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3日 20:55 4 admin

东溪遗珍寻踪记

则 鸣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前几日整理东溪园艺场的地方志,写到历史文化印记这一章时,一段往事忽然浮上心头。

1974年,园艺九队曾出土过一批文物,足足六百多件,多是东汉末到宋初的铜器与瓷器。我对着稿纸发愣,心里琢磨:这批物件,会不会藏在四川省博物院的某个展柜里?虽说只是地方上的出土文物,但好歹也是唐宋遗存,或许能在省博里寻到零星半点的踪迹。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便再也按捺不住。我跟孙子约好,2025年8月21日清晨六点半,由他自驾带我去省博碰碰运气。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车子刚驶上高速,孙子就笑着打趣:“爷爷,我猜咱们今天大概率是白跑一趟。您想啊,省博物院藏了三十五万件以上的文物,您那东溪园艺场出土的‘小东西’,哪那么容易挤进展厅?”

他这话倒也在理。我早查过资料,四川省博物院的分量可不轻——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2012年10月,又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后来新馆建成,才正式定名“四川省博物院”,在全国公共博物馆里都占着重要位置。这份底气,多半也源于它藏着的那一大堆沉甸甸的四川历史文物。

“先别下结论,到了看看再说。”我拍了拍孙子的手背,心里既有期待,也藏着几分不确定。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那天起得早,我们都没顾上吃早饭。孙子一边开车,一边给我数起了省博周边的好去处:“爷爷,那片儿可是老成都的核心区,好吃的好玩的多着呢!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还有陈麻婆豆腐,都是老字号;玩的地方更不用说,青羊宫、杜甫草堂,还有街边的小公园,逛一天都不够。”

听他这么说,我不禁想起了80年代的往事。那会儿我常去那一带,除了到青羊宫看古建、去杜甫草堂赏诗词书法,还总往送仙桥跑——那里有卖宣纸的铺子,也有本地画家摆的小摊,看他们挥毫泼墨,墨香混着纸香,是我至今都忘不掉的惬意。

或许是出发得早,路上没遇到堵车,8点15分我们就到了省博附近。车窗外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暖:街道还是旧时的模样,没多少高耸入云的高楼,比过去更整洁些,绿化也更浓了,没有大城市的逼仄感,反倒透着股古香古色的安逸。有些小街道窄得很,几步就能跨过去,不用穿地下通道,也不用绕天桥,用川话来说,就是两个字:“巴适!”

省博9点才开馆,离进场还有些时间。孙子把车停到杜甫草堂的地下停车场,提议道:“爷爷,咱们慢慢走,去前面浣花北路吃龙抄手,正好垫垫肚子。”

没走十分钟,古砖墙上一块“龙抄手”的招牌就撞进了眼里,上边还刻着“1941”的小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孙子早就在车上预约好了位置,我们刚进门,就见一尊笑面罗汉立在厅中,迎接着往来客人;厅里的摆设也透着古意,木桌木椅,素雅不艳,质朴中带着精致,让人心里格外舒服。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坐下不过三分钟,按预约点的抄手就端上了桌。“抄手”是川人对馄饨的叫法,和广州的“云吞”、江西的“清汤”比起来,各有各的风味。龙抄手里,红油抄手最是出名,但那天我和孙子都选了清汤的——一碗澄澈的汤里卧着雪白的抄手,晶莹透亮,光看着就清爽。

这龙抄手的味道,确实对得起“老字号”的名头。面皮是用特级面粉加鸡蛋揉的,薄得像蝉翼,入口还带着韧劲;馅料选的是上等猪肉,用“水打馅”的工艺拌匀,咬下去细嫩滑爽,满是肉香;最绝的是汤底,用鸡、鸭、猪骨慢火熬出来的,汤色奶白,喝一口鲜得掉眉毛,跟在简 阳吃的抄手、馄饨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这一碗多少钱?”我问孙子。

