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百咏(一一五)——八公山游八公山古战场戴清民八公草青淡荡风,道气逼云鹤唳空。廉颇墓前菊花黄,放牛山后石榴红。争看秋草垂金甲,合当春风惊雕弓。骄必败...
2025-10-27 0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和弘扬我市优秀颍淮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助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我市出台了《阜阳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深入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普查、评选、论证等相关工作。按照国家《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和《阜阳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经审定,拟将17个现存地名和45个历史地名纳入首批阜阳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予以公示:
一、现存地名
(一)古县
1 颍州区(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颍州区,古为汝阴县地,元代汝阴县并入颍州,清代为阜阳县地,民国时撤销颍州府,1996年设颍州区。秦置汝阴县。三国时曹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以汝阴郡地首置颍州。南梁改颍州为陈州。大通二年(528),南梁得魏之颍州,改置陈州。东魏又改陈州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复得南梁陈州,复称颍州。唐武德二年(619)颍州改置信州,六年(623)复为颍州。北宋时,颍州改称顺昌府。政和六年(1116),颍州升为顺昌府。金时复称颍州。清代改称颍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升颍州为颍州府,以颍州地增置阜阳县。民国初,撤销颍州府,保留阜阳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1996年1月,撤地设市时,撤销阜阳市(县级),设颍州、颍东、颍泉3区。
2 颍上县(隋)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古为西周慎邑,秦置慎县,隋置颍上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载:“于今颍上县南故郑城置颍上县。”王仲荦《北周志》载:“或本置郑城县,大业初改名。”隋大业二年(606年)至今1400余年,地名延续,为千年古县。
3 太和县(北宋)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北宋置万寿县。北宋开宝六年(973)十一月,分汝阴县北5乡设万寿县,治百尺镇,以唐乡万寿为名。徽宗宣和三年(1121),因避讳,万寿县更名泰和县。明洪武初,泰和县改称太和县,延续至今。明洪武二年(1369),吉安府太和县,复称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泰和之名遂存于他省。
(二)古镇
1 鲖城镇(西汉)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鲖城镇。西汉置鲖阳县,因在鲖水之阳,故名。东汉时为鲖阳侯国、鲖阳县。明帝永平元年(58),封阴庆为鲖阳侯,后国除为县。东晋咸康二年(336),省鲖阳县并入新蔡县,称鲖阳城,后复置。刘宋时,鲖阳县属新蔡郡。北齐时废鲖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又复置鲖阳县。唐贞观十六年(642),废鲖阳县,并入新蔡县,称鲖阳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仍称鲖阳城,有鲖阳里、鲖阳城铺。明末清初,称鲖阳村。清代仍称鲖阳镇,有鲖阳城(《乾隆颍州志》)。清末为阜阳县西四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临泉建县,改名鲖城镇,属临泉县第一区。鲖阳县,作为县名延续有八百余年。鲖阳,作为地名有二千余年,民国时才改称鲖城。“鲖城”为“鲖阳城”简称。
2 高塘镇(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高塘镇。因古有高塘陂而得名。北魏时应称高塘。《魏书·地形志》载:“(颍州汝阴、弋阳郡陈留县)有高塘陂、蟹谷陂”。《水经·淮水注》载:高塘陂在润水附近。唐武德二年(619),析汝阴县置高唐县,六年(623),省入汝阴县。明代称高唐里(《正德颍州志》)、高堂店(《嘉靖颍州志》)。《嘉靖颍州志》载:“高堂店,(颍州)西九十里。”清代称小高堂、高塘。清代《乾隆颍州志》载:“小高堂,西乡九十里,即旧高堂店。”《道光阜阳县志》载:“高塘:水经注,东南流为高塘陂。”民国称高唐集,有高塘(《民国颍上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为高塘乡。2016年10月,设立高塘镇。“高唐”“高堂”与今名“高塘”相近。
