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疆万里行——一场叩问历史的“文化苦旅”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1日 11:18 4 admin

这趟环绕蒙东与东北三省的漫漫旅程,在2025年——这个被气象记录标注为史上最炎热的年份里,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一次寻常的地理位移,它是一场灵魂的跋涉,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

北疆万里行——一场叩问历史的“文化苦旅”

当九月初的暑气尚未完全退去,我从陕南的青山绿水中启程,时序仿佛在滚滚向前的车轮下被巧妙地折叠、拉伸。

我像一名穿越季节的旅人,从夏末的余温走入深秋的绚烂,在边境线上猝不及防地闯入初冬的凛冽,最终,又带着一身风尘,安然折返于故乡那片熟悉的、温润的秋凉之中。

五十一个日夜交替,一万五千公里山河在车窗外流转、更迭,每一天,当白日的风尘被夜色洗去,我伏案记录的,从不是舌尖的滋味或浮光掠影的美景,而是历史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留下的、深沉而不绝的回声。

此番出行,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场旅行,毋宁谓之“文旅”体验。这绝非普通旅行那般浮光掠影,而更像是一场探寻文化脉络的精神苦旅。

当我着手收拾行囊,心中并无对网红打卡地的炽热期盼,亦未将寻觅地方特色风味视作此番出行的首要之事。于那一方小小的行囊中,静静安放着一颗满怀虔诚的心灵。它似一只渴望穿越时光幽径的青鸟,欲与历史深情对谈,倾听岁月深处传来的悠悠回声,那回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往昔,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我此番行程的目的地,是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沉淀的文化留存之所。它们犹如深埋于地下的璞玉,散发着醇厚而迷人的文化气息。每一处留存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隐匿于尘埃与荣光背后,等待着有缘人去发掘其背后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那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腻婉转,皆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出发之前,我殚精竭虑,精心编撰了一份详尽无遗的《东北 + 蒙东环线深度自驾游终极路书》。它宛如一幅精准无误的寻访地图,为我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有了它,我仿若手持一把开启文化宝藏之门的钥匙,能够更加从容地探寻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

“今日头条”或者“新浪微博”,宛如一方专属天地,每晚我都必须与之相对。在这片虚拟却又无比真实的空间里,我开启了与自我的深度灵魂对话。于喧嚣世界的一隅,我静下心来,审视内心的起伏与波澜,剖析旅途中的点滴感悟。同时,我也毫无保留地向读者敞开心扉,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分享。这里,是一座连接我与外界的坚固桥梁,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茕茕孑立。借助这座桥梁,更多的人得以透过我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我所经历的一切,仿佛他们也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天地之间。

这趟旅途的艰辛,绝非表面的车马劳顿与行程紧凑所能道尽。每日,我伴随着车轮的滚滚向前,穿越山川大地,领略着大自然的壮丽与雄浑。路途的遥远与未知,如同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我不断前行。然而,真正的挑战,往往在夜幕降临之后悄然降临。当我入住酒店,在那昏黄的灯光下,我需要将白日里纷至沓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精心雕琢成一篇篇饱含深情与思考的文字。

这绝非易事,它不仅是一场体力上的考验,更是一场心智上的艰难跋涉。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辰,需要我用心去捕捉;由于部分题材中的文字涉及对历史的反思受制于平台的校审,不得不在两个平台转换,目的不是固守自己的一己之见,而是不想把自己的心路历程淹没在规则的羁绊之下,因此我感到,那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首悠扬的乐章,需要我精心去谱写。它们凝聚着我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敬畏,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与传承,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在这文字的世界里,我仿佛成为了一位虔诚的传道者,自我扛起传递文化、延续历史的使命。虽然我深感自我的渺小,也深感我的感悟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但不妨我愿意把我所思、所悟分享给我的朋友。

我走进了我曾魂牵梦萦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与那首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一位天津知青谱写的悠远歌谣《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我心中共振。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沸腾又归于沉寂的青春,与那个时代宏大而缥缈的理想紧紧相连。

极目远眺,草原依旧广袤无垠,绿草如茵,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保留着那份亘古不变的壮美。然而,当我的目光触及歌词中曾与呼伦湖并立的贝尔湖时,却发现它已悄然易主。这看似简单的地理变迁,实则折射出复杂而厚重的历史光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更迭。

遥想当年,那位来自天津的知青,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憧憬,投身于这片草原。他和他那一代人,将青春、热血与迷茫毫无保留地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怀揣着一个在如今看来或许“虚无缥缈的理想”,在这片草原上耕耘、奋斗,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后来,我踏上东北那广袤无垠的北大荒土地。一路上,人烟极为稀少,偶见的村屯里,破败的村舍在旷野中显得格外寂寥,这景象如同一把钥匙,轻易地打开了我思绪的闸门。

追忆当年,有多少知青毅然决然地奔赴这片荒芜之地,将青春与热血播撒在这片黑土地上。我望着那些身影佝偻的老人,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问:他们之中,是否还有将生命永远留在这里的知青呢?

