打球的群众近千人。作为横沟桥镇重要休闲娱乐场所之一,东站广场还建成了90米的诗联文化墙,人来车往,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交通的便利与文化的繁荣相互促进,让横沟桥人既能“说走就走”,也能抵达“诗与远方”。这种双重优势,使横沟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结语:文化根脉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奏

横沟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故事。老火车站的“退场”和新文化站的“登场”,标志着这个小镇从单一的交通节点向富有文化内涵的“诗词之乡”的华丽转变。

最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规模虽“小”,却有着大作为。横沟桥镇综合文化站通过制订诗联志愿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各项制度,按照零门槛入会、零收费服务的发展模式广泛吸纳农民、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学校师生入会。他们采取聘请老师讲课和送出去听课的方式不断提高学员的创作水平。

如今的横沟桥,诗联文化品牌意欲“香飘荆楚,走向全国”。它告诉我们,文化的根脉深扎于泥土之中,便能获得不竭的生命力;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诗韵雅趣相遇,便能焕发出动人光彩。

横沟桥的变迁,仿佛一首绝句:旧站铁轨渐生苔,新词妙句涌泉来。莫道乡间无雅韵,荷锄亦可抒胸怀。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气息,弥漫在田野乡间,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让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诗意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刘祥玉)

编辑:赵雯欣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