3 艾亭镇(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艾亭镇。来历相传与邓艾屯田有关,故名艾亭。南北朝时有艾亭丘,或为南梁梁兴郡治梁兴县治,齐周时废。《魏书·地形志》载:“(颍州财丘、梁兴二郡梁兴县)有艾亭丘。”明代称艾亭集。《正德颍州志》载:“艾亭集,在南乡一百七十里,近汝河”,有艾亭里和古迹艾亭。《嘉靖颍州志》载:“艾亭寺,在(颍州)南乡古艾亭台之上。”清代仍称艾亭集(《道光阜阳县志》)。民国有艾亭邱(《民国续编阜阳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艾亭乡。1992年,艾亭乡、桃花店乡、谢庄乡合并设立艾亭镇。南北朝时期地名延续至今。
4 关屯乡(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关屯乡。三国时称安风津。北魏时称关洲、安风津。《水经注》载:“淮水又东为安风津,水之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明代称关洲村,有关洲渡。《嘉靖颍州志》载:“关洲村,在淮润乡。”“关洲渡,(颍上)西南四十五里。”清代仍称关洲村,有关洲渡(《乾隆颍州志》)。民国称关洲屯,有关洲屯市(《民国颍上县志》)。《民国颍上县志》载:“关洲屯市东有关洲寺,门首有七级浮屠,其第六级有碑,镌杨氏节孝妇及嘉佑二年等字。”民国后期设关屯乡。“关洲”在民国时演变为“关洲屯”,今简称为关屯。
5 焦陂镇(唐)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焦陂镇。相传为春秋时楚国椒邑,唐代因有椒陂塘,故名椒陂,“椒”通“焦”。唐代称椒陂。欧阳修《唐书》载:颍州,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乾隆颍州府志》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椒,又名椒举,即今之焦坡也”。北宋称椒陂镇(《元丰九域志》)。明代仍称椒陂镇。《正德颍州志》:椒陂镇,在州南六十里,润河上,前代置镇,有碑存,记宋仁宗宝元二年许平立,推知置镇在立碑前;另有椒陂塘、椒陂里。《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椒陂镇。清代称椒陂(《乾隆颍州志》)、焦陂集。《乾隆颍州志》载:“焦陂集,南乡六十。”,有焦陂(《道光阜阳县志》)。民国称焦坡集,设有焦坡镇(《民国续编阜阳县志》),也称焦陂集(《民国颍上县志》)。1992年,焦陂乡、焦寨乡、杨行乡合并设立焦陂镇。“椒陂”在清代至民国时逐渐演变为“焦陂”。
6 江口镇(北宋)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江口镇。古称江陂镇,因古有江陂而得名,后改称江口。北宋时称江陂镇,颍上三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明代,因位于江子水(今乌江)入颍水处,故改称江口,有江口渡、江口驿。《嘉靖颍州志》载:“江口渡,江子水出,设舟以便来往。”《读史方舆纪要》载:江口驿,在县西北五十里颍河东岸,万历中革。清代称江口镇,有江口河、江口渡(《乾隆颍州志》)。民国时,江口河应改称乌江(《民国颍上县志》)。江口集与南照集、留陵集、八里垛,并称为颍上四镇(《民国颍上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仍为江口镇。“江陂”在北宋至明代逐渐演变为“江口”。
7 税镇镇(北宋)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税镇镇。北宋时称税子步镇,万寿县三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明代称税丝、税子铺、税子铺集,有税子铺店。《嘉靖颍州志》载:“税子铺店,(太和)西四十里”,另载:(太和)税子铺,三十里,西北往沈丘路。《万历太和县志》载:“税子铺集,在县西北三十里。”清代称税子步、税子铺(《乾隆颍州志》《道光阜阳县志》)。民国时称税子铺、税铺镇,有税子铺堡、税子铺寨(《民国太和县志》)。1952年7月,设税镇镇。“税子步”逐渐演变为“税镇”。
8 旧县镇(元)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旧县镇。宋代,为泰和县治(《万历太和县志》)。元代,因黄河大水,淹没太和县城,后太和县迁至今址,旧城遂称旧县。明代仍称旧县镇,有旧县集。《嘉靖颍州志》载:“旧县镇,(太和县)北一十里”,有旧县铺。《万历太和县志》载:“旧县集,在县北八里。”清代仍称旧县镇,有旧县铺、旧县渡(《乾隆颍州志》)。民国称旧县集,有旧县集堡(《民国太和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仍称旧县镇。明代地名延续至今。
9 原墙镇(明)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原墙镇。西汉置细阳县(《阜阳地区志(1999)》)。唐代称百尺镇。北宋置万寿县,仍称百尺镇,为万寿县治。明代称玄墙集,有玄墙店。《万历太和县志》载:“玄墙集,在县东北四十里,临茨河,即古百尺镇也”,有玄墙寺及广惠院;广惠院,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建。《嘉靖颍州志》载:“玄墙店,(太和)东北四十里”,有古迹玄墙城。清代称原墙集,又称元墙(《乾隆颍州志》)。“玄墙”当在清代因避讳,改称“原墙”,又称元墙。民国时称玄墙集,有玄墙集寨(又名万寿寨),玄墙集堡(《民国太和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原墙镇。