当我伫立在虎头“知青岁月”展馆和“北大荒开发纪念馆”前,目光凝视着那一块块镌刻着历史的碑石,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那些知青们的身影清晰地在眼前浮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在我脑海中一幕幕放映。有初来乍到的迷茫与彷徨,有劳作时的坚韧与顽强,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我深刻地意识到,有必要为那段被时代洪流席卷的集体记忆留下些什么。于是,我挥笔写下《一部镌刻在荒原碑石上的蹉跎岁月》,以此祭奠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远去,却永远值得铭记的光辉时光。让这文字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下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让后人能够永远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我的车轮,穿行于蒙东至大兴安岭那幅用金色、赭红与墨绿泼洒出的秋日长卷。从蒙古族崛起的起点蒙兀室韦,到火山与林海相拥、美得不似人间的被誉为中国小瑞士的阿尔山,自然造化令人心醉的壮美,始终与历史赋予的沉重感交织在一起。于是我饱含深情地用《边城逢风雨,赏秋正当时》赞美了北疆那最美的秋色。

当我来到中国北极北极村和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北极北红村,自踏上“此生必驾”的G331国道起,旅程便蒙上了一层沉重而清醒的历史底色。最终站立在黑龙江——这条中俄界江的岸边时,清冷的江风仿佛携着过往的叹息,指尖似乎能触到历史的痛点。这条如今划分着国界的江流,昔日曾是我们的内河,那“江左”的旧梦与“江右”的狼烟,催生了《江左旧梦与江右狼烟》、《北疆秋冥——界江秋思火山长卷》中,那无法化开的沉重思索。

瑷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是一段饱含屈辱的沉痛历史的象征。岁月流转,如今瑷珲已更名为黑河,昔日的瑷珲故地则被称作爱辉。这一番地名的更迭,不禁引人深思:是期望人们淡忘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还是试图回避曾经遭受的苦难呢?

瑷珲之殇,宛如一道深嵌于中华民族历史长卷的狰狞创口,殷红的鲜血淋漓,流淌着往昔的悲怆与苦难。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其间血腥弥漫的场景,似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暗黑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刺痛着国人的眼眸与心扉;《瑷珲条约》的签订,领土的割让如利刃切割国家的身躯,主权的丧失似寒风抽离民族的精魂,那巨大的伤痛,是我们民族无法磨灭、不可亵渎的灾难与耻辱。

这些镌刻于历史深处的印记,岂是能在岁月的轻描淡写中轻易抹去、在时光的仓促流转里随意遗忘的?它们应该如高悬的警钟,时刻在我们耳畔鸣响,振聋发聩,警醒着我们对历史应怀有的敬畏与铭记,更应该是一道矗立在民族历史道路上的耻辱柱!

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对同胞惨罹屠戮的深切哀悼,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有力控诉。而《瑷珲条约》签订之日,同样是我们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的至暗时刻。我们不仅要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也应当设立《瑷珲条约》签订日耻辱纪念日,以庄重的仪式感,将这段沉重的历史烙印在民族的记忆深处,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曾经的伤痛。

在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域风情与历史韵味的城市里,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的热忱,踏上了追寻中东铁路轨迹的旅程。

哈尔滨,这座被誉为“由火车拉来的城市”,中东铁路宛如一条命运的丝线,编织起了它独特的发展脉络。当我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秋日的双节时分,城市里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氛围,但我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历史遗迹。

中东铁路,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部凝固的近代史。铁轨,那冰冷而又坚硬的钢铁长龙,承载着无数的货物与旅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起与变迁。石头,那些古老而又厚重的建筑基石,构筑起了风格各异的俄式、欧式建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当我静静地伫立在哈尔滨火车站广场,目光缓缓扫过周围的一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隆隆作响。随后,我沿着中央大街的方向悠然前行,街道两旁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宛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从中央大街一路来到松花江畔,站在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之上,脚下的铁轨向远方蜿蜒伸展,似是在引领着我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中东铁路印象馆,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此刻,轻拂而过的不仅仅是秋日的凉风,更是那裹挟着岁月沧桑的历史风云,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年代。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东铁路的修建宛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宛如一座文化与技术的桥梁,将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精湛技术引入这座城市,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催化剂,促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貌。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列强侵略与掠夺的通道,西方列强凭借着这条铁路,肆意践踏我国的主权,疯狂掠夺我们的资源,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屈辱。