“二两15块,比简阳贵一点,但在成都这种一线城市,算便宜的了。”他答道。

后来服务员又端来一碗红油钟水饺,我本来说吃不下了,孙子却硬要我尝两个:“爷爷,尝尝嘛,跟抄手是不一样的味儿!”我夹起一个放进嘴里,肉馅细嫩得一抿就化,红油的香混着微微的甜和辣,层次特别丰富。后来才知道,钟水饺的历史比龙抄手还久,早在1893年就有了。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店里的招牌挨着排过去,还有川北凉粉、担担面,全是老成都的十大名小吃。

吃完早饭,离省博开馆还有一会儿。我和孙子沿着浣花溪慢慢走,晨风吹着树叶沙沙响,远处传来几声鸟鸣。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找到东溪园艺场的文物,但这一路的晨光、古街和老味道,已经让这趟寻踪之旅,变得格外值得。

8时58分,抵达四川博物院外,草丛中矗立着一块红沙石石雕,“四川博物院”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行至青华路5号,便是博物院大门。9时开馆,人们陆续凭身份证或扫码免费登记入馆。

进馆后得知,现有展厅从底楼到三楼,分别涵盖“远古四川”,“古代四川(一)”,“古代四川(二)”,“古代四川(三)”。

我们迫不及待从一楼爬到三楼,结果只呈现从远古到唐五代的四川文物,而宋元明清时期相关展厅用工艺美术馆改建暂未开放,后续将打造为“古代四川(四)”——宋元明清时期展厅,看不到。开馆时间待定,非常失望。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1974年简阳东溪园艺场九队出土珍贵文物时,我们场还专门出动了武装基干民排进行保护。 当时宋代墓葬出土31件东汉至宋初青铜器;元代古墓随葬611件器物,含524件瓷器,其中230件青瓷据传为南宋龙泉窑产物,造型多样。墓中出土的龙泉窑青釉洗式、“五管灯”国内罕见,铜摩羯笔架等也独具特色,期待未来能在新展厅展出。

我们只好从三楼往返到一楼,重头细观“远古四川”到“古代四川(三)”,了解到四川盆地因独特地理环境,孕育早期文明:龙骨坡遗址追溯人类活动至200万年前,“资阳人”是南方晚期智人代表;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汇聚,“宝墩文化”开启古蜀文明,孕育三星堆;战国晚期秦并巴蜀,其文化融入华夏;蜀汉时期“天府”称号定居蜀地,英雄人物受尊崇;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佛教兴盛;隋唐“扬一益二”,五代十国前蜀、后蜀促进文化发展。文物见证时代变迁,让人体会历史传承与文化根脉的厚重。

参观时,我总在留意简阳历史上四位科举状元之一——五代后唐王归璞的痕迹,盼着能寻到哪怕一件与他相关的文物蛛丝马迹,最终却还是落了空,心里难免攒下几分遗憾。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展厅里游客不少,本地市民与外省游客交织,有人举着手机拍展柜里的旧物,有人凑在说明牌前轻声讨论,倒真见得文物跨越地域的吸引力。只是展厅尚未完全建成,据工作人员说年底有望完工。我忍不住盼着,明年初它能完整呈现四川的历史脉络时,能有几件简阳宋元明清的老物件——或许是带釉的瓷片,或许是刻着字的碑拓。毕竟如今的简阳,高铁穿城、新城拔地而起,这份突飞猛进从不是无源之水;那些藏在文物里的千年文脉,才是它能稳稳向前走的根,让今日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沉甸甸的文化底气。

11时许离馆,前往浣花公园、杜甫草堂走马观花,园内新增杜甫诗词书法石刻,楷隶篆草俱全。11时50分,预约中午去吃陈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成都北郊万福桥畔的“陈兴盛饭铺”是发源地。店主陈春富早逝后,其妻陈刘氏(因面部有麻痕被称“陈麻婆”)主厨,她利用脚夫提供的菜油和牛肉末,创新性地将豆腐与汉源花椒、郫县豆瓣等调料结合,烹制出兼具“麻、辣、烫、酥、嫩、鲜、香”七味的豆腐菜肴。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我们预约的这家陈麻婆豆腐店位于青羊区青华路10号,距四川博物院仅435米,步行7分钟便能到达。

