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3日 12:03 3 admin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 年),巴丘正式改称巴陵郡。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为防御水军而精心建造的“阅军楼”。此楼坐落于巴陵城西门城楼上,与洞庭湖畔紧紧相邻。它最初被称作“巴陵城楼”,后来,因南朝诗人颜延之在诗句“清氛霁岳阳”中,首次出现了“岳阳”这一称呼。而他所作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无疑堪称描绘岳阳楼前绮丽风光的开篇佳作。

至唐朝,此地始称“岳阳楼”,彼时巴陵已易名为岳州。然而,从初唐到盛唐,岳阳楼尚无统一称谓,时而被称作“南楼”,时而被叫做“洞庭楼”,亦有称其为“驿楼”者。

盛唐时期,民间虽已通俗地将其定名为“岳阳楼”,然而真正在名人诗歌题咏中出现,则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6年)。而首位称其为岳阳楼的大文豪,便是素有“诗仙”美誉的李白。

乾元二年三月,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获赦,不久后抵达岳阳。当他目睹岳阳楼之景,不禁触景生情,满怀兴奋地吟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借此抒发自己遇赦后的喜悦之情。经李白这般称呼使用,“岳阳楼”这一名称便迅速传扬开来,并逐渐固定下来。

岳阳楼的前身,乃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所建的阅兵楼。东汉末年,名将鲁肃主持修建此楼,初衷是用于指挥与检阅水军。岁月流转,时光变迁,鲁肃的阅兵楼逐渐演变为人们登临揽胜、观光赏景之所,承载起独特的人文与历史价值。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岳阳楼雄踞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景区陆地东西长度约130米,南北长度约300米,陆地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此处前临洞庭,背倚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眺万里长江。虽地处湖南省北端,却恰处中国中部,毗邻长江,相伴洞庭,于洞庭湖而言居其湖口,于长江而言居其中游。

就水路交通而言,自岳阳启程,逆长江而上,途经三峡,可抵巴蜀之地;顺长江东行,能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甚至远渡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逆流而上,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从陆路交通来看,岳阳楼紧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与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同样位居中端,极容易转至其他相连的铁路、公路,从而畅达各省。

岳阳楼承载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深厚情结,故而在近千年的时光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之地。登上此楼,极目远眺,那广袤无垠的“八百里”洞庭湖便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壮阔之景让人瞬间心旷神怡,仿佛刹那间进入“无我无人”的空灵境界。

岳阳楼景区内,除主楼之外,还有诸多颇具观赏价值的景点。其中,有朱德同志题写匾额的怀甫亭;有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仙梅亭;还有取材于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传说的三醉亭。此外,鲁肃曾在此发布军令的点将台、充满文化韵味的书法碑廊,以及小乔墓、鲁肃墓等,皆值得游客移步前往,以抒发怀古之情。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至岳阳任职,他对军楼进行扩建,称其为南楼,之后又将其改名为岳阳楼。岳阳的山清水秀,岳阳楼的雄伟壮观,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文学大家纷至沓来,他们登上此楼,欣赏天下秀水,留下了上千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商隐的《岳阳楼》等,皆是语句精巧、意境深远的佳作,使得岳阳楼的知名度逐渐提升。

然而,岳阳楼真正名满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得益于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州,他钟情于岳阳山水的秀丽奇异,次年便着手重修岳阳楼。竣工后,他请人绘制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写信邀请好友范仲淹为修葺一新的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不负所托,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字字精妙,堪称千秋绝唱。文中“余观夫巴陵胜状……”一段,道尽天下楼、天下水的胜景;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不朽名言。正是这篇文情并茂的《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声名远扬,成为千古名楼。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五朝楼观,乃是专家广泛收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历史文献与图文资料,经精心研究后,绘制出岳阳楼图,并以青铜铸造而成。它堪称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青铜建筑群,可谓世界之最。 唐代岳阳楼,古朴简约却不失庄重。

彼时,大唐乃泱泱大国,为世界强国,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尤其对日本、韩国影响显著。

直至今日,仍能在日韩建筑中,窥见与唐代楼阁相似之处。岳阳楼三字牌匾,由书法大师颜真卿题写。 宋代,滕子京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四面八角,拥有二十四个屋檐。范仲淹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便为该楼而作。