中东铁路,它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与繁荣,更见证了那段令国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成为了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者。

在追寻的过程中,我用心去触摸每一块石头,聆听每一声铁轨的轰鸣。我试图从这些冰冷的物体中,解读出这座城市的灵魂与精神。我看到了那些为了修建铁路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人,他们的汗水与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那些在车站里来来往往的旅客,他们带着希望与梦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我也看到了那些列强的身影,他们的贪婪与野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为了记录下这段独特的经历与感悟,我写下了《在秋日双节的哈尔滨——追寻石头与铁轨的旧梦》。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用文字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解读铁轨与石头所铭刻的近代史。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让更多的人与我一道分享这座城市的过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座城市,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它既有东方的温婉与含蓄,又有西方的热情与奔放。它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是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而中东铁路,就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它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让我们在追寻它的轨迹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与价值的同时,更让我有机会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纬线上,反思中东铁路对于这个城市与我们这个民族截然不同历史的意义。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即可成为趁手的工具,又能成为杀人的工具,中东铁路就是一把破开历史后幕,它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窥探现代科技技术大门的同时,又将其深深刺入中国东北的血管里,肆意的切割我们的躯体。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哈尔滨这座城市将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中东铁路,不仅永远作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被人们铭记与传颂,更应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

从《乌苏里江船歌》里赫哲族悠远的生活图景,到“闯关东”民俗村中演绎的那段用血泪书写的移民史诗,历史的脉络在脚下清晰地延伸。

天地在这里铺展成最纯粹的画卷:湛蓝的天,舒卷的云,一条清晰的地平线隔开两种辽阔。

黑土在指间流过,带着草叶与成熟作物的芬芳。风过处,麦浪翻金,高粱灼红,远处的耕牛缓缓抬头——这片田野既宁静,又充满无声的生命力。

村落散落其间,屋顶炊烟袅袅。老人坐在门前,孩童奔跑嬉戏,日子在这里呈现出最本真的样貌。曾经的荒原已成沃土,但“北大荒”三个字沉淀下来的,不只是泥土的记忆,更是一种坚韧开拓的精神。我深吸一口气,将这土地的灵魂收纳心底——它不语,却诉说着一切。

与闯关东民俗村的不期而遇,像是时光特意为我安排的一场对话。穿过村口那座布满岁月痕迹的牌坊,仿佛也穿过了一道时间的门,走进了那段悲壮而坚韧的迁徙史诗。

土坯老屋静立道旁,茅草覆顶,风骨犹存。屋内,破旧的农具与泛黄的照片默默陈列,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地述说——关于扎根,关于生存,关于一代人在陌生土地上用双手开垦希望的往昔。

我的思绪不由飘远,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扶老携幼的身影。他们衣衫褴褛,步履沉重,却怀揣微光般的信念,向着这片黑土地坚定前行。风雨、饥饿、未知……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回头。那是一段用双脚写就的传奇,每一寸行进,都刻着不屈的意志。

此刻静立村中,心中愈发沉重。这场迁徙,早已超越生存本身,它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那融入骨血中的坚韧,至今仍在我们的脉搏中隐隐跳动。

站在同江的土地上,“路始于此,江汇于此,海通于此”这三句话,像三根无形的弦,轻轻拨动心底隐痛。

路始于此,条条大道如血脉延伸向远方。车流不息,是这片土地重获生机的证明。然而车轮滚滚之下,我听见的却是历史的回响——那些曾被战火撕裂的道路,那些布满伤痕的岁月,至今仍在记忆深处隐隐作痛。

江汇于此,松花江与黑龙江在此相拥,浩荡东去。江上渔船穿梭,一片繁忙。可这奔流的江水,何尝不是一部流动的史书?它见证过主权沦丧的屈辱,承载过殖民者的船舰。今日的平静之下,依然涌动着历史的暗流。

海通于此,这里是通往世界的起点。港口的巨轮整装待发,承载着发展的希望。但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我无法不想到另一个事实:曾经的国门,是被炮火轰开的;今日的开放,是我们主动的选择。这份主权回归的尊严,来得太不容易。

三句话,勾勒出同江的今天,也映照出这片土地的昨天。我站在这里《东极听雨,边城寻史》,深切地懂得:最深沉的铭记,不是沉湎于伤痛,而是带着这份清醒,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当我终于踏上珍宝岛那片神圣的土地时,往昔中苏交恶的烽火岁月,瞬间变得清晰可触。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还残留着往昔战火的余温,空气中仿佛仍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然而,这份平静却也让历史的记忆在不经意间逐渐模糊、淡忘。这不禁让我陷入沉思:——人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珍宝岛枪声与“深挖洞”的全民备战?