10 南照镇(明)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南照镇,建镇于唐代(《民国颍上县志》)。因古南照寺而得名。北宋称漕口镇,颍上三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明代称漕口镇、南照集,有宿缘寺(古称南照寺)。《嘉靖颍州志》载:“宿缘寺,在南五十里,即漕口镇,古南照寺”“漕口镇,(去颍上)西南六十里,南临淮河,西通汝河,润河环于东北,今呼为南照集,因寺更焉。”清代仍称漕口镇、南照集,有宿缘寺(也称南照寺)(《乾隆颍州志》)。民国称南照集,南照集为颍上四镇之一(《民国颍上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南照镇。明代地名延续至今。
11 地城镇(明)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地城镇。元置颍水县,为颍水县治。元末,红巾军起义被毁。明代废颍水县,称地理城。《正德颍州志》载:“(地理城)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汝水阳”。《嘉靖颍州志》载:“地理城,在州南一百一十里,元至顺置县,后因刘福通作乱,遂废。”清代称地里城(《乾隆颍州志》)。民国称地里城,设地城镇(《民国续编阜阳县志》)。1992年,地城乡与母子岗乡合并设立地城镇。“地城”为“地理城”简称。
(三)古村
1 财神村(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段郢乡有财神村。南梁置有财丘郡、财丘县。东魏时改置财州。北齐时废。传旧有法华寺,俗称财神庙,因此,财城俗称财神,又称财神岗。《正德颍州志》载:“(古迹)才城,在州南一百一十里,东西相去二三里,有小土城二,莫考所筑,土人呼东才城、西才城。”《读史方舆纪要》载:财州城,(颍)州西南百十里,······又西三十里,有永安城。《乾隆颍州志》中有古迹东才城、西才城。
2 永店自然村(唐)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王堰镇小集村永店自然村。因唐代置永安县而得名。武德元年(618),析汝阴县置永安县,取吉意为名,治永安城。武德六年(623),省入汝阴县,改称永安镇(《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丰九域志》载:沈丘县,有永安一镇。明代称永安店。《正德颍州志》载:“永安店,古县,街市存,在南乡一百四十里汝水滨”“(古迹)唐屯城,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龙项湾(今临泉县陶老乡新洪村回龙湾)东,相传南唐时刘仁赡筑城屯军,以拒刘知远。”《嘉靖颍州志》载:“永安废县,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清代仍称永安店(《乾隆颍州志》《道光阜阳县志》)。“永店”为“永安店”简称。
3 斤沟村(五代)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阮桥镇斤沟村。因古有斤沟而得名。五代时称斤沟。《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均载: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北宋称斤沟镇,万寿县三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明代称斤沟集、斤沟镇,有斤沟店。《嘉靖颍州志》载:“斤沟店,(太和)东北六十里。”《万历太和县志》载:“斤沟集,在县西北六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载:斤沟镇,在县东南,旧为戍守处,今亦名斤沟店。清代称斤沟集(《乾隆颍州志》)。民国称斤沟店,有集,又有斤沟店堡(《民国太和县志》)。北宋地名延续至今。
二、历史地名
(一)古国
1 胡国(西周至战国)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颍泉区中市街道中北社区有古城遗址,古为妫姓胡国,又称胡子国。周康王封陈满之裔国于胡,子爵。春秋时,胡子国迁至今阜阳市,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二月,亡于楚,为楚邑。战国末,秦灭楚,置汝阴县,为汝阴县地。南北朝时期,南梁曾于市境内置胡城县,北齐时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其后,胡之名不存。明清时方志中记载有古迹胡子国都、胡城。
2 沈国(西周至春秋)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关街道,有沈子国遗址,应为西周时沈国(姬姓)早期国都。“沈”通“聃”,亦称沈子国。春秋时楚国置沈县。后称沈丘。今平舆县射桥镇沈国遗址,应为沈国后迁所在。
3 慎国(西周)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江口镇境内有慎城遗址,或为古慎国,春秋时为楚国慎邑。《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西汉时置慎县。
4 养国(春秋)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古有养国,一说在今临泉县杨桥镇,一说在今界首市城西。春秋时为楚国养邑。《左传》载:昭公三十年,封吴公子掩余、烛庸居“养”。
(二)古城(都)邑