当时,滕子京既未依靠财政拨款,亦未进行集资摊派,却修筑出如此雄伟壮观的楼阁,功绩卓著。 元代岳阳楼为两层三檐建筑。元朝时,中原地区由来自草原的蒙古族统治,故而元代岳阳楼带有一些蒙古族风格特点。

明代的岳阳楼别具特色,其为六边形建筑,周身花纹装饰繁复精美,顶部铸有宝顶,散发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前曾于皇觉寺修行。称帝后,他大力推崇宗教文化,受此影响,明代岳阳楼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至于清代岳阳楼,其建筑风格纤细秀美、精巧雅致。岳阳楼三字牌匾乃康熙皇帝御笔亲题。一座楼阁的牌匾能由皇帝书写,足见岳阳楼在当时声名远扬,备受重视。由此可见,每个朝代的岳阳楼,皆与所处时代的历史紧密相连。

双公祠内,供奉着滕子京与范仲淹。往昔,若想了解岳阳楼、洞庭湖,以及滕、范双公的生平事迹,或许只能依托那仅有368个字的《岳阳楼记》。如此一来,相关认知难免流于笼统与模糊。而双公祠中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图片,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二位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滕、范二人同窗求学,一同考中进士,又在同一朝堂为官。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却因新政失败被贬至河南邓州。滕子京作为范仲淹政治上的追随者与拥护者,同样未能幸免,被贬至岳州。

岳阳楼下,有一处闻名遐迩的诗书碑廊。其建筑风格为仿古回廊,尽显古朴、庄重与典雅之韵。碑廊全长240米,依北斗七星之形排列修筑。从空中俯瞰,它恰似一把金钥匙,欲开启前方五座铜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之门。碑廊内珍藏着近150幅历代名家的书法墨宝,件件珍贵无比。对于钟情书法的朋友而言,此地无疑是绝佳之所。

新碑廊共划分为四个片区,分别为领袖区、当代名家区、古代名家区以及岳阳楼记区。

在南极潇湘”的牌坊之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 。此联为清代名家张照所撰,其意为:从洞庭湖向南,可经由湘、资、沅、澧四条水系,深入湖南的三湘大地,领略潇湘的朦胧月色;向北,则能借道长江,踏入长江三峡中的巫峡,饱览巫山十二峰的秀丽景色。短短一副对联,巧妙概括方位与两地胜景,堪称精妙。而这副对联的书写者,乃是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

1984年,时年90岁高龄的刘先生书写此联,落款却是“刘海粟年方90” ,以“年方”二字,尽显其年轻的心态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岳阳楼主楼楼顶高悬的“岳阳楼”三字横匾,乃我国著名文豪、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题。此楼匾别具特色:其一,无提字落款;其二,岳阳楼作为千古名楼,其书写方式却是从左至右的现代写法。

关于这块楼匾,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1961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不幸逝世,其胞弟陈忆吾时任岳阳县文化馆馆长,准备赴京参加陈赓的追悼会。岳阳县委县政府便委托他,请陈赓的夫人傅涯向毛泽东求字。

傅涯接到请求后,谦逊地表示:“岳阳楼是历史文物,乃千古名胜,还是请历史学家郭老题写更为适宜。”于是,这一任务便落到了郭老身上。郭老对此极为重视,回去后精心书写了好几幅三字楼匾,送请毛泽东挑选。然而,挑来选去,皆不满意,觉得郭老或许过于紧张,字写得拘谨,未能展现出真正水平。

一次偶然间,毛泽东瞥见郭老准备寄往岳阳楼管理所信封上“至岳阳楼管理所收”中的“岳阳楼”三字,写得自然流畅。于是,他用红笔圈出,将信封寄至岳阳楼管理所。就这样,形成了岳阳楼三字匾,无提名、无落款,且采用现代写法这两大特色。

岳阳楼高19.42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在江南三大名楼之中,其规模形制最小,却独具特色。它不仅是三大名楼里唯一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更是唯一于原址保持原貌的古代建筑,完整呈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其建筑特征可用十个字概括: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江南三大名楼里,黄鹤楼有五层,滕王阁达七层,岳阳楼为何仅修三层?这是因为岳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孙子曾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故而岳阳楼设三层,每层分别寓意天时、地利、人和。