当我躬身走入虎头、东宁那座座隐藏于青山深处阴森的工事中,压抑窒息的空气里堆积着历史的重量。彼时写下的《青山深处的无声证言——东宁要塞纪行》,已不止是对日本侵华暴行的控诉。它更如一把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肌理,深入《雅尔塔协议》背后大国政治的复杂棋局。在那个权力重组的年代,中国的权益成了被交易的筹码。我试图用超越意识形态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反思那段被权力与利益笼罩的历史。试图用站在审慎理性的历史纬度,佛去眼前的迷雾,重新审视中苏以及中俄两国关系。

在铭记苦难的同时,我们亦需清醒认知:较之西方列强与日本,那个北方邻邦——沙俄与其继承者苏俄,在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的深层伤害,或许更为深远,更值得警惕。

站在绥芬河口岸,海参崴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这座更名为“征服东方”的城市,此刻近得仿佛触手可及。

那道天际线,却像一柄利刃,划开了历史的疮疤。不平等条约的墨迹、割让土地的痛楚、主权沦丧的屈辱——往事如默片在眼前流转。

而那些整日高喊反日、反美、反西方的国人,却在北邻与庆祝瑷珲条约签订纪念日狂欢之日的占领者一道高唱《喀秋莎》和高呼乌拉!

一股深沉的痛楚从心底升起,缠绕着每一寸感知。在这凝固的空气里,我写下《边城记事:漫步绥芬河,聆听国门百年历史回响》。

在横道河子虎林园那斑斓猛虎的啸吟与威虎山影视城那古朴厚重的氛围交织中,我怀揣着满心的感慨与思索,铺陈笔墨,写下了《从虎林园到威虎山的寻梦之旅》,即是对逝去的青葱岁月的追忆,更是对未竞梦想的磋叹。

在镜泊湖景区的渤海园中,面对那组反映古渤海国风貌的雕塑、精心复原的宁古塔场景,以及身着“流人”服饰的沉浸式表演,我曾一度困惑——它们与镜泊湖壮丽的飞瀑共存于同一空间,似乎并不协调。

然而,当我站上更广阔的历史维度重新审视这一切时,才逐渐理解了其中的深意。

镜泊湖与宁古塔,皆位于古渤海国的疆域之内。而唐代强盛一时的古渤海国,不仅作为大唐的册封藩属国存在,更在地理与文化脉络上与后来的满族、后金乃至清朝高度重合,堪称满族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宁古塔,也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或仅仅是流放文人之地;它更与清朝集权统治下的“文字狱”及由此催生的“流人文化”紧密交织。正是这些元素彼此呼应,共同演绎出一部《打捞千年沉没的历史》。

当我以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再次看待镜泊湖那些初看略显突兀的文旅设置时,先前的那份违和感,便也在历史的回响中悄然消解了。

也正是在这一刻,我逐渐领悟到,许多文化现象的背后,往往都埋藏着深远的历史脉络。由此,我尝试为“反右”与“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被派往“五七干校”接受改造这一历史片段,寻索其潜藏的历史渊源。 而在另一重维度上,“破四旧”与“文革”期间对历史文物系统的摧毁,也让我联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晚清义和团运动,乃至当代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对西亚非伊斯兰文化遗产的破坏——它们在某种逻辑上,呈现出相似的断裂与毁灭性。那些被圈禁在武器干校强制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不就是被流放的一群“流人”吗!?那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系统性的否定和毁灭,不就是古代灭佛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延续,和当代中东极端宗教分子对“非伊”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排斥与毁灭的翻版吗?

站在珲春防川的龙虎阁,于“一眼望三国”的唏嘘处,历史在此沉重压来。让我有机会回顾沙俄是如何以条约为刃,其后继者苏俄如何用坦克将中国疆域一步步碾压逼退至图们江边的,以及那座苏朝铁路桥如何锁死了东北最后的出海口希望的。这一切,凝成了我笔下的《那江,那海,那路——中俄朝边境线上的历史叹息》。那一刻,“不到东北,不知沙俄苏俄之恶”这句听闻已久的话,才有了锥心刺骨的体认。

从长白山的边疆象征,到集安古城的高句丽兴衰,再到丹东断桥的战争警示,这三处景观,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土地、历史与和平的立体史书。《山不肯见,我亦悠然》和《秋水共此江——鸭绿江畔的历史回响》,在这里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真的没有上限或者下限吗?

