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3日 07:05 3 admin

在北京,如果想探访人文历史,不来史家胡同可就亏了!

为什么一定要来史家胡同呢?因为这条胡同,从元大都营建时就有了它,并且从明朝一直到现在都没改过名儿,整条胡同基本保存了传统的老北京风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曾有80多座四合院儿,居住过很多近、当代社会名流,套用一句说烂了的话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的街道

史家胡同位于今天北京崇文门内大街灯市口,现在的位置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00余米。

一,史家胡同的来由:

来过北京旅游的亲们可能都知道,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那这“胡同”二字是怎么来的呢?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普遍的说法是,胡同来源于蒙古语“水井”的汉字表音。也有学者认为,胡同一词来源于汉代“巷”的读音作“虹(音)”,虹的切音就是“胡洞”。

反正甭管怎么说,在辽金时代,“胡洞”二字已经在北方民间流传和使用。到了明代,正式定名为“衚衕”——很有意思,我原本以为电脑上不一定能打出来这俩字儿,没想到很顺利,说明汉字体系中早已经收录了。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大家一定注意到,“衚衕”两个字是分别在“胡同”两边加上了“行”,表示“衚衕”是让人行走的。到了清代,“衚衕”就被简化为胡同了。

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时,是采用了《周礼· 考工记》中关于建都的法则,规划了都城建设,“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当然,一位游牧部族的首领当了帝王,他之所以遵照古制建都,是因为采用了元大都的营建设计者刘秉忠的建议,元大都城内用主干道划分为坊,坊内的民宅以等距离的胡同安排居住和交通。

元大都将全城分为50个坊,就相当于50个“街区”,由大街和胡同形成开放式的方格路网,方便进行管理。史家胡同所在的位置,是元大都齐化门(现朝阳门)的思诚坊。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到了明朝,朱棣在此重新建都时,把元大都旧址上的北城墙南移了些许,史家胡同所在的区域属于黄华坊。

关于“史家胡同”名称的来由,现已经无法考证,普遍说法是因为明代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姓史的大户,因此得名史家胡同,这似乎也符合许多城市中街巷、里弄的命名方式。后来,还有认为,这里也是南明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祖宅。

明代,京城的街道管理十分规整,私宅不得侵占公共领地,“凡房屋侵占街巷者,悉行拆毁”。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博物馆里史家胡同的沙盘

明代北京内城约有900多条胡同,外城约有300多条胡同。史家胡同的布局,从明代一直延续下来,现在保存的建筑脉络,基本上承袭自明朝。

到了清朝,满人入关定都北京后,北京的民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居住布局重新规划。京师内城分列八旗满族,以拱卫中央的皇城。而汉人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则一律居住在外城。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的大宅门

大清覆灭,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北京城,掌握实权的达官新贵将日渐繁华的东城选为居住之地,史家胡同便不是专属于旗民。

二,京城教育始发地

走进史家胡同,在胡同口便可见“史家小学”,这可不是京城一所普通的小学。

今天,史家小学在整个北京城的小学排行榜里,至少能进前五。

单看这校名,它是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题。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小学

启功先生不但是八旗子弟之后,他还是皇族,他的祖上是清朝雍正帝家的五阿哥爱新觉罗· 弘昼。

史家小学的建校史已有七十多年,而史家胡同的教育史却可追溯到280多年前。

雍正朝时,朝廷为八旗子弟设立“宗学”,传授满汉文化知识以及骑射技艺,说到底,就是专门在八旗子弟中培养人才的学校。朝廷每月向学校拔给粮米纸笔等项,“以隆教育”,宗学可以视为朝廷为八旗子弟办的官立学堂。

为啥叫“左翼宗学”呢?它可跟后来近代中国的“左翼”,意思是两码事儿。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清朝的八旗分别居住在皇城左右两侧,两侧各有四旗。左翼四旗是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所以,左翼宗学就是专门为这四旗子弟开办的学校。清代,史家胡同属于镶白旗范围。

