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走了,谣言疯了,谁在背后数钱?2025年10月18号,杨振宁先生走了,第二天网上就冒出一堆话,有人说翁帆只是个完成任务的人,说她得守一辈子寡,还...
2025-10-22 0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说到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科学家,那就注定绕不开钱学森和杨振宁这两个名字。
他们一个是导弹之父,一个是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人喜欢拿他们比较,问谁更厉害,谁贡献更大。
其实这类问题很多时候问得有点片面,真要看两人的差距,不能只盯着谁拿了奖、谁更有名,而是得看他们最后走到了哪一步,也就是,他们的归宿在哪里。
钱学森出生在1911年,杨振宁比他小11岁,1922年出生,他们都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接触到不少知识,一个在上海长大,一个在合肥读书,后来都因为战乱被迫辗转求学。
抗战爆发后,很多高校内迁,包括清华、北大、南开,这三所学校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钱学森和杨振宁都曾在这所临时大学里短暂停留过,虽然他们的交集不多,但当时的教育氛围对他们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钱学森是在1935年赴美的,那时候他才二十出头,他先是在麻省理工读书,后来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在航空航天领域,冯·卡门绝对是顶级人物。
钱学森跟着他学习,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当时美国正处于二战前夕,对航空、导弹、火箭这类技术非常重视,钱学森不仅搞出了“卡门—钱公式”,而且在火箭推进、导弹弹道设计等领域都做出了不少成果。
也因为这些成就,他在1949年成为了加州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杨振宁是在1945年赴美的,时间比钱学森晚了整整十年,他去了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对于物理圈来说,费米的地位不用多说,是提出原子堆原理、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关键人物之一。
杨振宁在这里搞理论物理,研究的是粒子和量子场这些基础理论,1948年他拿到博士学位后,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地方也非常有名,是爱因斯坦曾经工作的地方。
杨振宁在这里很快就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但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个理论一出,震动了整个物理界,1957年,他和李政道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批获得这一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从这些背景来看,钱学森和杨振宁的起点都很高,一个在工程技术领域闯出名堂,一个在理论物理上拿下最高奖项,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1950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1950年,钱学森决定回国,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奇缺,钱学森是坚定的爱国者,他一心想回国效力,但问题是,他的专业太敏感,涉及到军事、火箭、导弹,美国政府根本不允许他离开。
他在洛杉矶准备登船回国时,被美国海军情报局逮捕,随后被软禁了整整五年,这五年里,他的行动受到严格限制,生活条件也很差,甚至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
美国政府担心他把关键技术带回中国,所以不肯放人,但又拿不出他有罪的证据,这种尴尬局面一直持续到1955年。
当时中美在日内瓦举行谈判,中国方面用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最终促成了钱学森的归国,这件事在当时的国际新闻中也有报道,属于中美冷战时期一次非常罕见的互换行动。
钱学森回到中国后,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享受荣誉和待遇,他被派到戈壁滩,参与组建国防部五院,也就是后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起点,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人才匮乏,很多图纸都要靠手工画,计算靠算盘。
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一步步从零开始,搞出了中国自己的导弹、卫星、核武器,1960年,东风一号导弹试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在这些项目里角色非常关键,负责技术方向、系统设计和人才培养。
而杨振宁这边,50年代中期正是他的事业高峰,除了诺贝尔奖,他还在60年代提出了非对易规范场理论,这项理论后来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之一。
他也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不少学生,他的名字出现在很多国际物理教材和论文中,是国际物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
虽然杨振宁事业发展顺利,但他也没有完全与中国断联,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他成了最早一批访问中国的科学家之一。
那时候中国的科技环境还很艰苦,但他走访了很多科研单位,看到中国科学家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也能搞出“两弹一星”,非常震撼,他此后多次回国访问,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也鼓励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服务。
1999年,他正式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和优渥条件,开始给大学生上基础物理课,这种转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几十年观察下来,认为自己可以在国内发挥更大作用。
他在清华建立了自己的办公室、资料室,还捐赠了大量手稿和资料,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源,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2021年又将自己毕生收藏的科研资料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图书馆,直到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去世,终老于祖国。
两人之间的故事,其实不是谁成就更高,而是他们在人生关键节点的不同选择,钱学森在最黄金的年纪,放弃了国外的一切条件,回国投入到最艰难的开发阶段,杨振宁虽然长期留美,但晚年毅然回国投身教育,落叶归根。
他们的归宿虽然表现不同,但都选择了把自己最后的时光留在了中国。
有些人总拿诺贝尔奖说事,认为拿奖的就更厉害,其实这种看法有点狭隘,杨振宁拿了奖,但他也说过,如果没有中国强大的科研体系支撑,后来的科学发展也难以为继。
而钱学森虽然没有诺贝尔奖,但是他干的那些事,美国当年把他软禁五年,就足以说明他对国家的价值。
两人都选择了把自己的归宿放在了中国,只是路径不同,钱学森是提前归来,承担了最早那批打基础的工作,杨振宁是晚年归来,推动的是青年教育和国际交流,这两种方式没有高低之分,最终都回到了祖国。
科学并不只是实验室里的事,也不是奖项和论文的堆砌。
两个伟大的科学家,都要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北晚在线:杨振宁三问其实还是当年的钱学森之问,这样做就能解决,但……
相关文章
杨振宁走了,谣言疯了,谁在背后数钱?2025年10月18号,杨振宁先生走了,第二天网上就冒出一堆话,有人说翁帆只是个完成任务的人,说她得守一辈子寡,还...
2025-10-22 0
当王豹和他背后那张“保护伞”一起被带走时,整个丰城县的空气似乎都清新了几分。街坊邻里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的同情、担忧,变成了敬畏和一种久违的信赖。但我知...
2025-10-22 1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持续推进,“村改支”近日再添一例。10月20日,中原银行在《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告》中披露,拟采取现金方式,收购濮阳中原村镇...
2025-10-22 1
大的可能真的来了!近日,一则由美媒曝出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者的高度关注。卫星图像显示,一架中国的大型隐身无人机正在天空飞行。而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2025-10-22 0
今年4月,韩国一名男子冒险从柬埔寨西港诈骗园区逃离,历经12小时终于抵达位于首都金边的韩国大使馆。但馆方以尚未到上班时间为由拒绝该男子入内。相关录音中...
2025-10-22 3
文|沈言论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说到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科学家,那就注定绕不开钱学森和杨振宁这两个名字。他们一个是导弹之父,一个是诺贝尔奖得...
2025-10-22 3
白羊座的爱,向来带着飞蛾扑火般的赤诚——你曾以为,只要把真心捧到对方面前,只要拼尽全力去靠近,就能焐热这段关系。可现实却像一场反复的冷水浇淋,让你在一...
2025-10-22 4
2025年第五届电影艺术学院博物馆盛典上,金・卡戴珊一出场就把红毯焦点全抢了。她穿的梅森・马吉拉2025秋季高定,还戴了个遮脸的面具,这事当天就吵上了...
2025-10-22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