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听海丨文明互鉴 以心交心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9日 11:16 4 admin

在太平洋靠西的茫茫海面上,漂浮着一系列的群岛,这些岛屿,宛如闪亮的珍珠,点缀在椰风鹭影的湛蓝波涛之中。

听海丨文明互鉴 以心交心

琉球群岛就是这样一串明媚的珍珠,在东海的怀抱里浮沉激荡,沐浴春秋。

从明朝洪武至清末,琉球就是中国的藩属国,中琉之间500多年朝贡关系,不是凭借武力征服,而是文明互鉴、经济技术互助、文化互学的和平友好关系,是一部命运休戚与共的史诗。

琉球群岛地处中国东海东部海域,由大隅、吐噶喇、奄美、冲绳、宫古、八重山六大群岛及附属岛屿构成,总面积约4644平方公里,其中,面积1208平方公里的冲绳岛,是其核心主岛。

元末明初,浮在大洋中的琉球群岛,处于“三山时代”:中山国、山南国、山北国三个王国各自分立,互不统属。悬于海上的琉球,既无丰富物产,航海技术也极为落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相对滞后。自然条件的窘迫,让中山王察度等琉球上层深刻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当地朝野迫切希望与国力强盛、文明发达的中国建立联系,以获取急需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援助,维持社会发展。刚刚结束元末战乱、实现全国大一统的明朝,为构建以“天朝上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目光也越过海洋,欲将琉球纳入这一体系。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特命行人杨载为正使,携带加盖御玺的诏书从福州港扬帆启航,前往彼时尚未统一的琉球。当杨载在庄重的仪式上,宣读朱元璋“愿与琉球通好、共沐天恩”的意愿后,察度当即表示愿意归附明朝。

这年起,琉球中山国正式纳入明朝藩属体系,中琉宗藩关系正式确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相继效仿中山,派遣使者赴明朝朝贡,主动纳入藩属体系。至此,琉球列岛的“三山”全部成为明朝藩属,中琉宗藩关系的覆盖范围,从中山国扩展到整个琉球列岛。

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派遣正副册封使远赴琉球,正式册封中山王武宁为“琉球中山王”,武宁成为琉球历史上首位经中国朝廷正式册封的君主。

在中国官民与琉球频繁的交往交流中,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著称的福州,地位举足轻重。

福州,正是这个从闽越王无诸时就开发的东南港口城市,在促进中琉友好交往的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福建迁居琉球的三十六姓,大部分来自福州地区。

明清中央政府派往琉球的正副册封使,皆从福州出海。

琉球使臣来中国,亦从福州登陆。

明清时期,中国在福州专门设立服务琉球来华人员的来远驿(后改为怀远驿、柔远驿)。

琉球使臣或其他来华人员在海上遇难,或在华辞世,中国地方政府或民间皆按习俗妥为收葬,且世代有人祭护。

平潭临海的钟门“驸马墓”和福州仓山琉球墓园,便是中琉特殊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

这两处相隔百里的琉球墓园,如同两颗被时光妥存的印记,深深镌刻在福建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串联起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绵延500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更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中外交流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为异邦逝者建墓安葬,使其在远离故土的他乡获得永恒安息,中国人这种超越物质利益的“待客”之道,闪耀着人性文明的璀璨光辉,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包容之道,更体现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善良博爱精神。这种精神,超越国家、种族、肤色和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别,本质上是在内心深处、在文明的价值取向上,把地球上任何人类视为同类,更视为同胞,才能在毫不讲利益的条件下,给予深刻却实在的人文关怀。

几千年来,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交往,充斥着种种刀枪相见的杀伐、掠夺、征服,但也不乏平等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不乏经贸或精神上的友好往来。明朝初期,郑和、王景弘率领规模达2万多人的大型船队,从福建开洋,往返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带去的,正是中国华美的商品和独特的文化,让异国人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获裨益。明清两朝,中国与琉球宗藩关系存续期间,中国不仅为琉球提供军事保护,还给予技术支持与文化滋养,小到农具改良,大到历法制定,皆对琉球倾囊相授。

1807年,琉球使臣在平潭观音澳钟门海面遇风沉船,造成63名琉球人员溺亡,船上携带的册封咨文、琉球特产等尽数沉入海底。平潭地方官员不忍逝者“魂无归处”,特意购置棺木,将63名罹难者的遗体合葬在猫头墘山南麓——这便是如今平潭琉球墓群的由来。获救的30名琉球人被妥善安顿后,清廷不仅按“藩属国遇难人员”惯例加倍发放抚恤银,还额外赏银500两,让使臣带回琉球分发给罹难者家属。如此善待外藩使臣,在世界历史上颇为罕见。

可以说,和谐共存,彼此欣赏,文明互鉴,这是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与异邦异族交往的主旋律。正是这种和平包容精神,使中国文明传承发展5000年,即使遭遇战争与自然劫难,亦从未中断。

中国民间有句充满哲理的话:以心交心。中国对外人外族,正是掏出自己的真心,去换别人的真心,这种以诚动人、以同理心换取别人理解的交往交流方式,使我们内心的正能量代代传承,使我们的思想文化始终拥有坚实健康的肌理与血脉,这也是中国文明长盛不衰、播泽世界的内在原因。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