1 胡邑(春秋至战国)
入选理由:见“胡国”条。
2 慎邑(春秋至秦)
入选理由:见“慎国”条。
3 沈县(春秋至战国)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关街道境内,有沈子国遗址,春秋时楚国取沈子国地置沈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因其地原属沈子国,故名。沈之名,首见于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因此,在楚庄王十七年前即已置沈县。战国时沈县之名不显,而代之以寝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沈之名不存,后世存有沈丘。直至唐代,又置有沈丘县。武德四年(621),析汝阴县置沈丘县。
4 养邑(春秋)
入选理由:见“养国”条。
5 莘邑(春秋至战国)
入选理由:今界首市邴集乡境内有莘城遗址,春秋时为蔡邑“莘”《春秋》庄公十年(前684)“荆败蔡师于莘。”秦为新阳县地。
6 新郪邑(战国)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境内曾有新郪,战国时魏邑。秦置新郪县。
7 钜(巨)阳(战国)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境内,战国时曾有楚都钜(巨)阳。楚考烈王十年(前253)自陈(今河南淮阳)迁钜阳(今太和县境内);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迁寿阳(今寿县)。《史记·六国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徙于钜阳”;二十二年(前241):“王东徙寿春,命曰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古行政区划
1 寝(寖)县(战国至东汉)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关街道境内,有沈子国遗址,为春秋楚国沈县,战国时沈县之名不显,而代之以寝县,“寝”通“寖”。楚王负刍五年(前224),属秦,置寝县。东汉建武二年(26),封李通为固始侯,寖县更名为固始侯国(《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寖县之名不存。
2 新郪县(秦至东汉)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境内曾有新郪,战国时魏邑。秦置新郪县。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改封孔子后人于新郪,新郪县改称宋公国(《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新郪之名不存。
3 女(汝)阴县(秦至元)
入选理由:阜阳,古称女阴、汝阴、颍州。秦置女阴县,“女”通“汝”,属颍川郡。东汉时称汝阴县。三国时曹魏置汝阴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刘邦封夏侯婴为女阴侯,改称女阴侯国。《功臣表》载:女阴侯国除于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后为县。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女阴县为汝坟县。汉更始二年(24),刘玄封刘信为汝阴侯,改称汝阴侯国。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封刘信为汝阴侯。永平十三年(69年),国除,复为汝阴县。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分汝南郡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以汝阴郡地首置颍州。唐乾元元年(758),废天下郡为州,汝阴郡改称颍州(《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之后,汝阴郡名遂不存。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省并汝阴县并入颍州。元代之后,汝阴之名不存。
4 细阳县(秦至三国)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境内曾有细阳县,秦置,因位于细水(即今茨河)北岸,故称细阳。有学者认为“细阳”为战国楚所迁都“钜阳”,入秦后改名。王莽时,细阳县改称乐庆县。东汉时,复称细阳县。三国时,曹魏废细阳县,并入汝阴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细阳之名不存。《万历太和县志》载:(古迹)细阳城,在茨河之西。
5 新阳县(秦至三国)
入选理由:今界首市光武镇境内有新阳城遗址,秦置有新阳县。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封吕青为新阳侯,新阳县改称新阳侯国,武帝元鼎五年(前112)罪免,国除为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新阳为新明,新莽亡后复名。东汉光武帝改封宣恩侯阴就为信阳侯,封于新阳,新阳县改为侯国,永平二年(59),国除为县。因此,新阳也称信阳。西晋代魏,废新阳县,并入宋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新阳之名不存。《万历太和县志》载:信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
