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青岛市博物馆:一甲子,正青春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5日 20:02 4 admin

聚焦·从一个博物馆读懂一座城市

青岛市博物馆:一甲子,正青春

博物馆荟萃文物精华,守护千年文脉。

北魏石佛造像、宋钧窑鼓式洗、明正统十年刻万历二十六年印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刻本、明徐渭纸本行书群望诗中堂……日前,青岛市博物馆在建馆60周年之际,特别推出“镇馆之宝”全民评选活动,终评出的九大“镇馆之宝”熠熠生辉,每一件都是当之无愧的城市文化顶流。

60年来,青岛市博物馆带给城市的惊喜不止是文化的瑰宝。博物馆不仅传承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是连接过去、现代、未来的桥梁。作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青岛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城市文化会客厅”作用,创新解码“文博+”无限可能,探索构建“博物馆之城”多维度矩阵,全面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青岛市博物馆:一甲子,正青春

航拍青岛市博物馆。

来自博物馆的时空穿梭

星河横流,岁月成碑。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地址位于大学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万字会旧址。1996年,顺应青岛市东部大开发的节奏,青岛市博物馆东迁至崂山区。2000年9月30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试开放,基本陈列“青岛历史文明之光”开展。2001年6月24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开放。《馆藏明清书画陈列》《馆藏古代碑刻拓片陈列》等7个文物专题陈列同时展出。2008年,借迎办29届奥帆赛的东风,青岛市博物馆进行改造,陈列展览以一个通史展览和五个专题陈列充分体现其馆藏优势和地方特色,并以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成为传承青岛地区人类文明,展现青岛城市文化底蕴,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公共场所。今年,多项文化艺术展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不仅推出“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展出馆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全部38部古籍,展示古籍收藏保护成果,还将《遗产·今昔·对话—来自东方城市青岛的历史建筑巡礼》图片展送出国门,到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立图书馆展出。

作家海伦·凯勒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好像一部青岛史志,基于城市对于自身特色与文化记忆的追溯与整合。那些原本独立存在的、镌刻着时代烙印的物件,在博物馆里被精密、确凿地链接成了时光的脉络。

今日的青岛市博物馆,站在这个青岛历史与现代的链接处,更多人可以更轻易、更直观地循着青岛市博物馆的展陈记忆,穿过时空的阻隔,走进千年历史、中外文明。透过那些精美的文物与高科技手段复刻的时光片段,与浓缩的青岛往事对话,俯瞰青岛历史的辉煌与久远,也可以见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鉴往事,知来者。博物馆的明天何其美好,便寓意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何其灿烂。由崔恺院士设计的青岛市博物馆新馆,以“浪涌石开”为意象,建筑像崂山上的石花慢慢绽放,和老馆挨在一起,既和谐又有新意。目前,新馆的展陈正在如火如荼策划中,可谓既扩容量又增含量。

何以青岛,静待花开。这座总建筑面积达7.1万平方米的新馆,将来会是集展览、研究、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不断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读懂这座城。

博物馆“网红”更“长红”

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界点,青岛市博物馆正凭借多维度的文化艺术平台,给予人们多彩斑斓的文化体验,日渐成为许多观众“身未动心已远”的向往目的地。

打卡博物馆是当下“青风徐来”的时尚与潮流,成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优质平台。进入小红书等年轻人热搜的社交平台,输入“青岛市博物馆”,出现的各类打卡推文直接刷屏。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谈道:“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大课堂。打卡博物馆,休闲学习可兼得,这正是博物馆文化的迷人之处。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每年的新人入职培训中,有一项便是集体参观青岛市博物馆。对于这些年轻的媒体人而言,在这样有趣而高级的城市课堂学习,不仅是一次鲜活的传统文化体验,更能直观而便利地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文脉肌理,获取高效实用的人文知识,对今后的工作可谓大有裨益。

青岛市博物馆营造了一个更博大、更个性的文化语境,打通博物馆与更多人群的壁垒,让民众获得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幸福感。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立体的人类文明宝库。24万件馆藏,涵盖30多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等馆藏特色,藏品中不乏稀世珍品。这些文物展示着被时光磨砺出的精华,在交相辉映中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融合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态势。青岛市博物馆自2009年起实施数智赋能,推动藏品资源有效利用,已完成9018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建档,拍摄影像资料5万余幅。2020年上线的数字藏品馆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三级以上文物名录”等栏目实现藏品动态展示。2024年古籍数字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完成近万页的珍贵古籍扫描,11部古籍入选国家级数字化项目。博物馆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央视等媒体合作打造“文博日历”“新青年讲国宝”等数字传播产品,显著提升了文物资源的传播效能。

