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京山档案】京源山的历史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2日 12:02 5 admin
【京山档案】京源山的历史

图为京源山(小明摄影)

位于永兴镇京源村境内的京源山主峰林家寨海拔350余米,山势不算太高,却是京山县的名山。京山县的县名即来源于此。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角陵县为京山县,盘陂县并入。光绪版《京山县志》记载:“京源山,隋改角陵为京山,义取此。”《清一统志》亦载:“京山在县东十里,一名京源山。”

早在唐代,京源古刹便依山势向上呈十层排列。这里岩石嶙峋,草木茂盛。京源古泉发源于古刹旁,在不远处汇成深潭。莫林湾一带有龙泉寺、白马寺、东岳庙等建筑倚山而立。距莫林湾约200米处的山洞中,有两股相距约5米的泉水自石缝间汩汩涌出,形似牛鼻流水,故称“金牛泉”,亦称“牛鼻泉”。清代永兴籍诗人易本烺有诗云:“言指京源路,秋风落帽斜。金牛泉绕带,白马寺临花。”寥寥数语,勾勒出当时京源山下的秀丽景致。明代京山进士高岱因仰慕京源山风水,死后安葬于此。

京源山在唐朝大诗人孟郊笔下亦留有历史印记。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人。他曾隐居嵩山,早年屡试不第,46岁方中进士。一生穷困潦倒,素有“苦吟诗人”之称。他与贾岛皆为韩愈门下,时人并称“郊寒岛瘦”。孟郊的山水诗虽多阴冷苦涩,但锤炼精严,具峻峭挺秀之气。

据明代御史、京山进士郑友元《京源山石刻记》载,唐朝贞元年间,孟郊自长安南下至竟陵(今天门)拜谒好友——竟陵太守卢虔,途经京山。他慕京源山之名,投宿于“京源古刹”,盘桓数日,写下十首诗,其中以《京山行》最为著名:“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行。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见《全唐诗》卷377“孟郊诗全集卷6”)此诗活脱脱刻画出“苦吟诗人”穷困潦倒的形象。清康熙版《京山县志》记载,京源山“寺旁石窟下有石刻近体诗十首,以‘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为韵”。

郑友元原是从典籍中读到京源古刹内的石刻诗《京山行》,当时并不知为孟郊所作。因极为喜爱,且文字几近模糊,便欲复刻后藏于山洞,“以博千年后牧儿一惊”,于是请山阴人王季重誊写。王季重指出:“此乃孟郊遗诗。”郑友元初未置信,笑言:“江南名山秀水无数,君岂看得上小小京源山?”后郑友元翻阅孟郊诗集,果见《京山行》一首,方知孟郊自关中往竟陵谒卢虔时途经京山所作,王季重所言属实。

由此可见,孟郊确实到过京山,并留下十首诗。可惜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京山行》一首,以及“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这两句描写京源山的诗句。

(搜集整理 曾凡义)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