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3日 09:55 3 admin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础的问题可以解决,让更多外国人能看到最美丽的、最先进的、最便利的的中国。”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文 / 巴九灵


穿着汉服和露着胸肌的NPC拍写真,腿上穿戴最新款的机械腿爬天门山,额头贴着退烧贴涮老北京火锅……人挤人的国庆假期,你可能发现身边多了不少外国人,像你一样感受崭新的中国。


老外游中国的火爆得益于近两年的签证放宽。特别是去年12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将过境免签从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与此同时,互免、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不断扩展,区域性免签如火如荼。而对于急需来华但来不及办签证的,条件允许可以在口岸申请签证。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上海邮轮口岸母港航次外籍旅客占比创新高


猜猜这些政策的威力有多大?


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589万人次,同比增长52.1%,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62.1%。照此推算,2025年入境外国人总量将突破3500万,刷新历史纪录,快接近观光立国的日本了(预计约3700万)。


然而,尽管#China Travel的“主流叙事”很热闹,但中国在入境游领域毕竟算新手玩家,想真正“接住”这3500万外国游客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而言,总会出现一种“看得见欢迎、感受不到便利”的割裂感。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被一张“两寸照”困住


踩坑,是外国游客在中国大冒险的第一课。


曾在北京和苏州留过学的戴乐,来自旅游大国意大利,几乎走遍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谈及旅途中的不便之处,他最先想到的是住宿。“以前最不方便的地方是有一些比较便宜的酒店民宿不许外国人住,我必须住贵一点的酒店,有些酒店价格高到离谱,背刺了。”


他还提到,尽管这两年对外国人的住宿限制放宽了,但“门票”这只拦路虎依然没解决。“许多景区需要提前预约,很多预约景点门票的网站和小程序,必须用中国身份证,我的护照不行。有一些界面完全是中文,我的一位非洲朋友就表示完全看不懂。有些景点即便买了票,工作人员仍把我拉进小屋子,要求我护照登记。”


住宿、门票、酒店、支付、上网这些常见的“坑”,尚可打个补丁——近年来,国家部门陆续出台不少新政,旨在“完善入境旅游服务”,包括在预订景区门票、购买车(船)票、住宿登记、电子支付等方面提高便利化水平,但有些“坑”却十分隐蔽,难以用制度填埋。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来源:中国政府网


在外企任职翻译的苏苏经常要帮来华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办理文件,她分享了她在接触外国人时最频繁碰到的问题。


最常见的一个坑就是证件照。苏苏表示,在中国办理文件经常需要用到49*35mm的照片,也就是两寸照,是长方形的,很多网站会直接翻译为two inch,但两寸照在一些国家通常指2英寸*2英寸的正方形照片,因此常常需要重新拍摄。


这个小细节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习惯和沟通问题,而一落到实际旅游中,问题就会被放大。


之前旅游时,苏苏的团里有一位长居中国的比利时游客,他特意没有报所谓的“外国人专团”——因为更贵,行程还缩水,“不适合想深度体验的背包客”。于是他加入中国专团,然而导游在讲解少林寺历史时,他屡屡向苏苏追问历史与宗教细节,但毕竟不是英语专团,苏苏努力翻译,常常感觉“词不达意”,那些复杂的文化内涵实在难以完全传递。


这种文化鸿沟的背后,是中国缺少专业的外语导游。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持证导游约66万人,外语导游占比仅8.4%。双语导游更是凤毛麟角。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语导游中,双语导游只有10个。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导游在苏州园林为几位外国游客讲解


更宽泛地说,能够对外简单沟通、接待的多语言从业者在中国也是极度缺乏的。作为反面案例,泰国等亚洲旅游型国家,在主要城市的景区和市中心的麦当劳里,服务人员大多能讲基础的英语和中文。


当然,这一现状还受客观大环境的影响。一位桂林的酒店从业者表示,原来桂林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里能讲英语的服务人员,2020年以后很多人都转行了,外国客人只能找导游翻译,原本的英文菜单、外币兑换等酒店服务也都消失了。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一个社会,两种体验


“中国文化太独特了,很多外国人难以了解。我的一些外国朋友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在中国生活。”戴乐说道。他指的“中国文化”,还涉及到生活习惯、人情规则、社会制度等等。


根据七普数据,在华定居生活的外国人高达84.6万。有别于短期旅游体验,外国人长期在中国定居生活,就不得不适应中国各种“特殊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问题和割裂感。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北京,外国游客在店消费


出海战略咨询公司美讯创始人彭家荣,是一位加拿大人,在中国求学、生活、创业已有二十年,一口地道的中文让他成为标准的“国际友人”。然而,回忆起生活中的醪糟事,他总有些“滔滔不绝”。


有一次,他在上海出差,准备打一辆网约车,结果被毫无征兆地告知,他的国外信用卡使用次数已到30次,在平台无法支付。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法办理中国信用卡,他顿时陷入了被动的境地。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走一大段路,坐地铁。


那次不愉快后,彭家荣开始困惑:当外国人看到免签政策兴冲冲地来中国旅游时,也遭遇到这样的问题,他感受到的中国,还是那个在“China Travel”视频中便利、先进的中国吗?


