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街力棒|潮起蛇口:45载从渔港滩涂到烟火新城,镌刻特区生长印记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8日 12:08 2 admin

当晨雾漫过深圳湾的海面,蛇口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次分明——望海路的车流带着新一天的生气缓缓流动;海滨栈道上,晨练老人的太极招式伴着海风舒展;蛇口市场的海鲜摊前,商贩正忙着分拣刚靠岸的渔获。从1979年那声“开山第一炮”打破渔村的宁静,到如今楼宇与烟火交错、古韵与新意相融的模样,40余年的时光里,这里像一卷慢慢铺展的长卷,每一笔都写着变革的勇气,每一帧都藏着日子的温度。

街力棒|潮起蛇口:45载从渔港滩涂到烟火新城,镌刻特区生长印记

今日蛇口全景。

老街新韵:岁月沉淀的烟火与新生

“望海路那片,全是上世纪80年代填出来的。”站在蛇口海滨栈道旁,56岁的田智锻望着眼前的高楼与海景,思绪飘回了几十年前。作为土生土长的蛇口渔二村人,他见证了蛇口的变迁。

田智锻的家族与蛇口的缘分始于爷爷那辈。18岁时,爷爷从海丰来到蛇口,以捕鱼为业。父亲在蛇口医院出生,世代扎根渔二村。1969年,田智锻也降生在这片土地,成长于1970年代渔二村的两层小楼间,脚下是泥土路,耳边是渔港的喧嚣。

“这蛇口的根,扎在渔港里。”田智锻感慨地说。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这里还是“潮来一片水,潮退一片泥”的滩涂。他的爷爷、父亲靠摇着小渔船捕鱼为生,当时村里很多人住的都是茅草搭的棚屋。那时的老街,虽满是泥泞,却也是深圳湾岸线上最热闹的“海鲜枢纽”。田智锻初中毕业就跟着父母跑运输,每天凌晨四点半准时到蛇口渔港,把刚卸下的黄花鱼、鱿鱼装上船,趁着早潮运往香港。“最多的时候,有十多条船一起跑,一船海鲜最多的能卖到5万,我们赚6%的运费,一天最高能挣几千块。”他回忆道,1990年代初的老街码头,挑着鱼筐的渔民、算着账的商贩、等着进货的餐馆老板挤在一起,粤语、客家话、潮汕话交织着海浪声,构成了他青春里最鲜活的背景音。

街力棒|潮起蛇口:45载从渔港滩涂到烟火新城,镌刻特区生长印记

1970年代,渔业一大队渔民渔业作业现场。

如今的蛇口街巷与渔二村,早没了旧日小渔村的影踪,却把烟火气酿得更浓了。蛇口市场里,新鲜渔获码得齐整,蔬菜带着晨露,摊主吆喝与顾客询价撞出热乎市井气;街角老字号蛇口德记烧腊饭店,刚出炉的烧鹅油亮泛红,香气勾着路人脚步;网红店“嘉华小吃”,老板揭开砂锅盖,金黄锅巴与鲜香米饭相衬,引得行人侧目;斜对面田智锻弟弟开的“田记海鲜餐馆”中,厨师麻利剖鱼,水池里海虾蹦跳溅出水花——每到周末,店里挤得满满当当,不少香港客人赶早班船来,就为这口刚靠岸的新鲜海味,前几天弟弟还念叨,客人排着队打包烧鹅,装了好几个盒子。

不远处蛇口山公园入口,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背景是深圳湾大桥;街角口袋公园里,几位老人围着棋盘对弈。“傍晚这小公园坐满人,聊天、打牌、下棋。”田智锻笑着说,“以前是避风塘,1980年代停满小渔船,夏天浪大时船撞得‘砰砰’响,现在改了公园,铺了草坪,装了健身器材。”如今下楼就是市场,新鲜菜肉随买随有,社区小公园、海滨栈道是饭后遛弯好去处。地铁口近在跟前,开车到海上世界、K1I不过几分钟。等将来深圳歌剧院建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顶级演出。传统节日更热闹,包粽子、开丁节时走街串巷,外国邻居也常来凑趣,一桌人中英文换着说笑,亲得像一家人。

建设足迹:从渔村到都市的逐梦之旅

蛇口的变迁里,留着无数建设者的脚步,田智锻便是其一。1990年代,蛇口掀起建设热潮,田智锻放下了渔船,投身砂石运输行业。“那时候深南大道辅道、南头中山路都在修,我每天开着翻斗车往工地上送砂石,路全是泥巴,车陷进去了就下来推,浑身是汗也不觉得累。”他还记得当年给招商局发展中心大楼送砂石时的情景:“那栋楼是早年蛇口在商务配套与居住结合上的尝试,那会儿看着特别高,妥妥是蛇口的地标之一。没想到如今蛇口又要建世界级的歌剧院了,变化是真快啊。”

