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5日 22:02 3 admin

在最新一期的“感知中国”课程中,我们来到了西安——一座拥有十三朝历史的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对HIS的学生们来说,西安就像一座“可以走进的教室”。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亲手触摸、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真实存在——而这,正是我们HIS实践教育追求的精髓。

返程的航班上,我们好奇地询问孩子们:你的背包里,最珍贵的“西安记忆”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却都不是普通的纪念品。当同学们一一拿出自己带回的“宝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整个鲜活的长安城被装进了背包,也看到了一段段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故事。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G10-3林花的背包里:站着一位 “亲手捏的秦兵”

来自俄罗斯的林花从背包里捧出一个掌心大的陶俑,陶土上还留着她指腹按压的纹路 —— 这是她在兵马俑制作工坊里,反复揉捏、塑形的 “专属秦兵”。

“在博物馆,我们只能远远地观看气势宏伟的兵马俑。但当我亲手捏出它的样子,我才真的感觉到——它不是一个泥人,它像活过的人一样,有生命、有故事。” 林花说。

制作时的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与两千年前的工匠对话。“这个秦兵,就像是我从古代带回来的战友。”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G4李娜和李妍的背包里:夹着一张 “穿唐装的夜景照”

在突尼斯双胞胎姐妹的背包侧袋,珍藏着一张照片:她们穿着淡紫色和淡蓝色的唐装,站在大唐不夜城绚烂的灯光下。

“那天我们去了不夜城,就像一下子走进了真正的唐代。” 李娜回忆说,她学着中国古人的样子行拱手礼,听街头艺人弹唱唐诗,整条街的灯光把夜空都照亮了。“汉语课本里总说‘盛唐很繁华’,直到我站在那里,才真正明白那是什么感觉——原来中国古代的热闹,和我们国家过节时的快乐,是一样的。”

这张照片,她每天都会看一看。“它提醒我,历史从来没有走远,它就活在今天的光影和笑声里。”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G9-2习瓦妮的背包里:躺着一只 “会讲美食故事的肉夹馍”

来自印度的习瓦妮带来了一个毛绒肉夹馍玩偶。这个毛茸茸的肉夹馍,是她在西安永兴坊吃完肉夹馍后特意买的,总是能够勾起她对西安美食的美好回忆。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吃羊肉泡馍的样子,以前觉得‘吃’就是尝味道,直到我亲手掰了那碗西安羊肉泡馍的馍,才懂得这馍里的烟火细活。” 习瓦妮笑着说,当时她和同学比赛谁掰得更小更匀,连手指上都沾满了馍渣。“师傅说,掰馍要细致认真,慢慢来,掰得像豆子一样小,才能吸满汤汁。”

当她吃到第一口浸满肉汤的馍时,她明白了:“原来西安人对待食物这么认真,就像他们对待历史一样——每一步都不马虎。”现在,这个玩偶总能让她想起西安热闹的美食街和温暖的人间烟火。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G10-1陈韦桦的背包里:卷着一幅“手绘的大唐穿越指南”

来自中国香港的陈韦桦同学展开一幅画卷,上面是她们小组合作完成的手绘“大唐穿越指南”,上面画满了他们在西安的见闻。

画里有大雁塔、跳舞的唐代仕女、唐代的古诗词,还有同学们吃过的西安美食biangbiang面和肉夹馍。韦桦的指尖轻轻拂过画卷,眼神里满是珍视:“它不像普通的地图只标路线,更像我们用眼睛和心‘记’下的长安。每次看到肉夹馍,就想起当时和同学抢着尝味道的笑声;看到仕女和唐诗,就想起在陕历博里听讲解时的惊喜。” 对她而言,这幅 “大唐穿越指南” 早已不是一张画,而是能随时带她 “走” 回西安街头的时光钥匙,把十三朝古都的厚重与鲜活,都妥帖藏进了记忆里。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G8-2里:存着一段 “吼出来的华阴老腔”

来自德国的 Kevin没有拿出实物,而是播放了一段手机视频:里面是华阴老艺人们充满力量地唱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还用板凳敲打着节奏。

“我坐在第一排,他们一开口,我就被震撼了。” Kevin 说,一开始他以为这会很无聊,因为听不懂歌词。但当看到老人们用尽力气演唱,把日常生活中的板凳当成乐器时,他被深深打动了。“老师说,这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艺术。听到他们的歌声,我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这不只是表演,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是文化的根。”

现在,每当听到这段录音,他都会想起那个充满力量的下午。“这声音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它让我明白,文化不仅是能看见的,也是能听见、能感受到的。”

还有很多鲜活的画面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每一帧都浸润着西安的专属记忆。木偶戏戏台前,当“孙悟空”甩着金箍棒跃到台前,孩子们伸手与灵动的木偶手掌相握,惊呼声与喝彩声撞在一起,成了西安最鲜活的初见。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明城墙上,宣纸铺在斑驳墙砖上,汉代的古纹样带着古砖纹路跃然纸上。