在赫图阿拉与沈阳,从《从零公里,到起始地——在赫图阿拉拾取沉甸甸的秋光》到《一步四百年——从赫图阿拉到沈阳故宫,从族谱初稿到王朝序章》,我试图梳理一个王朝从萌芽到定鼎的脉络。

而在长春与沈阳的东北沦陷陈列馆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从黑瞎子岛的丢失,到日本占领东北,关于“东北沦陷,谁之罪责?”的灵魂拷问,则促使我写下《沈阳方城,百年一叹——一座帅府与一个时代的四重奏》,对那段历史进行去标签化的重新审视。

也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思考,在沈阳张学良旧居博物馆里联想到黑瞎子岛的丢失以及东北沦陷,在《沈阳方城,百年一叹——一座帅府与一个时代的四重奏》里向世人发出了灵魂拷问:这位少帅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民族罪人?

直至行程的终点,山海关的城楼在望,《山海之间:一部辽东古城的秋日史诗》为这漫长的环线画上了句号。

……

驱车一万五千公里,历史五十一天,撰文四十余篇,这旅途的每一处驻足,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刻对话,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心路历程的诚实印记。

至此,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而此行,我也是深受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深刻启迪。我的笔触开始了一场自觉的转向:从过去沉溺于景物细节的精致描摹与图片的视觉愉悦,毅然转向对文明断层与历史伤痕的深层叩问。这五十一天的携妻远征,既是一次用脚步丈量故土历史的朝圣,更是一场用心灵全然承受文化重量的艰难修行。

多年前,我初读此书,便被其深邃的文化洞察与深沉的历史思索所震撼。书中那一段段饱含沧桑的文字,引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化的温度。那时,我未曾料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会踏上一场与之遥相呼应的旅程,开启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曾经,我的文字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沉迷于景物细节的雕琢,被我夫人的侄女戏称之为旅游攻略,而力求呈现出一幅幅精致绝伦的画面,让读者在视觉的盛宴中获得短暂的愉悦的文字,又被“今日头条”我的一位文友调侃为文如散文诗歌,图如“美篇”。我曾经在文章中不遗余力的追求对景物细腻的描写,但因此缺乏一种内在的灵魂与深度。然而,在秋雨先生文字的启迪下,我毅然决然地尝试文字转型之路,我开始摒弃那些浮于表面的华丽辞藻,将目光投向历史地层的深处,试图挖掘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并做历史文化层面的反思。

这趟旅程,于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文化苦旅”。而真正的“苦”,并非来自身体的劳累,而是源自内心的震荡与反思的艰辛。

当我站在历史的废墟之上,目睹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时,不是简单诅咒和哀叹,而是引发我更深的历史文化反思,我不禁诘问:在历史的变革中,难道破真的就是革命?在“破”和“立”之间,难道真的就不可调和河水火不容吗?正因为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和历史变革,都充满着血与火的暴力般的毁灭,才在民族的血脉里里深埋着对暴力崇拜的文化基因,我们这个民族对象征血和火的颜色有着魔咒般的推崇就是这一文化特征的折射。

当代破四旧和文革等反文化运动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存系统性毁灭,其实早在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和晚清时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当代中东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IS对非伊亚叙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中,找到了文化渊源和历史的传承者。

当我面对那些泛黄的史册,了解到民族曾经所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时,不仅发出了灵魂拷问,更引发我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次追问…每一次对历史真相的直面,都如同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在痛苦中不断沉淀和成长和超越。

然而,正是这份“苦”,如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精神的富矿。在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反思的深重意义。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经历,如今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我结束这趟旅程,带着一身的风霜归来时,我的内心已不再迷茫。我变得更加澄明,能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世界;我变得更加坚定,我也深知自己内心那份士子之心从未泯灭——身卑不忘忧国。

这,便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之旅,不仅仅是身体的远行,更是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它才是我的蒙东+东北三省环线自驾游最完美的归途。

旅途,终有竟时;而思索,永无止境。

这卷写在东北亚秋光里的长信,是我献给过往的追忆,亦是留给未来的诘问。

(2025.10.30日于陕南家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