青岛市博物馆的数字文博常在各类展会上大放异彩。精品馆藏文物制作而成的“数字文博互动魔墙”带来鲜活的交互体验,通过这面“墙”,不仅可以查看文物高精度三维质感形态,还能梳理文化脉络、还原历史场景、查看知识图谱、讲述文物故事,全方位感受数字文化带来的新场景、新魅力。

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珍宝,成为公众与博物馆双向奔赴的桥梁,为青博的甲子华诞增添更加动人的光彩。在建馆60周年之际,青岛市博物馆依托“镇馆之宝”文物评选活动,围绕馆庆主题策划推出专题展览。此展以“时间轴”叙事,展现青岛市博物馆60年的发展和变迁。通过60组“镇馆之宝”文物以及档案、手稿、老照片等见证物,紧扣关键节点,再现发展历程、历史事件和社会影响。位列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首的两尊北魏石佛造像,是目前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同殿两佛并立且体量最大的古代石造像。早年,这两尊石佛矗立在大学路7号的院落,现在又成为青岛市博物馆的“第一印象”。文物特有的魅力在此刻被具象化。“慈悲的微笑”,不仅是几代青岛人对博物馆的深刻记忆,更让越来越多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

青岛市博物馆:一甲子,正青春

博物馆一楼的两尊北魏石佛造像是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特色展览引客来。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立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推出《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儿童展》《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等多个主题鲜明的精品展览,并先后荣获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虫·逢——山东省博物馆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等自然科普类、《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等区域历史文化类展览,则以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桥梁,践行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与跨区域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职能。

历久弥新,博古通今。用特色的馆藏、高品质的展览、多彩的活动以及不断创新的文化产品讲好“博物馆故事”,塑造起青岛市博物馆的深度与厚度。这是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鲜明特色,更是博物馆“长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博物馆链接文旅场域

在当下的旅行中,人们愈发重视文化含量和深度体验。以前是“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现在,则是“为了一座博物馆,而爱上一座城市”。在“文博热”走红的当下,市博从文物集成和时代记忆化身文化会客厅和旅游新地标。

爱逛博物馆的游客,不会空手而归。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力为当下文旅生活带来新气象。在文创产品研发过程中,青岛市博物馆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形式。一方面,进行IP授权,与外部优质企业合作,借助其创意和技术优势,开发更具创新性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文创研发运营。与国产动漫《君有云》开展IP联名合作,将馆藏文物明代画家谢时臣的《武当南岩霁雪图》与动漫元素融合,推出《君子傲雪》主题手办,并举办主题特展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文物观摩、汉服体验、传统投壶、版画制作等互动环节,为观众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博物馆是寓教于乐的“诗与远方”。实际上,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除了参观的功能,提供的“新场景、新故事、新力量”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新时尚。比如结合微课堂、云展览、云直播、云讲解等多种形式,丰富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网游青博”线上资源。在游人密集的仲夏夜,推出“夜色青博”。仿古丝路市集为摊主无偿提供摊位,吸引青岛地域众多的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手作艺人参与。

逛博物馆,“情绪价值”拉满。为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青岛市博物馆着实下了一番心思,通过展示特色历史文物以及故事化、情境化的展览设计,让观众与展品产生情感连接。青博“博琴雅韵”“胶澳日记研学”等优质社教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和2023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以及线路宣传展示活动“百强案例”殊荣。这些“大课堂”带着清晰而深刻的青岛烙印,“拿捏”住了观众的心。不仅游客直呼惊喜连连,就是本地的居民也感觉这里常逛常新,每次都有新收获。

俗话说,三分游,七分讲。从“看热闹”到“品门道”,志愿者讲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记忆,让文明之光照进公众心间,成为观众与博物馆的一座温暖桥梁。

据介绍,青岛市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博物馆之一。今年以来,青岛市博物馆再度掀起公益文化热潮,众多爱心人士踊跃参与志愿者招募,为博物馆注入活力,公益之光在馆内闪耀。招募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1个岗位共收到157份报名简历。这些志愿者的加入,不仅助力文旅融合,实现与更多游客的互动,同时通过他们的专业与敬业,使得“博物馆研学热”持续升温,打破了到博物馆浮光掠影“到此一游”的壁垒,让青岛市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沉浸式融学于趣的社会课堂。

一甲子,正青春。2025年,步入60周年的青岛市博物馆也正在融入市民生活的点滴日常,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方文化栖息地,更是岛城气象万千的精神符号与文化名片,而这张城市文化的“金色名片”,正当其时、大有可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青岛市博物馆:一甲子,正青春

青岛日报2025年9月15日7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