6 慎县(西汉至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江口镇境内有慎城遗址,西周时慎邑。西汉时置慎县。新莽改慎县为慎治县。东汉复称慎县。东晋后废,将慎县侨置于今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因避讳,改慎县为梁县。慎之名不存。《嘉靖颍州志》载:“废慎县,在州东南七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载:“(慎县城)刘宋改置慎县于合肥境,属南汝阴郡,此城遂废。”
7 乐昌县(西汉至东汉)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境内,西汉置有乐昌侯国,东汉置乐昌县。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置乐昌侯国,平帝元始三年(3)国除。东汉建武元年(25)置乐昌县,属汝南郡,建武六年(30)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乐昌之名不存。《读史方舆纪要》载:“(颍州)又有乐昌城,在州西。南北朝时,尝置昌乐县于此。”此乐昌城或为东汉乐昌县。
8 富波县(西汉)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王化镇境内,西汉置有富波县,西晋时废。南北朝时期仍存有富陂,后世湮没。《乾隆颍州志》载:“富波废城,郡城南,谷水之北,汉置。以多陂塘,故曰富波,亦曰富陂,古字通用。水经注:谷水经富陂县故城北。”
9 鲖阳县(西汉至民国)
入选理由:见上文“鲖城镇”条。
10 原鹿(蔍)县(东汉)
入选理由:阜南县公桥乡境内,东汉置有原蔍侯国,“蔍”通“鹿”应为春秋时鹿上邑。东汉建武十五年(39)封阴识为原蔍(鹿)侯,传五侯四世,称原蔍(鹿)侯国,后除为县,治今安徽阜南县南。刘宋后,原鹿县省并(《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原鹿之名不存。清代称远城,今讹称阮城。《道光阜阳县志》载:原鹿县故城,即远城(今公桥乡阮城村)。
11 固始县(东汉至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西,东汉时曾置固始侯国、固始县。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封固始侯李通于寖县,改称固始侯国,汉末国除为县。北齐时,废固始县,称固始城,后于此置广宁郡包信县,另侨置固始县于原蓼县(今河南固始县东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固始之名迁至今河南固始县。
12 宋县(东汉至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赵庙镇境内,东汉置宋公国,原西汉新郪县。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改封孔子后人于新郪,新郪县改称宋公国。三国时,曹魏黄初元年(220),废宋公国为宋县。南北朝时期,宋县废,西晋侨置宋县于今合肥附近,南梁时废;南梁时于今颍上县南照镇北又侨置有宋县(治荆亭城),属汝阴、弋阳郡,北齐时废。境内宋县之名不存。南梁时在原宋县又置陈留郡陈留县,隋改称颍阳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有宋城店、古迹宋王城。《嘉靖颍州志》古迹中载:“宋王城,在太和北七十里。”,另载:“宋城店,北七十里”。清代仍称宋城,有宋王塚(《乾隆颍州志》)。
13 汝阴郡(三国至唐)
入选理由:见“女阴县”条。
14 东郢州(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北魏时置东郢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改汝阴郡为东郢州,后罢。北魏孝昌四年(528),以汝阴郡地首置颍州(《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东郢州之名不存。
15 颍州(南北朝至清)
入选理由:见上文“颍州区”条。
16 陈州(南北朝)
入选理由:见上文“颍州区”条。
17 许昌县(南北朝至隋)
入选理由:今颍东区境内曾有许昌县,南梁时侨置。549年前,南梁侨置颍川郡许昌县于今颍东区境内。隋改名清丘。《隋志》:“梁曰许昌,开皇十八年(598)县改名清丘。”唐贞观元年(627),省清丘县并入汝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境内许昌之名不存。
18 陈留县(郡)(南北朝至隋)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城关镇东曾有陈留县,南梁时侨置。549年前,南梁侨置北陈留郡陈留县于今太和县境。隋初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陈留县改称颍阳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境内陈留之名不存。