进店后一看,楼上楼下都坐满了人。孙子说:“我预约过了,不急,肯定有座位。”没过多久,一位服务员过来询问后,带我们到里间——那里还剩两个小桌空位,除了我们,另一家人也刚好到了。服务员给我们分别倒好茶水,没一会儿先上了一盘蒜苗熬锅肉,又过了片刻,用菜盘盛着的麻婆豆腐也端了上来,放到桌上时,砂锅里还冒着沸腾的小泡。

看着端来的陈麻婆豆腐,第一感觉便是烫、嫩、鲜,尤其是那几节蒜苗叶,为整道菜添了几分鲜活;红油裹着四方的豆腐块和颗粒分明的牛肉末,瞬间勾起了食欲,恨不得马上尝一口。

孙子边给我盛饭边说:“这可不能心急哈,烫!别用筷子,用勺子舀着吃。”我点头应道:“晓得晓得,可不能再闹笑话了。”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79年我们和成都牙膏厂谈判联合办冷磨柠檬油加工时,牙膏厂的钟厂长曾请我吃过成都名菜,其中就有陈麻婆豆腐。记得当时我见豆腐鲜嫩,又没明显冒热气,用勺子舀了一块就放进嘴里,结果被烫得吐都来不及,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次只记得“烫”和“麻”,连味道都没品出来。

一晃几十年过去,这次我用勺子舀起一小块豆腐,轻轻吹了又吹,闻了又闻,才慢慢放进嘴里。虽还有点烫,却烫得爽口:能尝到汉源花椒的“麻”,龙潭寺二荆条辣椒做的豆瓣红油的“辣”,还有油炸过的牛肉末——色泽金黄、酥而不柴,颗粒分明不沾牙,入口便是“酥”,香气也格外浓郁。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不过我还是想试试豆腐本身的味道,便喝了口茶水漱漱口,夹起一块豆腐用水冲了冲,放进嘴里像舔冰激凌似的尝了尝,竟真的没尝到半点石膏味,只剩纯粹的豆香。

一位服务员大概看穿了我的小动作,走过来说:“我们这豆腐块先做了预处理,用2%的盐水焯烫2分钟,捞出后浸在40℃的淡盐水里保温备用,所以您尝不出石膏味;您看这豆腐,棱角多规整。”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朝她竖了个大拇指。

这手艺是真的值得称赞——从1862年传承至今,足足163年。若没有严格的工序、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秘方传承,恐怕早就像简阳的某些名小吃一样,名存实亡了。唯一欣慰的是,石桥面、三星米花糖、简阳羊肉汤、海底捞这些还在,只是该好好琢磨琢磨:谁才是真正的“正宗”?

我并非怀疑自家的不正宗,只是怕不正宗的渐渐取代了正宗的,日子久了,真味就没了—一没了真味,还能传得长久吗?

孙子听了却不以为然:“那可不一定!您说东溪桥多重要,不是狮子桥,可外头那座大桥上明明刻着‘狮子桥’——别人都这么标,您说的算吗?您说最早叫白塔区,后来咋又成了红塔区?您说印山和鳌山在东溪之间,可印鳌阁咋建在那么远的地方,跟印山还有毛钱关系吗? 您说射洪坝的洪应该是鸿,您能把它改过来吗?”

我被问得哑口无言。这真不能怪他们这代人,该怪我们这代,甚至上一代人——有的是人为改动,有的是以讹传讹。过去只顾着填肚子,后来又一门心思搞建设,反倒把祖宗的文脉丢了,忘了还要传给子孙后代。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饭后得马上离开,因为外面还有几十人排队等着喊号进店,不能耽误了后来人。12时40分出门见天色阴沉得厉害,孙子提议打车去杜甫草堂地下停车场取车。我们驾车绕出城区,刚上高速,大雨就倾盆而下。回到简阳时才下午2时15分,太阳却正晒得火辣辣的。

作者简介:

成都简阳东溪遗珍寻踪记

吴永华,笔名则鸣,1947年2月生,简中老三届回乡知青。自费读过川大办的四川青年自修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读过四川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当过农村基层干部也教过书,管过企业也当过厂长。一生爱好诗书画,但看的多做的少,无成就可谈。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