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 新京报社论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4日 05:59 4 admin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 新京报社论

立志打造“四个中心”的首都北京,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在文化这篇大文章上不断挥毫落笔。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 新京报社论

▲9月23日,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发言,主题为“以文化为桥梁连接世界”。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新京报社论

金秋再相聚。

据新京报报道,9月23日至24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正式揭晓。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展现北京的政治文化站位;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呼应北京文化枢纽的全球坐标;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是历史文化重要保护成果;“240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国际文化游,凸显北京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魅力的“第一窗口”;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是北京为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打样示范……

这份沉甸甸的榜单,可窥见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分量,亦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具象化。立志打造“四个中心”的北京,在文化这篇大文章上不断挥毫落笔。文化因科技而焕发新生活力,科技因文化而获得人文底色。

自2022年创办以来,北京文化论坛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文化盛事。在这里,汇聚世界文化的共同语言,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载体,让文明互鉴的宏大议题,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得到新的阐释与回应。

今年北京文化论坛精彩纷呈,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精彩配套活动,充分展现文化的多元价值,进一步凸显论坛作为全球文化盛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比如,在系列活动之一的“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孙女卡门·卓别林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孙梅玮赠送卓别林与梅兰芳在上海见面的合影,梅玮回赠丛书《梅兰芳菲》。这有历史回响的一幕,不仅展现了跨越百年的中西交流,也映照出北京文化论坛作为文明互鉴舞台的独特意义。

此外,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活动也将同期举行。这些不仅拓展了论坛的外延,让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也为市民参与和成果共享提供了更丰富的参与途径。

北京文化论坛以其丰富性,为文化交流创造了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践场景,既有火花激荡的思想交流,也有脚踏实地的服务供给,体现出北京文化论坛兼具思想高度与现实温度的独特价值。

此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之都,悠久的历史脉络、繁荣的文化产业,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为此,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聚集了国博凤冠、天宫藻井、国子监“金榜题名”、天坛四季冰箱贴等博物馆公园顶流文创,集中呈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创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产业活力。

具体的成果也与数据相印证。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同比增长15.9%。

在今天的北京,既有各类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业成果,展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无限潜力;也有独具魅力的展馆空间,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创新;更有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为代表的国际盛会,将世界文化的光影带到市民身边,让北京的城市气质在古今中外的交融中愈加鲜明。

2025北京文化论坛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会,也是北京向世界展示自信与开放的重要窗口。北京也正是以这种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让全世界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可以预见,随着论坛的举办,北京将向世界生动展示,文化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互鉴、在融合中成长,沉淀出塑造人类未来的深厚力量。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