岳阳楼建于岳阳的西城门之上,没有打地基,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其绝大部分重量,主要依靠楼内四根直径达50厘米的楠木金柱承载,这些金柱自楼底径直贯穿楼顶。岳阳楼每层皆有高高翘起的檐角,线条流畅自然,造型优美雅致,此即为飞檐。

值得一提的是,每层檐角的装饰物各不相同:一层为凤,二层为龙,三层为云,寓意龙凤呈祥。凤在下、龙在上的布局,也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楼顶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盔顶。这种拱而复翘的盔顶式构造,在我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自清代传承至今,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盔顶上矗立着一座小塔,塔重0.7吨,连同盔顶近两吨。岳阳楼并无横梁,那它是如何承受这般重量的呢?原来,盔顶下方有一形似蜂窝的木件,名为如意斗拱。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事实上,盔顶近两吨的压力,通过斗拱以一分二、二分四的方式,由64个点将这两吨压力均匀分散。斗拱不仅使楼顶与楼体完美衔接,还兼具美观之效。

1983年落架大修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整个楼体完全依靠我国古代传统的木料榫接工艺搭建而成,未用一颗铁钉、一块砖石,结构严整精巧,堪称纯木建筑。

此次大修后,80%的木料沿用自清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最后一次重建时的材料。

岳阳楼在美学、力学、工艺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岳阳天下楼”之称名副其实。而岳阳楼能历经千年、闻名天下,关键在于它是一座富有灵魂的楼阁,其灵魂源自千古雄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8个字,却内容宏博、哲理深邃。范仲淹在文中,借对洞庭湖阴天与晴天两种迥异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不同的人生境界。“霪雨霏霏”,表面看是对洞庭降雨天气的刻画,实则映射人们遭遇失败挫折后的悲观消极心态,由此引出“去国还乡,忧谗畏讥”之感。而“春和景明”,则展现人们历经成功时的愉悦心境,便有“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之态。

此时,范仲淹感慨,理想抱负兼具的仁人志士,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变迁与自身得失而情绪起伏,无论成败,皆保持恒定淡然,不妄自菲薄,始终豁达从容。这八个字蕴含深刻哲理,成为诸多商贾名流的自勉座右铭。

范仲淹更进一步,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将全文思想升华至全新高度,成为儒家文化千古丰碑,与当下“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当年,滕子京收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顿时喜出望外。旋即,他邀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大雕刻家邵竦雕刻。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在北宋时期,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以及邵竦雕刻,此四者被合称为“巴陵四绝”,声名远扬。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年滕子京所修的岳阳楼以及那块“四绝匾”,仅存世短短33年,便在宋神宗年间,毁于一场雷击引发的大火。

如今所见的这幅雕屏,书写者乃是清代大书法家、乾隆的书法启蒙老师张照,同样弥足珍贵。

岳阳楼历经岁月沧桑,屡遭损毁却又屡经修缮。如今我们所见的岳阳楼,乃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新修葺而成。其整体建筑,可用“四柱、三层、飞檐、纯木”这八个字精准概括。

岳阳楼主楼共三层,高达15米,楼体由4根粗大的楠木支撑而起,内部环绕12根立柱,再辅以周围30根木柱,共同联结为一个稳固的整体。整个建筑未使用一枚铁钉,亦无一道巨梁。

楼体的12个飞檐,檐角高高翘起,宛如鸟嘴于高空啄食。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尽显金碧辉煌之态,曲线流畅自然,陡峭而又上翘。

据古籍记载,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般古老的建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与辉煌成就。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中现存的唯一一座木结构建筑,其余两座皆为建国后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宇。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其一楼与二楼,各镶嵌着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的雕屏,乃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制品;二楼所嵌雕屏,出自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之手,其字体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变幻多端,独具匠心,堪称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则是毛泽东书写的杜甫诗作《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这些雕屏金光闪耀,熠熠生辉。

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承载历史与人文的江南瑰宝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岳阳楼# #洛宁头条##分享城市新鲜事#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