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13:56 3 admin

#我眼中的襄阳#

襄阳能成为一流的旅游城市吗?

“铁打的襄阳。”这句话流传甚广,襄阳这座古城天下闻名,一说到这个地方,脑海里就能勾勒出一幅坚硬而孤傲的剪影。

襄阳,立于汉水之滨,看尽了王朝更迭,听惯了金戈铁马。当“文旅融合”的浪潮席卷神州,一个宏大而迫切的问题摆在了襄阳面前:手握一副王炸般的“文化牌”(三国、武侠、宋元大战等等),它能否真正跻身一流旅游城市的行列,让曾经的历史,转化为如今的繁华呢?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答案,或许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在于襄阳如何回答自己:是满足于做一个“历史标本”,还是立志成为一个“活的传奇”?

襄阳的底气,源于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不是单薄的“古城”,而是一个融合了真实与虚构,悲壮与浮躁的文化综合体。

其一,是三国文化的“智”与“谋”

谈及三国,绕不开隆中。史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明确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襄阳是“三顾茅庐”的起点,是“隆中对”这一千古战略的诞生地。这里不是简单的凭吊之所,而是诸葛亮智慧与谋略的精神圣地。游客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那不仅是君臣之遇,更是理想与格局的碰撞。古隆中、水镜庄、庞公祠……这些遗迹串联起的,是一条“智圣”的朝圣之路,其文化深度,远非一般仿古建筑可比。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其二,是武侠文化的“侠”与“情”

如果说三国史实给了襄阳筋骨,那么金庸的笔墨则赋予了血肉与灵魂。

《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夫妇率领中原豪杰,死守襄阳数十载,最终城破人亡的悲壮故事,让“襄阳”二字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紧紧绑定。

这固然是小说家言,却非凭空杜撰。其背景,正是历史上那场惨烈无比的宋元襄阳之战。金庸以文学之笔,将一场冰冷残酷的围城战,升华为一曲关于家国、爱情与牺牲的英雄史诗。

在传奇小说里,襄阳的城墙不再只是砖石,它承载了郭靖的坚守,黄蓉的机敏,也见证了杨过飞石击杀蒙哥大汗的传奇瞬间。这种历史与文学的奇妙共振,使得襄阳在华人世界拥有了一种近乎“信仰”级的情感号召力。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其三,是战争文化的“铁”与“血”

襄阳素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其战略地位“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从关羽“水淹七军”的威震华夏,到岳飞收复襄阳的壮志凌云,再到宋元襄阳之战的旷日持久,襄阳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战争史。

尤其是宋元之战,蒙军围城六年,南宋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其悲壮程度,世界战争史上亦属罕见。这种“铁打”的城市性格,塑造了襄阳人坚韧不拔的民风。

今天,当游客抚摸着那依然雄伟的古城墙,走过中国最宽的古代护城河,感受到的不仅是建筑的宏伟,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关于生存与尊严的震撼。

其四,是民俗文化的“水”与“火”

宏大的历史叙事的同时,襄阳也有温润的“人间烟火”。汉江的流水,滋养了独特的码头文化;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红汤是火,碱面是筋,葱花是翠,是襄阳人一天生活的序曲;古老的“穿天节”,寄托着人们对爱情与美好的向往。

这些鲜活的民俗,如同一碗美味的热汤,为这座英雄之城注入了生活的温度与柔情,让游客在感受金戈铁马之余,也能品味到最地道的市井滋味。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然而,手握王炸,就一定能赢下牌局吗?成为国家级,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现实比理想骨感的多。

放眼国内文旅市场,不少城市空有顶级IP,却经营得乏善可陈,襄阳同样面临这样的风险。

首先是文化的“孤岛化”与“浅薄化”

诸葛亮、郭靖、关羽,这些IP固然响亮,但如果只是各自为战,那就是只是一个个孤立的雕像、一场场生硬的实景演出。

游客来到古隆中,听完导游背诵一遍《隆中对》,拍张照便走;到了古城墙,寻个“郭靖黄蓉”的打卡点,发个朋友圈了事。

这种“到此一游”式的走马观花消费,将深厚的文化内涵稀释成了快餐式的符号。好比拥有满汉全席的食材,结果炒出来的是大杂烩,看似花样也不少,实则平常无奇,花了钱,也没赚到好评。

更讽刺的是“审美疲劳”。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如今许多古城,打着“修旧如旧”的旗号,最终建成的却是“仿古一条街”,里面卖着各种义乌小商品,撒着辣椒面的廉价烧烤。襄阳若还是学这个学那个,没有真正的创新,只会陷入“千城一面”的怪圈。

我们需要的不是又一个被商业逻辑同质化的“襄阳古镇”。英雄的故事也不应该沦为纪念品商店里粗糙的玩偶。

当“侠之大者”被印在廉价的T恤上,当“隆中对”被做成折扇,文化的价值只会被彻底践踏。

不是襄阳的故事不够精彩,而是无法做到取舍。

是主打三国的智谋,还是武侠的豪情?是聚焦战争的残酷,还是民俗的温情?

如果没有一个统领全局的“超级叙事”,各种文化元素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的襄阳,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文化资料库”,而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集”。

明明有无数的闪光点,却缺少一根能将它们串联起来的、足够璀璨的金线银线。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作为襄阳人,我希望襄阳成为一流旅游城市。

但襄阳必须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叙事为王”的转型,构建“英雄之城”的统一叙事体系。

首先,将三国之“智”、武侠之“侠”、战争之“勇”、民俗之“韧”融为一体,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襄阳英雄宇宙”。

这里的“英雄”,不仅是诸葛亮、郭靖,更是历史上无数无名的守城将士,是今天创造生活的普通市民。所有的旅游产品、线路设计、城市宣传,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叙事展开。让游客来到襄阳,不是参观几个景点,而是进入一个完整的英雄故事场,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

其次,推动文化IP的深度活化与体验式消费。

少搞一些墙画静态展示,多搞一些动态体验。把钱花在刀刃上。

比如,在古隆中,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与“诸葛亮”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隆中对”问答;在古城墙上,可以开发大型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扮演宋元军民,亲身经历“襄阳保卫战”的某个片段;在汉江之上,可以复现“穿天节”的浪漫,让游客体验古人的祈愿仪式。

胆子甚至再打一点,鼓励游戏公司开发以襄阳为背景的开放世界游戏,让虚拟世界反哺现实旅游。要让文化“动”起来,“玩”起来,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当然,赚钱还是有要底线的,“真实性”必须遵守。

一流的旅游城市,卖的不是景观,而是生活方式。襄阳最宝贵的财富,是那碗地道的牛肉面,是汉江边悠闲的垂钓者,是不经意流露的方言。

在开发的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古城的原住民生态和生活模式。

除了“郭靖黄蓉”,襄阳还剩下什么?扒一扒古城旅游的“内伤”

政府要做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微改造、精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让“人间烟火气”与“英雄史诗感”和谐并存。

毕竟,一个失去了本地居民、只剩下商铺和游客的古城,不过是一座精致的鬼城。

总而言之,襄阳问鼎一流旅游城市,并非痴人说梦。唯有潜力深植厚重的历史文明土壤。

前路漫漫,挑战与机遇并存。

破除IP自信,以“英雄之城”的宏大叙事为魂,以沉浸式的创新体验为体,以真实的生活气息为韵,让襄阳不再仅仅是史书上的一个地名,小说里的一段悲歌。成为一个能让每一个中国人亲身走进、触摸、并为之自豪的,活着的传奇。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