右翼宗学同理。

从清朝建学至今,左翼宗学在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后又相继改名“北平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二中学”。1912年,二中校址迁到史家胡同,1936年北京二中从史家胡同迁到相邻的内务部街15号,一直到现在。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小校徽

1939年,在原二中校址开办了史家胡同小学。全国解放后,许多政府子弟都在这所小学读书。甚至连当时由中央人民政府认定的西藏班禅活佛,也曾在这里接受小学教育。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签定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钱款,来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除此之外,还创办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胡适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清华学堂还未成立之前,从1909年到1911年这三年,游美教务处便在史家胡同设招考赴美留学生的考点。

著名学者胡适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来史家胡同查看发榜的经历:“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我到北京考留美官费。那一天,有人来说,发榜了。我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史家胡同时,天已黑了,我拿了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看上去(因为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 ... ... ”

而这几批走“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中,从事教育的除了胡适,还有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语言学家和清华大师之一的赵元任、气象地理学家及教育家竺可桢等。

近现代史上,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流政要,更是多不胜举。

三、史家胡同里隐藏着半个近现代史

如果,我们列数一下史家胡同的各户大宅,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夸张地说,它是“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我最先看到的史家小学,是史家胡同59号,这里曾是清朝的左翼宗学所在。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53号,是全国妇联办公地。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51号院,旧时门牌号是24号,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曾经是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

全国解放后,这里曾经拔给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居住。

晚年的章士钊生活非常简单,有时几乎整日读书写文章著书。章士钊辞世以后,他的女儿章含之和夫君乔冠华也曾经居住在这里。

史家胡同47号,曾经是国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故居;后来,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也曾在这里居住。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左侧四合院是凌叔华宅,右侧红楼是北京人艺大院

史家胡同24号,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现在辟为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个稍后重点介绍。

史家胡同20号,是北京人艺大院。

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北京人习惯称“老人艺”。人艺经常演出的首都剧场便离此不远,史家胡同20号院被辟为演员的集体宿舍。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1952年,老人艺的话剧团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合并,成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北京人艺”,新中国时期,在这里排演出不少精彩话剧,周总理也时常看完演出直接到人艺大院,来看望编导演员,跟他们一起喝茶聊天。

北京人艺的许多老一辈导演、编剧、演员、舞美设计,都曾经在史家胡同这里工作和居住过。

除此之外,民国到现代,曾经在史家胡同住过的还有:周体仕、范汉杰,彭明治、王炳南。

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这里曾经住过石志仁、刘士豪;文艺界人士:邹雅、罗工柳、滑友田等等。

四、凌叔华故居和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原民国才女凌叔华故居内,是京城第一家胡同博物馆。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保留了原先的四合院结构,运营十分成熟,它的名声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入了我耳,只是我懒到现在才来寻访。

史家胡同博物馆免费开放,个人无需预约即可长驱直入,每周一闭馆,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志愿者的免费讲解。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

现在,咱们再来介绍这座老宅原本的主人。

凌叔华是一位民国才女,她深耕于艺术绘画与文学创作。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凌叔华画作,复制

她是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最宠爱的女儿;

她是文化怪杰辜鸿铭和文学巨匠周作人的得意门生;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冰心、苏雪林齐名的女作家;

凌叔华的才情可与林徽音比肩,其文学与冰心齐名;她的闺蜜是邓颖超、许广平和冰心。从小受到高阶培养,齐白石、妙素筠教她绘画、北大学士辜鸿铭教她英文与国文、周作人教她文学创作、徐志摩指导过她的文学作品。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凌叔华和陈西滢

凌叔华是广东人,她的父亲凌福彭在1895年以全国第6的成绩考中进士,在朝廷为官,先后担任过天津知事、天津海关道台、天津道尹、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职。民国时期,凌福彭归隐于市,曾经是北京画派的召集人和领军人物,当时凌宅的客厅中,常常是高朋满座,凌叔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了艺术熏陶。

