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印象乌镇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5日 10:18 3 admin

印象乌镇

印象乌镇

王士新

2020年9月14日,我们从杭州市区坐大巴,约过两小时,上午十点半到了乌镇。

乌镇游客接待中心前,有块很大的鸟镇分布图,整个镇子以十字形的内河水系为界,分成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个区块。这次游玩安排一天半,在镇上住一夜,主要看看东栅、西栅的景区。

我们先到西栅,过一座麻石古桥,就看到“游客住宿接待中心”的牌子,进去,一位女服务生迎上来,这里游客住宿统一安排,民宿、酒店由游客自选。我们挑选了一家沿河的民宿。按女服务生在图片上的标示,我们顺利地来到住处,房间在二楼,一个标间,空调、卫生间等设备齐全,桌椅、木地板,清爽整洁,推窗,绿树成荫,小河悠悠。

我们洗了脸,放下背包,上街游玩。

跨过一座高大的古桥,到了小河北岸,老街的青石板,油光滑亮,沿街两边一座座古屋高高低低,木格窗户,黛瓦砖墙,斑驳陆离,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上了一座古桥,站上高处,放眼望去,古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

一条条乌篷船,载着游客,从碧绿的小河上摇来,游客坐在小船上,兴致勃勃地欣赏两岸风光,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小船从小桥下穿过,转眼间,到了小桥的另一边,船公双手摇晃着木橹,小船荡漾在绿茵茵的河水上,渐渐远去。

慢慢地游走在古街石板路上,安静,舒服,各家小店的牌匾,绝大多数都是各种书法字体,制作精美,字体大小适宜,浸润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我们到了一家酱坊店,院中整齐排列五排酱缸,缸口直径约一米宽,缸上扣着尖顶竹席盖子,颜色漆黑,那是历经风霜岁月洗礼的沉重印痕。

屋内没人,我们退出院子,还看了一家染坊,一家小酒厂,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染布、酿酒的工艺。

转了近两小时,游遍了西栅的北面半边街,我们还到几户人家院子里看看,院中都是老人,问他们的子女在哪工作,有的说在杭州,有的说在上海,也有的说,前面店铺是孩子们在经营。

中餐,一家牛肉面店铺前排了长队,店铺里每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看来这家面店很受欢迎,我们也排队吃了牛肉面,的确值得花时间排队,一碗分量很足的面条上,有一大块牛肉,稀烂,味道鲜美,这碗牛肉面,算得上价廉物美。

吃完,已近下午三点,我们跨桥到西栅南边街游走,直到全镇华灯闪烁。

我们上了条乌篷船,共六位游客,小船在迷人的小河上,慢悠悠地游走,两岸树木、古屋,在灯光中显得格外迷人,许多游客坐在河边的软椅上,品酒,喝茶,悠闲自得。还有,古屋沿河一面的窗下,吊着一盆盆鲜花,灯光中,娇艳欲滴,流淌着浪漫的色彩,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小船从东到西,约半小时,上岸,我们从南边街,向客栈方向走去,九月的夜晚,凉风习习,非常舒适。夜色中的游走体验,与白天大不一样,古街小巷,朦朦胧胧的,直到夜九点多,才到客栈。

翌日清晨,我独自走出客栈,上了古桥,看到小河中一条小船划过来,船头蹲着六只鱼鹰。小船在绿树夹岸的小河中悠悠远去,消失在薄雾里。万千墨绿色的柳枝醒了,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伸展修长的身姿,静谧地在河边摇曳。走在古街上,听到了几家商铺下门板的声音。

我们住的客栈,是夫妻店,供应早餐,我要了一份蛋炒饭,一份豆浆。妻子点了一碗稀饭,两个包子。下饭菜,一碟腌豆角,一盘青菜。嗯,对味口。吃饭闲谈中,我们了解到,他家客栈上下各五间,九个客房,是他们自家的房子。街道里像他们这样的客栈有许多,都是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的,由旅游公司统一介绍客源。因此,客源稳定,收入也稳定,不会打价格战。床单一客一换,用过的床单打包送到河沿,由过来的小船接走,统一清洗。他们夫妻俩每天的任务,迎接客人入住,做好保洁,备好早餐就可以了。

他们介绍,旅游公司的工作岗位很多,都安排镇上的居民上岗。除了各家开客栈的,开店铺的,几乎所有镇上居民都有工作岗位。人手不足时,许多外地的人员还来镇上打工呢。

第二天上午游玩东栅。东栅街道没有西栅长,也没有西栅热闹。我们首先来到“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 年前后),是茅盾家族四代居住的祖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格局与陈设,既保留了江南民居的典型特征,又承载着茅盾的成长记忆与文学脉络。

故居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整体呈 “四开间两进深” 布局,共 16 间房,总面积约 414 平方米,后有半亩小园及三间平房。

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依次为大门通道、家塾(茅盾幼年读书处)、饭堂;楼上为家人卧室,其中第二间是茅盾父母的卧室。

后楼:通过天井与前楼相连,底层为客堂、厨房、过道及起居室,楼上为姑母、女仆及曾祖父母的卧室。

后园平房:1933 年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茅盾曾在此写作《多角关系》,并种植棕榈与天竹,现存树木已高出院墙。

故居陈设以原貌复原为主,部分保留茅盾家族旧物,展现了清末民初江南士绅家庭的生活场景。

在茅盾故居街道的对面,相隔几家是“林家铺子”。我们到铺子门前看了看,很普通的商铺,因茅盾先生写的小说《林家铺子》而闻名。游客到乌镇,看了“茅盾故居”,总要再到“林家铺子”看看。

小说《林家铺子》的原型,是乌镇中市的 “云升祥” 广货店,店主命运与小说主人翁命运完全不同。尽管现实与小说存在差异,林家铺子仍因茅盾的文学创作,成为乌镇的文化符号。

游客通过店铺旧址与景区内的 “林家铺子”,感受文学与现实的交织,以及江南小镇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

茅盾纪念馆在西栅,我们第一天下午就进馆瞻仰了,纪念馆整个设计,高雅,简洁。茅盾先生的墓园在纪念馆外的花园里。

乌镇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除了茅盾先生,还有木心、鲍廷博、王会悟、丰子恺、钱君匋等。

乌镇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素有 “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之誉。给我最深的印象,东栅水乡风貌完整,生活气息浓郁,有江南木雕陈列馆、茅盾故居等景点;而西栅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和老街长弄。

乌镇的夜景,主要集中在西栅,夜游方式有乘船和步行两种。西市河是灯光夜景最集中的地方,摇橹船缓缓前行,乌瓦白墙、小桥流水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出江南水乡的诗意;游客也可漫步在泛着淡淡光晕的石板路上,寻找打更人,感受古镇的宁静与古朴。

这些年,我们游览过许多古镇,有的古镇明明古韵悠长,却弄得花里胡哨,破坏了古镇原来气韵。有的把镇上居民全部搬走,另建新村安置,使古镇失去了人间烟火气。有的古镇商业气氛过重,彩旗飞扬,喇叭震天,吵得旅客心烦,想趁早离开。

我感觉乌镇的旅游管理比较好,他们把握了 “三个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通过科技手段,保留了文化遗产;商业与公益的平衡,通过统一运营,保障了品质,同时保留了市井烟火气;本地与国际的平衡,以本土文化为根,借国际平台提升影响力。

乌镇的做法,值得借鉴。下午坐上大巴,返回杭州。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