跟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的口诀完成“biangbiang”字时,中外语言的韵律碰撞出阵阵笑声。

丝绸之路表演场边,驼铃声响起,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商队里的骆驼,眼神里满是对千年丝绸之路的好奇;参演万国来朝的情景剧时,切身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辉煌。

正如孩子们学会的那句西安方言,这趟研学之旅非常“颤活”(意思为:舒坦、幸福、满足),西安的文化变成了能触摸、能参与、能珍藏的难忘记忆。

当这些“长安记忆”被一一分享,我们更加确信:跨越1500公里来到西安,不是为了让学生“带走”什么,而是希望他们“装进”什么——装进对文明的好奇,装进对美的感知,装进动手实践的勇气,装进跨文化对话的自信。

背包里的东西也许会旧,也许会丢,但那些与长安相遇的瞬间,会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成长的养分。

正如海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感知中国”课程一直相信的:围墙之内,我们认识世界的地图;围墙之外,我们走进真实的世界!而我们想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把世界的精彩——轻轻装进背包,也装进他们的生命里。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当学生们凝视着那些从史前到盛世的国宝重器,历史的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在兵马俑制作工坊,当十年级的Alex屏住呼吸,将陶土在掌心反复揉捏,他的指尖触碰的不是泥土,而是两千年前大秦工匠的指纹与温度。

“当我的指缝里也塞满了和兵马俑同样质感的陶泥,历史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故事。”他这样写道,“我捏的不是陶俑,是一段可以被双手记住的时光。”

这,正是海亮“感知中国”课程的答案——我们拆掉围墙,将整座活着的长安城,变成了学生最宏大的教室。


跨越1500公里,我们把千年长安“装进”了背包


一场与历史的“破次元”对话:当兵马俑成为你的同窗

我们带学生来到西安,是为了让他们在最原初的文明现场,探寻“何谓中国”的答案。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古朴的青铜器到精美的唐代金银器,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串联起周秦汉唐磅礴历史的坐标。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前,被一整支地下军团的沉默所注视,2200年前的磅礴气势成为最生动的历史课。

在亲手制作兵马俑的工坊里,历史从“观看”变为“创造”。一位学生感慨:“当一个‘属于自己的’陶俑在手中诞生,我才理解什么叫‘匠心’——那是把魂注入到器物里。”

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折叠”:从《千古情》到不夜城

为了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延续性,我们带他们体验了一场时间的“折叠”。

在《西安千古情》的舞台上,浩瀚的历史被浓缩成一场视听史诗。学生们看到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大唐宫殿的霓裳羽衣,那些在博物馆里静态的文物,在这里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

当夜幕降临,步入大唐不夜城,仿佛瞬间穿越回“长安一片月”的盛景。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学生们行走其间,惊叹于古代市井的繁华在现代被完美复刻。“书本上说‘盛唐气象’,”一位学生感叹,“但只有当你走在不夜城的灯火里,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流淌在文化血脉里的自信与辉煌。”

一场非遗的“声光”淬炼:在秦腔的嘶吼与皮影的光影中醒来

如果说历史是骨架,那么非遗就是依然跳动的心脏。我们让学生直面这些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完成一次深度的文化“心脏复苏”。

秦腔,是第一次听见的“中国摇滚”。当表演者一声嘶吼,高亢的嗓音如同电流击穿空气,学生们被那种毫不修饰的悲怆与力量深深震撼。“我听不懂唱词,但我听懂了故事,”一位韩国学生说,“那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情感,不需要翻译。”

皮影戏,是亲手操控的光影魔法。从聆听古老的“碗碗腔”,到走到幕后学习操纵影人,学生们发现,一方白幕之后,竟藏着如此精密的物理世界与叙事哲学。“光线、兽皮、唱腔和我的双手,共同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位参与操作的学生兴奋地分享,“这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跨媒体叙事了。”

华阴老腔,是来自黄土地的原力觉醒。当老艺术家们用板凳、烟袋敲打出节奏,用生命吼出“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时,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一位学生动情地写道:“他们不是在表演,他们就是在生活,艺术就是他们生活本身。这堂课,教会我什么叫做‘文化的根。”

一场文明的智慧游戏与舌尖的烟火

在西安,文明的传承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与技艺,也存在于精妙的符号与日常的烟火气中。

而“汉字拼拼乐” 则将古老的符号变为智趣游戏。当学生们把偏旁部首像积木一样拼搭,汉字的结构美学与演化逻辑不言自明。“原来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解字就像破译文明的密码。”

• “大唐盖帮集” 的打卡地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市井烟火。在与“店家”的唐礼互动中,盛唐的开放与自信,不再是概念,而是一种可被体验的精神气质。

在永兴坊的烟火气里,品尝肉夹馍、BiangBiang面,是味蕾的狂欢,更是深度的文化调研。亲手掰出“黄豆大小”的馍块,等待汤汁浸润后入口,这顿羊肉泡馍,学生们吃出的不仅是美味,更是老陕饮食中的 “仪式感” 与生活智慧。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