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13:57 3 admin

题记:每一次进铁道兵博物馆,都会想起十几年前那个军礼。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我的回想

2011年4月5日,晴,大峡谷吹着凛冽的风,大峡谷的风待久了,可以吹痛人的肌理毛发,这样的风才符合峡谷强健的肌体和刚毅的棱角。

一批全国各地聚集而来,重走成昆线的铁道兵退役军人带着他们的铁二代、铁三代,老老少少一百多号人。齐聚成都坐上绿皮车,钻一个又一个的山洞,停靠一个又一个的小站,整整坐了7个小时。

这么长的时间往故地行进,足够想起很多事,也足够讲述很多事。终于来到关村坝火车站,来看建设中的铁道兵博物馆。

此时的铁道兵博物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成昆铁路纪念雕塑群完工,馆藏物品正在征集中,距离开馆时间还有1年。

关村坝火车站被称为“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一次使用388吨炸药,爆破395万立方米土方,炸山填壑,夷平山头。中央为此发来贺电,据说中央第一次专门为一个隧道的打通发贺电。

长6107米的关村坝隧道是成昆铁路进入金口河大峡谷的第一座隧道,也是当时全国第二长隧道。1965年至1966年间,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吕正操、郭维城、华罗庚等先后来过关村坝隧道。关村坝火车站因地制宜,建成了桥隧相连的火车站。

火车靠站,一半在隧道一半在桥上,走下火车即可看到大峡谷垂直高耸入云的岩壁,天地狭窄处似可手臂相接,挤压得大渡河风高浪急。40年后的重逢不止是时间的回望,还有生命的追溯,走在自己或父辈建设的铁路上,心中翻滚怎样的情绪。

难以揣测,也不适合追问,只能沉默在峡谷的风声之中,默默地跟随他们行走。一群人走向另一处,却有一位身穿卸了帽徽、领章绿军装的老同志独自返身走向室内,室内只有已看过的铁道兵博物馆建设沙盘。

时间过去几分钟还没出来。担忧掉队,我走了进去。只见他独自在沙盘前笔直站立,右手行军礼,左手贴裤缝,身体微微颤动,嘴里低声自语。

不好惊扰,轻轻靠近,勉强听见他嘴里念叨的话,推测出来应该念的是战友名字。

念完名字,又取了帽子,垂手似默哀状,很快他又一次立正,又一个军礼,听他哽咽地说完后面这段话:“战友们你们都看见了吧,金口河人民给我们建了一个家,我们有家了……”。

他的追忆

从沙盘出来追赶队伍的途中,我们有了一场对话,他说接下来想去各地收集战友照片、签名,存在铁道兵博物馆里,和战友聚在一块儿,一起回家,回家呀。

后来,每年建军节或铁博有活动,问候一下,偶尔聊聊签名进展和修建铁路的往事。

一直不提姓名很不礼貌。老同志姓陈名刚,山东淄博籍铁道兵,1969年3月入伍,到部队新兵训练时刚过完15岁的生日。

初到成昆线时分在铁10师47团3营11连,11连属于打隧道很有名气的连队,驻地在一个叫“芝麻地”的隧道的横通道口旁,团部驻地在德昌县的小高公社。连长看他年龄小,疼爱他,把他调去连部当通讯员。半年后,连上文书调去西昌支左,他接替了文书的工作。

陈老用文字记录了修建铁路的过程艰难曲折。苦,很苦,但大家都有坚定的信念,经过奋战,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通车。通车典礼主会场由成都和昆明各开一列彩车在西昌接轨,当时彩车在德昌县也举行了通车典礼庆祝活动,陈刚所在的47团庆祝活动在德昌典礼现场。

据其回忆,通车典礼由当时的军委和铁道兵首长剪彩,铁道兵部队有五个师和两个机械化独立团。从1964年调兵遣将到完工前后6年时间,成昆线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电视剧《铁色高原》反映了铁道兵修建成昆线时,难以忘怀的艰难历程。成昆线通车后的11月底,陈刚随部队转战襄渝线。

铁博开馆这些年,我因各种原因数次进入,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点点接触。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是特定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特殊兵种,1948年组建铁道纵队,1984年退出解放军序列,整体并入铁道部。36年的风雨岁月中,这支英雄的部队战时实施铁路保障,和平时期参加国家铁路和国防建设。

为纪念曾在铁路建设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现已消失的特殊兵种。 2007年,金口河举全区之力筹建铁道兵博物馆。同年底,已故开国上将、原铁道兵政委、104岁的吕正操将军为铁道兵博物馆题写馆名。


签名追溯

签名的军旗寄来,纸箱早已龇牙咧嘴。

拿到我手里时,旗帜色泽不再鲜艳,它陪着陈老在祖国大地上行走了 10年,集到了120名退役铁道兵的手写签名。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那些写下签名的人,多数人隔了半个世纪才相见,通过一面旗帜再次连接起那段往事。很难想象分隔千里的老战友找来,写下名字时的情绪。

笔尖划过旗帜的布面,布的纤维比纸张更有吸附力,稍微迟缓都能形成墨痕,笔下墨痕的漫漶会不会瞬间唤醒心底的军号声,想起半个世纪前的枕木和铁路。

半个世纪前,他们是阳光青春稚气的少年郎,在最美好的时光、最美丽的年华汇聚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修建成昆铁路。成昆铁路成了他们铺在大地上的笔,用血汗铸就的答案和丰碑至今响彻大渡河,成就一代代人的梦想。

再次相聚因为铁道兵博物馆,从山东出发,上北京赴上海,辗转河南、湖北、浙江……一地一地,一位一位, 120名铁道兵在旗帜上集合。

1964到1970年,在滚滚的大渡河畔,在雄壮的大峡谷深处,在千里成昆线上,人进一寸,岩石退一寸,人进500米,铁路进一里,留下一军魂。群山终于响起火车的鸣笛,据测算,西南片区的发展整体向前推动五十年。

站立铁博,仰望雄伟的峡谷,俯瞰关村坝火车站,玄武岩为何如此坚硬?难道是为了测量肉体的硬度!流水为何这般湍急?难道是为了考验生命的毅力!

随同签名红旗寄来的物品还有:1件纪念“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纪念”的T恤,T恤已发黄,签了参加通车纪念的铁道老兵的名字。另有一沓照片、一张光盘和一封信。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信纸原文:

**(我的名字)女士:你好!

签名军旗所有资料已准备完毕,今天准备寄给你,签名军旗一面,签名汗衫一件,签字照片若干,铁道兵十师子弟乐山聚会光盘2张(笔者备注:实际1张,或许寄的纸箱坏了,被遗失。)请查收。由于陈刚本人身体状况,不能动笔请人代写,制作比较粗糙,请原谅!感谢你给我们的帮助,致以铁道兵战友的军礼!

2021.6.5 陈刚

托交的签名旗帜和物品在融媒体记者见证下,全部移交区文旅中心。

后记:大峡谷风依旧刚烈,山峰耸立。走进铁博,往昔涌现。为什么明明知道艰难,还要一往无前,越来越感受到优秀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认识生活的能力,也有改变生活的勇气。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金口河风物—签名 作者:金口河民政局 邹燕


编辑:乐在其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