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文化绿洲”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6日 10:12 3 admin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刘纯银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文化绿洲”

暑假期间,每天到重庆图书馆看书的民众络绎不绝。据媒体报道,仅7月1日至8月18日,重庆图书馆的读者总流通人数就达到42万余人次。

炎炎夏日,许多市民选择在室内避暑觅清凉。在重庆,图书馆成了市民认可和喜爱的“清凉驿站”。读者“42万+”的数据里,藏着市民对精神滋养与夏日清凉的双重期盼。炎炎夏日,图书馆成为大家争相前往的“文化港湾”,甚至一些图书馆一座难求。这种景象,折射的不仅是市民避暑的刚性需求,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刻变迁。

“蹭凉”只是表象,“求知”才是内核。过去,商场、地铁站多是市民夏季纳凉的首选地,如今图书馆成为新热门选择,恰恰标志着公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正在从“纯功能性”向“功能与内涵并重”升级。市民选择图书馆“避暑”,不仅因为这里有免费的空调,更因为这里能提供精神上的“清凉”——一种在喧嚣都市中难得的心灵宁静和知识滋养。市民选择的变化,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进步。

这种现象,生动诠释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吸引力。图书馆能成为夏日顶流,与其环境舒适、资源丰富、服务周到密不可分。免费的网络、便捷的借阅系统,以及针对暑期推出的各类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这充分证明,只要公共产品供给精准到位,就能有效引导公众从“被动纳凉”转向“主动求知”,实现公共场所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热闹,为人们思考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新视角。高温天气之下,如果能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纳入城市防暑纳凉体系,让其承担起“文化避暑”的新功能。这既是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升级。同时,面对热情的市民,如何确保服务质量、阅读环境不打折,成为图书馆新的考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调查研究,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座位供给、优化配套设施等方式,打造更多“家门口的文化绿洲”。

从“避暑”到“读书”,从“纳凉”到“纳心”,暑期图书馆的热闹,照见的是公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向往,考验的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这份“甜蜜的负担”,应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动力。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