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5日 09:26 4 admin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绵阳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潼川府·绵阳直隶州·龙安府在绵阳市的位置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中和三年(883)晚唐诗人罗隐路过魏城县(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时,忆起之前与蔡氏兄弟同游成都的情形,于是通过锦江、绵州等地理意象的时空转换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在绵阳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淡烟乔木隔绵州的佳句不仅绵阳美好经典的意象所在,更成了当地重要的文化认同。

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这座城市不仅是千年绵州底蕴的传承者,也融合了川西屏障龙安府与东川巨邑潼川府的精华;三者完美地融合成了绵阳如今的人文底蕴及特色,绵阳的这种多元文化,得益于这种“三府成绵阳”的区划演变;那么四川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怎样形成的呢,“三府并绵阳”又是怎样跌宕起伏的精彩过程呢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绵阳·越王楼

隋开皇五年(585)潼州更名为绵州,此后各代均得以延续;《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其因绵水(沱江或绵远河)得名,但绵水所在的绵竹市当时属于蜀郡阳泉县,因此这个说法虽然主流也有推敲空间;也有观点认为绵州源自左思《蜀都赋》中“左绵巴中”一词;清嘉庆《绵州志》对绵山有旧志:治北二里越王台后,与天池山相连,为一州之主山的描述,可见绵州当以此得名。

北宋重和元年(1118)梓州升格为潼川府,府治郪县即今三台县,初期辖区涵盖了涪江中游包括今三台、射洪、盐亭、中江等县地;作为潼川府路的治所,潼川府实际指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气象二府九州三军一监的54县。元末,明玉珍的明夏设立了龙州宣慰司,明洪武六年(1373)将之改设为龙州。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清朝·绵州·龙安府·潼川府

明洪武九年(1376)潼川府降为潼川州,同时郪县并入潼川州,辖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等7县;宣德七年(1432)改龙州为宣抚司;嘉靖四十五年(1566)龙州宣抚司改置为龙安府,取龙州安宁之意命名;府治在今平武县龙安镇,领江油、彰明、石泉(今北川羌族自治县);万历18年(1590)增设宁武县(平武县)作为附郭,龙安府辖县变成4个;这种区划格局延续至清末。

清雍正五年(1727)绵州升格为与府同级的直隶州,管辖德阳(今德阳市旌阳区)、安县(今绵阳市安州区)、绵竹(今绵竹市)、梓潼(今梓潼县)、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区)共5县;十二年(1734)潼川州升为潼川府,以潼川本州改设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得名)为附郭首县,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八县;绵阳境中部今市区为治地的绵州、东南部以三台为治地的潼川府、西北以平武县为中心的龙安府等3个二级区划共存的格局由此形成。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民国二年(1913)全国范围内进行废府存县的调整,绵州、潼川府以及龙安府被撤销,绵阳本州的辖区改设绵阳县,因在绵水之阳而得名、另说因绵州治地在绵山之阳得名;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绵阳县可视为元朝并入绵阳州的巴西县的“转世”。

1950年设立绵阳专区(驻地绵阳县),管辖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彰明10个县;此时绵阳的辖区涵盖了原绵阳直隶州、汉州全境、龙安府的彰明县以及成都府的金堂县。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钟炎生(摄绘主义· CC)

1953年3月广元专区撤销,其所属的广元、旺苍、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绵阳专区增至18个辖县,得到大幅度的扩张之后,其范围涵盖了原绵阳直隶州、龙安府、汉州的全境、保宁府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成都府的金堂县;同年7月广汉、金堂、什邡划入温江专区,绵阳专区共有15个辖县,范围其缩小至原绵阳州、龙安府、保宁府大部分区域。

1958年绵阳迎来了区划身份的高光时刻,面积猛涨至4万平方千米左右,约为如今的半个重庆市并超过海南和台湾两个省:9月彰明、江油2县合为江彰县(后改江油县),绵阳专区变成14县;同年10月遂宁专区撤销,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中江7县划入;绵阳专区扩大至绵阳州、龙安府、汉州局部及潼川府和保宁府大部分区域,涵盖如今的广元、绵阳、遂宁、德阳4个地级市以及重庆市潼南区;同时标志着绵阳州、龙安府、潼川府的辖区及核心首次被纳入同一政区,“三府合一”或“四府合一”的行政格局由此形成。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1959年绵阳专区

1959年3月昭化县并入广元县、江县并入德阳县,调整绵阳专区共辖19县;1968年7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辖县依旧;1976年2月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9县。1977年9月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18县;1978年4月绵阳县并入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整体上仍可为绵阳州、龙安府、潼川府、保宁府四合一的区划格局。

1983年8月地级德阳市成立,德阳、中江、绵竹3县划出之后;绵阳地区管辖1市、14县,缩小之后,范围仍然为绵阳州、龙安府、潼川府、保宁府故地。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绵阳专区对应的如今各市

1985年2月绵阳地区因改设为绵阳、遂宁、广元这三个地级市而完美落幕:江油、三台、盐亭、安县、梓潼、北川、平武、绵阳8个市县划入绵阳市,旺苍、青川、剑阁、广元4县划入广元市,蓬溪、射洪、遂宁3个县划入遂宁市;其中绵阳市、广元县、遂宁县分别改设为三个地级市的市中区。

作为绵阳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次变化,本次不仅再次体现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也为川北城市群以及其中各个地级市的市域范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区划上指代的范围大幅缩减,但是严重缩水的绵阳仍然维持了“三府成绵阳”的局面,面积缩小一半后,绵阳仍以2.02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傲视省内大多数地级区划;当时以及如今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因此而形成。

三府成绵阳,遇见龙安府与潼川府,四川最大地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三台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府成绵阳”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但也需辩证分析:主要潼川府仅有三台和盐亭在如今绵阳市,绵阳直隶州也由罗江、德阳、绵竹属于绵阳;因此它们并非完全重叠和沿革对应,是半个绵阳直隶州、小半个潼川府及整个龙安府组成了绵阳市;然而能将三府核心纳入同一区划并形成三府合一行政格局‌的情况在省内甚至国内也相当少见;这种融合让绵阳州、龙安府、潼川府各自的文化底蕴共同筑成了绵阳多元化的文化底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