凌福彭在京城的宅子,实际上在干面胡同,这是与史家胡同南边平行的一条胡同,而凌宅的后门在史家胡同。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凌福彭宅

据说凌福彭的宅子特别大,前后六进院落,有屋99间。父亲十分宠爱这个有才情的小女儿,待长大后就把后花园的三进院子,当做嫁妆送给了女儿。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这种老花砖,曾是凌福彭前宅客厅的地砖,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现将保留的部分移到史家胡同博物馆,铺置在展厅正中。

后来,凌老爷子过身后,家中闹财产纠纷。凌叔华干脆把自己这两进后花园,与前面的院子用墙隔开,自立门户,从史家胡同开了正门脸儿。

凌叔华的丈夫,是民国时期的文人名流陈西滢,是蔡元培力邀回国担任北大英文系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媒体《现代评论》周刊的创办者之一;是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同时,他也是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任代表。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假如您还是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么,再告诉您:

陈西滢是鲁迅先生最大的论战对手,绝对算是被鲁迅骂得最激烈、争论最火爆的一位,什么“民国丑陋文人”、“反动派罪恶帮凶”,这些都是鲁迅给陈西滢的帽子。鲁迅先生临死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死》,文中说到,如果问死前有没有要原谅的人,他一个都不会原谅。这不原谅的人里,一定也有陈西滢。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民国时期,凌叔华与陈西滢同是社会名流,他们在自家宅子里创办了名为“小姐家的书房”的文艺沙龙,名气与林徽音“太太的客厅”相媲美,定期邀请社会名流、文艺人士来此畅谈,品诗作画,好不热闹。

凌叔华后来与陈西滢一同去了欧洲,定居在英国。这期间她曾出版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这部小说的问世,离不开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鼓励与帮助。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在与伍尔芙的通信中,伍尔芙对她说:“请你考虑写你的生平,一次写几页。我可以读了和你讨论,至少我能做到这一点”以及“我劝你还是尽可能接近于中国情调,不论是在文风上,还是在意思上。你尽可以随心所欲地、详尽地描写生活、房舍、家具陈设的细节 ......”

于是,在书的扉页上,凌叔华将此书题献给弗吉尼亚·伍尔芙——这位深深影响了她文学创作的异国导师。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解放后,他们的好友徐裴鸿先生曾写信力邀他们回国。凌叔华故居后来毕竟空落了,与凌叔华夫妇有着深厚友情的沈从文先生,在陈西滢和凌叔华定居英国后,时常来史家胡同他们的旧居探望。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沈从文先生曾经写道:“... ...又到院中走走,柳树虽未发青,但枝条在阳光下摇摇曳曳,像是真不久不春天会来。回到厅子里时,我告诉他们,这里曾保留过许多朋友的快乐回忆。西林、志摩、老鑫、乔治叶,小姐或先生,主人或客人,都在这厅子凸出处长条椅上坐过,吃喝过、笑闹过,还有辞世18年的诗人,仿佛尚笑语可闻!”

1989年,凌叔华回到北京,此时,凌叔华故居已经被改为史家胡同幼儿园,小朋友们捧着鲜花欢迎这位回国的奶奶。凌叔华从这些孩子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她不由自主地轻轻呢喃:“妈妈等我回家吃饭”。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第二年,凌叔华离世。凌叔华委托女儿陈小滢将史家胡同的产权转让给当地街道,但明确要求只能用于公益事业。

到了上世纪末,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对凌叔华故居进行了修缮和改造,迁出了史家胡同幼儿园。2013年10 月,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在这里展示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以及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2004年,凌叔华的骨灰与陈西滢的骨灰一起,合葬在江苏无锡陈西滢的家乡。


城市街巷记:北京,史家胡同与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的故事我说完了,假如您再到北京,参观游玩之余,抽空来一趟史家胡同,您既走了一趟胡同游,还能参观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听一听志愿者的讲解,又了解了关于胡同的历史文化。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