19 平舆县(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境内曾有平舆县,南梁时侨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南北朝时期,阜南县境内曾短暂置有平舆县,南梁置,齐周时废。《嘉靖颍州志》载:“平舆废县,在州南一百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82重印版):“平舆县。南朝梁置。齐周时废。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南。俗呼远城。”远城,今公桥乡阮城村。平舆之名存之于今河南。
20 包信县(南北朝至隋)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西,北齐时曾置有包信县。北齐废财州,置包信县(治今临泉县城西),属广宁郡。隋开皇初,废广宁郡包信县,保留汝南郡包信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汝阴县,原包信县地,置沈丘县,以古沈丘为名。临泉县境内包信之名不存。隋大业二年,汝南郡包信县复称褒信县。唐天佑二年,褒信县改称苞孚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苞孚县,即今河南信阳市息县包信镇。
21 财州(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阜南县境内,东魏时置有财州。东魏武定八年(550),改财丘郡置财州,治豫州鲖县(此处应为“鲖阳县”)固始城(今临泉县城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魏书》卷106《地形志中》载:财州,北齐废。财州之名不存,后记载为才城。《正德颍州志》载:“(古迹)才城,在州南一百一十里,东西相去二三里,有小土城二,莫考所筑,土人呼东才城、西才城。”
22 财丘县(郡)(南北朝)
入选理由:见上文“财神村”条。
23 楼(娄)烦县(南北朝)
入选理由:今颍上县境内有楼烦县。刘宋于原慎县侨置楼烦县(《乾隆颍州志》),属汝阴郡。《宋书》卷28《符瑞中》载:“泰始五年正月癸卯,白麞见汝阴楼烦,豫州刺史刘勔以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南梁时置下蔡郡(唐杜佑《通典》,此下蔡郡或是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所置下蔡郡)。北齐时废。楼烦之名不存。
24 清丘县(隋)
入选理由:今颍东区境内曾有清丘县,隋置。《隋志》:“梁曰许昌,开皇十八年(598)县改名清丘。”唐贞观元年(627),省清丘县并入汝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称青丘村,有青丘、青丘里。《正德颍州志》:“青丘,在州东五十五里,滨颍,古有青丘县,今尚名青丘村,丘存,无所传攷。”“青丘废县,在州东五十六里,颍河北岸,县治即今北照寺基,俗呼青丘村。”清代称清邱村,有清邱。《乾隆颍州志》载:“清邱,郡城东五十五里,隋有清邱县,今以名村”“清邱村,东郡五十里”。后清邱之名不见于史。
25 颍阳县(隋至唐)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城关镇东曾有颍阳县,隋置。隋开皇十八年(598),陈留县改称颍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废颍阳县,并入汝阴县,境内置百尺镇(《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境内颍阳之名不存。唐开元十五年(727),改河南府武临县(原武林县,永昌元年改)为颍阳县,金代并入登封县(今河南登封市)。《万历太和县志》载:“颍阳城,在县东北三里。”
26 永乐县(唐)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境内,唐置有永乐县。唐武德二年(619),析汝阴县置永乐县,取吉意为名,隶信州。六年(623),省入汝阴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永乐之名不存。永乐或在今颍泉区境内。
27 信州(唐)
入选理由:今颍泉区境内,曾有信州城,唐代置信州。《太平寰宇记》载:“废信州城,在(汝阴)县西北十五里。隋大业十三年郡城为贼房献伯所陷,其年郡民江子建率众于险处作栅。唐武德二年授江子建为信州刺史,以栅近汝南褒信县,故名信州,四年复为颍州。贞观二年移入汝阴旧城。”武德二年(619),置信州。武德六年(623),复称颍州(《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信州之名不存。
28 高唐县(唐)
入选理由:见上文“高塘镇”条。
29 永安县(唐)
入选理由:见上文“永店自然村”条。
30 沈丘县(唐至元)
入选理由:今临泉县城西,曾为沈丘县治。唐武德四年(621),析汝阴县置沈丘县。贞观年间,省沈丘县并入汝阴县。神龙二年(706),复置沈丘县。元至元二年(1265)废沈丘县,并入颍州,后复置。元末,沈丘城废。明洪武元年(1368),废沈丘县,其地入颍州(《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于沈丘废县东设巡检司,称沈丘镇。《正德颍州志》载:“沈丘镇,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废沈丘县东”,有沈丘乡。弘治十年(1497),划陈州、颍州、项城县边地复置沈丘县于乳香台(今河南沈丘县老城镇南)。境内沈丘县名不复。原沈丘土城内设有沈丘铺。清代称沈邱镇、沈邱集(《乾隆颍州志》《道光阜阳县志》)。民国称沈丘集(《民国阜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于沈丘集置临泉县。境内沈丘之名遂不存。