更让他感到亿点点无语的是“身份认证”问题,这贯穿了像彭佳荣这样只有护照而没有“绿卡”的80万外国人在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次,彭家荣在寄快递时发现,必须用身份证实名认证,否则没法录入信息,而他只有护照。最后只能借用朋友的身份证,勉强完成这次“物美价廉但不太愉快”的快递寄送。


就连最日常的业务沟通和拜访,都或多或少被“卡脖子”。


“微信的实名验证系统对外国人更加严格,一不小心就会被封号,经常得重新验证,不及时处理就会被锁死。”


“很多写字楼的访客登记系统只能输入身份证号,不支持护照号,所以我总是要借用别人的手机号或者身份证,才能登记。”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图源:小红书


彭佳荣无奈点出了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体验鸿沟”:“拿着外国护照在中国,和拥有二代身份证的中国人所生活、所体验的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中国——我觉得差距估计得有30年。”


这种体验代差,根植于整个社会系统对“本地身份”的深度依赖与绑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基础服务,从支付、交通到社交平台的注册,都围绕着二代身份证构建,它和公安、社保、银行、税务等数据绑定,而外国人的护照信息,仅存于入境管理部门,未能打通各项社会服务系统,因此他们就得面临“注册不了”“验证不通过”“功能被限制”等尴尬处境。


在金融方面,中国的支付体系主要围绕本地银行+移动支付构建,国际信用卡体系与本地银行账户的数据并未完全打通;而中国居民享受的网贷、信用租赁、免押金服务等,核心是基于个人信用体系,外国人没有本地信用记录,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给予同样的服务。


更大的原因或许还是来自国家安全。


外籍用户的身份信息涉及跨境数据流动,出于国家数据安全的考虑,部分政府网站、金融服务等限制外国人使用。在过去,也确实有不少外国人利用支付漏洞进行跨境套利,促使监管机构对外国人开户、支付限额、资金流动等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结语


尽管外国护照“困境”重重,但每当彭家荣回忆起初到中国时的情形,不经感叹起了改革开放的硕果。从外卖、网约车等生活服务的普及,到大量行政手续由线下转为线上办理,彭家荣表示,这些年,他在中国生活、工作的体验越来越好。


“虽然之前写了两篇文章讲外国人在中国不方便的经历,但中国这20年的变化真的很大……20年前我第一次到河南郑州的时候,几乎只能用现金,别提什么国际信用卡,更别说微信支付了。”


这两年来,国际地缘政治日益紧张,中国却进一步加大了开放。除了签证放宽外,像今年4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将“即买即退”服务措施从多地试点推广至全国。外国人买了中国商品后能在离境退税商店迅速退税,既便捷又增加了不少游客多次来中国的意愿。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与此同时,各地也推出了诸多方便外国人旅游和工作的新政策。今年3月,沈阳市向外籍人员代表发放了首批外国人“证卡融合集成”实体社保卡,不仅是外籍人士在沈工作身份凭证,更集成了社保服务、金融支付等民生功能,实现了“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沈阳发放首批外国人“证卡融合集成”实体社保


北京在全国首创首发推出两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译等拓展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创新产品——“畅游通”和“幂方卡”,一体化满足外籍来京人员小额高频消费扫码和通信语音、上网流量等需求……


不过像外国手机接收验证码的问题,手机上谷歌地图、脸书的问题,在彭家荣等人看来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中国对3500万外国游客说“欢迎”,但要真正“接住”,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打磨。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础的问题可以解决,让更多外国人能看到最美丽的、最先进的、最便利的的中国。”


像彭家荣、戴乐这样的外国人并非抱怨,而是希望能与中国一起进步。他们欣赏“中国速度”,也理解制度的复杂性,同时也渴望在中国人热情的笑脸背后,真正感受到便利和尊重。


近年来,中国正在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打造国际人才的聚宝盆。基础体验的改善,不只是为外国人解难,更是为中国自身的国际化铺路。当一个外籍游客、学生或企业家,能顺畅地买一张火车票、轻松地付一杯咖啡钱、打开自己常用的手机应用,便是最直观的国家名片。


本篇作者 | 徐涛、蒋紫涵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