街力棒|潮起蛇口:45载从渔港滩涂到烟火新城,镌刻特区生长印记

1990年蛇口全景。

时代浪潮里,田智锻总跟着“变”:2000年,他开了手机店,卖当时流行的各种手机;2005年,承包工厂饭堂,每天为几百个工人做饭;2010年,开桌球城,成了年轻人聚会的热门场所。“蛇口变化快,不跟着变就会被淘汰。”他笑起来眼里有光。

田智锻的妻子林基愉,也在岁月流转中,亲眼见证了蛇口的沧桑巨变。1989年刚嫁过来时,她最怕下雨天:“路是泥的,出门要穿胶鞋,海边还臭烘烘的,因为那时候没有污水处理,垃圾直接往海里倒。”而现在的渔二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社区里有菜市场、小公园,地铁13号线延长线也即将修好,“到海上世界走路也就20分钟,周末我和老田会去那里看展、听音乐剧场,日子比以前想的‘好日子’还好。”

如今,田智锻多半时间在家带孙子,休渔期之外,他还会开着船去运趟海鲜。“老本行丢不下,跑一趟心里踏实。”他说,“现在运输不用靠潮水了,船也换成了机动的,比以前快多了,但还是喜欢闻海风吹来的鱼腥味,那是蛇口的味道。”周末时,“田记海鲜餐馆”里挤满了人,香港客人用粤语聊着天。有时田智锻家人会一起到餐馆聚餐,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是日子兴旺的欢喜。

新生地标:奏响国际化的发展乐章

沿着望海路往东走,深圳歌剧院的工地一片繁忙景象。黄色的塔吊高高耸立,吊着钢结构构件,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脚手架上有序作业,宣传栏的“海之光”效果图格外醒目——灵动的曲面大屋盖如海浪般包裹着建筑,水波纹玻璃板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光。“这是国内第一次在大型公共建筑里大规模用Q690GJC高强钢材,比普通钢材强度高很多。”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歌剧院项目王梦缘介绍,“现在正处于地下室施工阶段,预计2028年12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标准的艺术殿堂、国际化综合型文化交流新平台、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深圳艺术文化新地标。”

站在工地旁,东角头社区副书记吴小海指着脚下的土地:“这片地是当年填海填出来的,早年是片空地,谁能想到现在要建歌剧院了。这要是让老居民们回想当年,怕是都要愣神——当年填出来的这片地,如今要建成这么漂亮的艺术殿堂,以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高品质文化生活,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这就是深圳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啊!”

蛇口的新生,不止体现在深圳歌剧院的建设上。往西北走,蛇口山音乐公园正在优化设计方案,这里曾是蛇口油库旧址,88米高的主峰上还留着油罐建筑的痕迹。项目占地24.1公顷,将改造成人文地标,会建山体手作步道,还会保留油罐的外壳,改成展览空间。未来和歌剧院相互呼应,成为市民听音乐、赏风景的好去处。

望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工程西起邮轮大道,东至东滨沙河西立交,全长6.91公里,会建5公里的地下隧道,还会设专用联络道连接歌剧院地下车库,实现歌剧院与福田、罗湖方向快速到发。蛇口渔港的升级同样在加速。作为国家一级渔港,一期改造范围5.2公顷,会建配套用房、渔业作业、滨水休闲景观。改造后的渔港将从“生产交易”转变为粤港澳大湾区下的都市生活休闲渔港。

从1980年的渔港滩涂,到2025年的多元新城,蛇口45年的变迁,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动缩影。蛇口老街的石板路铭记着渔民的足迹,渔二村的小洋楼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深圳歌剧院的钢构件承载着文化的梦想。这里既有“三天一层楼”的特区速度,也有“祖孙三代守着一条街”的人文韧性。

未来的蛇口,将是“古今合鸣、中外合奏”的模样:老街的微更新会持续保留市井烟火,歌剧院将迎来世界级的演出,望海路的隧道会串联起大湾区的便捷,蛇口山的音乐公园会响起市民的歌声。正如田智锻所说:“变的是房子、是路、是地标,不变的是蛇口人的日子,是这股热热闹闹的烟火气。”

45年潮起潮落,蛇口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晶报记者 严珊珊(采访单位供图)

编辑:阎建伟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