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晚自习课间,14岁的男生小杨开玩笑称呼女同学为“大力女侠”,女同学用左拳击打他左胸部位。事后,女同学说,自己没有生气,两人之间经常开玩笑打打闹闹。...
2025-10-28 1
一个有些矛盾的数据摆在眼前:一边是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攀升到接近79岁的高度,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长寿成就,另一边,是年度死亡人口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标志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正在来临。
要理解今天的人口“阵痛”,我们还得从过去讲起,这一切,其实早就写在了历史的脚本里,是几十年间两股巨大的人口惯性,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必然的交汇。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一波“婴儿潮”,从1949年到1957年,短短几年里净增了一个亿的人口。
紧接着,经过短暂的困难时期,从1962年到1973年,更猛烈的第二波“婴儿潮”来袭,这次直接多出了惊人的2.6亿人。
那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高峰期的1963年,一年就出生了接近三千万的新生儿,在之后的整整十年里,每年的出生人口都稳稳地站在两千五百万以上,这两拨加起来差不多直接接近四亿。
如今,第一波浪潮中的人们,年龄已经在68到76岁之间,第二波的,也迈入了52到63岁的门槛,要么已经退休,要么正在接近老年。
而且他们正以一种集体的姿态,同步迈入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近期逝世的人口中,大约有七成都出生在那个火热的年代,这就是“死亡高峰”最坚实的群体性基础。
当然,如果说“婴儿潮”提供了庞大的基数,那么另一场革命,就是确保了这个庞大的基数能够被完整地“平移”到老年阶段,这场革命就是公共卫生的飞跃。
从建国初期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到如今接近79岁,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背后是无数具体的进步:比如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十万分之八十,降到了2023年的十万分之十五点一。
这时死亡不再是随机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不幸,而是大概率集中在60到90岁生命终点的确定性事件。
现在一个60岁的老人,能活到80岁的概率,比二十年前要高得多,这就形成了那个核心的悖论:正是因为我们“活得长”这件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才使得“死得集中”的现象变得如此显著。
这种人口结构的剧变,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过去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那种依靠源源不断的年轻廉价劳动力的模式,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
现实的压力摆在眼前,老年抚养比,也就是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的老年人数比例,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22.5%。
而且养老金的盘子也越来越紧张,支出已经占到GDP的10%并且还在继续攀升,企业招工难,年轻人负担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对夫妻照顾多位老人”的局面越来越普遍。
显然过去的那种已经行不通了,但是出路其实也很清晰,那就是告别对“年轻劳动力数量”的依赖,转而挖掘“全生命周期的价值”,这里面有两大新机遇正在浮现。
第一个是“银发经济”,我们总习惯把老龄化看作是负担,但换个角度看,超过3.1亿的60岁以上人口,本身就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巨大内需市场,他们的需求正在催生一个融合了科技、服务与健康的新兴产业蓝图。
从方便老人就餐的社区助餐系统,到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的智能穿戴设备,再到远程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正在把压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机。
第二个是“人才红利”,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与老龄化并行的,是中国每年有超过千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
这股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力量,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核心,他们的知识和创造力,正在对冲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成为中国经济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关键力量。
当然,我们可以借鉴像德国、日本这些先行者的经验,比如他们如何发展养老产业,如何促进老年人再就业。
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领先的数字化技术,这让我们有希望在挖掘“价值红利”这条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超越前辈的路径。
但是光有经济上的策略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解法,其实在于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变革,我们整个社会,必须学着与老龄化和谐共存,重新定义“老”、坦然接纳“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更具韧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新秩序。
而且这种改变,已经悄然发生,一个重要的信号,是“生命教育”开始被正式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教学调整,背后却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重大转变。
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只向下一代灌输“竞争与奋斗”,也开始引导他们去理解生命的完整周期,去尊重从生到死每一个阶段的价值,这是一种从“增长焦虑”到“生命坦然”的文化铺垫。
另一个变化,体现在对生命终点的态度上,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与服务,这是一种临终关怀,主要就是为了不再是无休止地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与尊严。
而它回应了一个我们过去常常回避,但现在必须直面的时代命题:一个人,该如何体面、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这标志着社会医疗伦理正从“延长生命”向“完善生命”进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待老年人的眼光,也正在改变,过去,他们常常被看作是纯粹的“被抚养者”,是社会的负担。
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他们其实是经验、智慧和技艺的宝库,是稳定社会、传承文化的宝贵资源,无论是社区里的巧手奶奶,还是退而不休的技术专家,他们依然在发光发热。
参考资料:
《国家统计局: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年末全国人口14.08亿人》——齐鲁壹点
相关文章
一场晚自习课间,14岁的男生小杨开玩笑称呼女同学为“大力女侠”,女同学用左拳击打他左胸部位。事后,女同学说,自己没有生气,两人之间经常开玩笑打打闹闹。...
2025-10-28 1
导读:“冬天冷不冷,就看重阳节”,明日重阳节,今年冬天冷到哭?农谚咋说。#重阳节##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头条创作嘉年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2025-10-28 3
“月掉20斤”这五个字一出现,就像把电子秤直接怼到你脸上,数字噼里啪啦往下掉,看得人心里直痒。 可屏幕背后,同一拨人去年还在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今...
2025-10-28 2
在税期与跨月因素交织的关键时点,央行释放稳流动性信号。10月27日,央行加量续作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是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八个月加量续作...
2025-10-28 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着肺部健康问题。很多人往往对肺部的健康状况并不十分关注,直到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才开始重视。肺部问...
2025-10-28 4
前言她曾是荧幕上的清秀配角,却在26岁全身溃烂、悲惨离世,这并非突发疾病,而是一场长达26年的“慢性谋杀”,凶手竟是她倾尽所有供养的家人,生命垂危之际...
2025-10-28 2
三伏天头晕送医院,就为了跟网红减肥?网友说太离谱了! 这个事你听说没,前几天北京天气闷得像蒸笼一样,有个姑娘就这么跟着网红的花样食谱硬扛着减肥。 早...
2025-10-28 5
一个有些矛盾的数据摆在眼前:一边是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攀升到接近79岁的高度,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长寿成就,另一边,是年度死亡人口首次突破了千万大...
2025-10-28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