31 万寿县(北宋)
入选理由:今太和县境内曾有万寿县,北宋置。北宋开宝六年(973)十一月,分汝阴县北5乡设万寿县,治百尺镇,以万寿乡为名。因避讳,徽宗宣和三年(1121),万寿县改称泰和县,取吉语(《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有万寿乡,《嘉靖颍州志》载:“万寿乡,县之西”。《万历太和县志》载:万寿城,在玄墙集。其后,万寿之名不见于史。
32 泰和县(北宋至明)
入选理由:见上文“太和县”条。
33 顺昌府(北宋至金)
入选理由:今阜阳市,北宋置顺昌军、顺昌府。北宋元丰二年(1079)八月,以颍州为顺昌军节度(《宋史》卷15)。政和六年(1116),升颍州为顺昌府(《宋史》卷38)。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立伪齐,顺昌府复称颍州。金天会八年(1130),金克顺昌府,当年七月,宋恢复顺昌府,不久复失于伪齐,九月,伪齐降顺昌府为颍州。天会十年(1132)三月,宋复顺昌,旋又失之。天眷二年(1139),宋金议和,金以河南地还宋,次年宋接收颍州,仍称顺昌府。绍兴十年(1140),顺昌大捷后金复夺顺昌。皇统二年(1142),金降顺昌府为颍州。正隆六年(1161),宋复颍州。次年二月弃于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顺昌之名遂不复。
34 颍水县(元)
入选理由:今阜南县地城镇,元代曾置有颍水县。元代称地理城。至顺三年(1332)置颍水县。至正十一年(1351),省入颍州,治地理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颍水之名不存。清乾隆《颍州府志》:“地里城,郡城南一百十里。元至顺间置颍水县。”民国称地里城(《民国续编阜阳县志》)。
注:现存地名后的“”中的内容表示地名最早出现年代和朝代,历史地名后的“”中的内容表示地名延续的年代和朝代。
以上地名年代、入选理由等均以古籍方志史料和现代学术专著为依据。我局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不足,同时,也非历史、地理类专业出身,学识和能力有限。希望全市各界贤达共同参与,推荐出更多更优秀的颍淮地名文化,将优秀颍淮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和与地名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公众对传统地名文化的知晓度,提升文化自信,记忆乡土、记住地名、留住乡愁!
如对上述入选地名名单和内容有异议,请务必于公示时间(8月21日至9月4日)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局提出,并附详实的佐证材料,万分感谢!
提示:以单位名义提出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的,请提供您本人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签名。(地址:阜阳市颍州区奎星路99号4楼市地名办,联系人:黄敏;邮编:236000;联系电话:0558-2202636;邮箱:107438909@qq.com)
阜阳市民政局2023年8月21日
来源:“阜阳市民政局”公众号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名胜百咏(一一五)——八公山游八公山古战场戴清民八公草青淡荡风,道气逼云鹤唳空。廉颇墓前菊花黄,放牛山后石榴红。争看秋草垂金甲,合当春风惊雕弓。骄必败...
2025-10-27 0
人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有人说三万多天,有人说只有其一半,也有人说只有三分之几,因为每个人生命有长有短,决定了人生的长短。正因人生这般短暂,我们才...
2025-10-27 0
文艺表演《武当太极颂》。记者 张建波 摄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闵波山水激荡,太极和鸣。10月25日,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2025-10-26 5
探秘新疆:一场超乎想象的奇幻之旅嘿,朋友们!当咱们聊起新疆,那可真是有太多故事可以说了。新疆,这片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广袤大地,总面积达 166.49...
2025-10-26 5
冬季厚睡衣品牌前十名 氧家小丑鱼:搞怪连体珊瑚绒睡衣,以趣味设计脱颖而出。浪莎:法兰绒加厚套装,经典品牌,材质耐用。都市丽人:加厚印花长毛绒睡袍,款式...
2025-10-26 6
中国地板十大环保品牌 1、中国十大绿色环保品牌地板包括大自然、升达、方圆、世友、久盛、融汇版图、福王、莱茵阳光、大卫和安心。以下是这些品牌的简要介绍及...
2025-10-26 6
️十月的风拂过黄海之滨,一场属于骑士的盛典在莒县启幕。10月25日,“骑迹山海,暖心驰骋”2025年日照摩旅嘉年华燃情开启,以机车之魂邂逅山海之美,用...
2025-10-26 5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刘思楫 柯以鹏)闻说三国事,每欲到荆州。10月25日,一场由市融媒体中心、市传媒集团精心打造的“千年一城满风华”《三国英雄路我在...
2025-10-26 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