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7日 09:14 5 admin

退休后跟着儿子搬到滨州,转眼已是一整年。从最初对陌生城市的忐忑,到如今每日醒来都心生欢喜,这座被黄河与渤海环抱的小城,用它的风景与文化,悄悄改写了我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这里没有大城市的行色匆匆,却在草木枯荣、烟火日常里,藏着最动人的生活肌理。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滨州的魂,在黄河里。黄河在这座城市蜿蜒近百公里,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却有着“春有杨柳青青、水清鸟鸣,秋有银杏铺地、叶落成诗”的温润景致。我最爱晨练时沿着黄河水利风景区的步道前行,张肖堂险工的堤坝上,120余年历史的坝体爬满青苔,见证着一代代治黄人的坚守。相邻的小开河引黄灌区更令人称奇,作为全国第一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它不仅解决了近50万人的饮水难题,如今更是芦苇苍苍、百鸟云集的生态天堂。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春日里,黄河大道的彩叶林带最是迷人。800余株红叶李、北美海棠次第绽放,与淤背区的千亩银杏林、海棠林连成一片,风一吹便落英缤纷。我常坐在“问汛黄河”文化广场的石凳上,看老人带着孩子辨认景观石上的治水典故,听护林员讲那些移植来的苗木如何适应黄河岸边的土壤。到了深秋,这里就成了金色的海洋,1.5万余株树木的落叶铺成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抬头便是“黄河落日圆”的壮阔。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滨州的文化,是活在日常里的。刚来不久恰逢正月,便撞见了胡集书会的盛况。数百档说书艺人齐聚镇上,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西河大鼓的醇厚、山东快书的明快、沾化渔鼓戏的质朴轮番上演,800年的弦歌不绝于耳。如今书会还开了“云端”专场,现场听书的老人捧着热茶,年轻人则举着手机直播,古老曲艺就这样在新老碰撞中延续。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平日里逛非遗工坊更有乐趣。滨州剪纸的艺人能在方寸红纸间剪出黄河奔腾、花鸟相依,线条细腻得仿佛能呼吸;博兴草编店里,手艺人用麦秆编出的筐篮透着草木清香,据说这门手艺已在当地流传千年。最让我着迷的是吕剧,作为发源于博兴的剧种,它的唱词里满是齐鲁大地的烟火气,社区剧场常有的演出,我总能跟着哼上几句《李二嫂改嫁》的选段。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滨州的味道,藏着时光的故事。街角的锅子饼铺是我常去的地方,这道有三百年历史的美食,在滨州分了三个流派:滨城邢家锅子饼讲究热锅卷馅,1974年还曾招待过周总理;沾化桑记流钟锅子饼薄如蝉翼,馅料已从传统的猪头肉豆腐发展出十几种;无棣佘家锅子饼要用两口平底锅分别烙饼炒馅,柴火香混着饼香格外诱人。咬开热乎乎的饼卷,馅料的鲜与饼皮的韧在舌尖交融,难怪当地人说“邢家不出摊,滨县不起会”。

更值得细品的是“滨州宴”里的讲究。邹平纸皮包子皮薄如纸,能清晰看见里面的馅料,相传是乾隆年间御厨改良的手艺;武定府酱菜咸中带甜,从明朝起就是贡品,如今“仙泉居”的招牌依旧响亮。这些美食背后,是滨州人对食材的敬畏——沾化冬枣要等霜打后才采摘,渤海盐田虾在30万亩生态盐田里自然生长,阳信牛肉更是登上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餐桌。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滨州的美,还藏在那些小众的角落。无棣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唐代大觉寺的钟声与海丰塔的风铃相和,护城河畔的荷花一开,穿汉服摇橹的姑娘便成了风景。阳信水落坡的民俗园区里,明清木雕、老家具堆成了“古董海洋”,匠人修复文物的专注模样,让人忍不住驻足。最神奇的是碣石山,这座华北平原唯一的火山堆,73万年前的熔岩遗迹清晰可见,登顶观海阁,仿佛能望见曹操“横槊赋诗”的壮阔。

住得越久,越懂滨州的好。它有“城市之肺”般的生态廊道,也有“永不落幕”的曲艺书会;有传承百年的手艺,也有滋养一方的美食。黄河在这里不仅流淌着水波,更流淌着文化与生机;渤海在这里不仅带来了物产,更带来了包容与开阔。

退休跟着儿子到了滨州生活了一年了,说实话,我羡慕滨州的生活。

一年时光,足够让我爱上这座城。不是因为它有多繁华,而是因为它让自然与人文共生,让传统与现代相融,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在草木、曲艺与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柔与笃定。这样的滨州,怎能不让人羡慕?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