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声控胶囊”可控释药物,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抖音热搜 2025年09月30日 21:10 3 admin
“声控胶囊”可控释药物,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AI 生态

01 英伟达拟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9月22日,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意向书。英伟达有意逐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后者的数据中心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双方计划为OpenAI的下一代AI基础设施部署至少10吉瓦英伟达系统(需要数百万枚英伟达GPU芯片),首批系统将于2026年下半年在NVIDIA Vera Rubin(Rubin系列为英伟达下一代旗舰芯片)平台部署。

同时,英伟达还将成为OpenAI的AI工厂增长计划首选的战略计算和网络伙伴,双方将携手优化OpenAI模型和基础架构软件,以及英伟达硬件和软件的路线图。

• 点评:通过高额投资,英伟达提前锁定了OpenAI的长期订单,从芯片供应商转型成为AI生态的共建者。此前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一项价值300亿美元的算力合作协议,三家企业将共同形成“大模型(OpenAI)-云基建(甲骨文)-算力芯片(英伟达)”的“生态+资本”闭环。(曹妍)

02 OpenAI牵头在美国新建五大AI数据中心

9月23日,OpenAI、软银与甲骨文宣布将在美国新建五个AI数据中心,以推进“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

OpenAI称,五个新站点(三个与甲骨文的合作扩建站点、两个与软银的合作开发项目)加上位于德克萨斯州阿比林数据中心以及与CoreWeave合作进行的项目,将使“星际之门”数据中心的总容量达到近7吉瓦,未来三年内将吸引超过4000亿美元投资。

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召集美国顶尖科技公司启动“星际之门”计划,旨在投入高达5000亿美元来构建AI基础设施。

• 点评:五大数据中心将加速“星际之门”项目,反映出科技巨头为突破算力瓶颈推进创新合作。作为牵头方之一,OpenAI正通过“星际之门”,进一步强化AI基础设施。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博客中表示,“为了用于推理的算力以运行这些模型,我们正在为大规模扩展AI基础设施的宏伟目标打下基础。”(曹妍)

03 软银牵头建国际海底光缆系统 Candle

9月22日,软银集团宣布将联合Meta等合作开发一条国际海底电缆系统“Candle”,全长约8000公里,连接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计划于2028年投入运营。

NEC将担任Candle的系统供应商,将采用24对光纤配置(现有海底光缆系统通常采用16-20对光纤),以构建更高容量、更低延迟的通信基础设施。软银将提供位于千叶县南房总市的登陆站。

“声控胶囊”可控释药物,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图片:Candle 海底光缆系统路线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官网

• 点评:“Candle”不仅是一条连接多国的通信线路,也是应对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增长的数字基础设施。此前,软银已于2017年10月宣布参建连接日本、美国和菲律宾的海底光缆系统JUPITER,2024年12月宣布完成连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亚洲直达海缆(ADC),2025年3月启动连接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美国的“E2A”海底光缆系统建设。“Candle”将与这些现有网络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全球通信矩阵。(曹妍)

04 苹果团队发布蛋白质折叠模型SimpleFold

9月24日,苹果公司的研究团队在线发表论文SimpleFold: Folding Proteins is Simpler than You Think,提出首个基于流匹配(flow-matching)的蛋白质折叠模型 SimpleFold。该模型仅使用通用Transformer层,通过生成式流匹配目标配合额外结构项进行训练,无需依赖多重序列比对、配对相互作用图、三角更新(triangular updates)或任何等变几何模块,即可将蛋白质序列直接映射至其完整的三维原子结构。

研究团队将模型扩展至30亿参数规模,在约900万个蒸馏蛋白质结构和实验性PDB数据集上完成训练。在标准折叠基准测试中,SimpleFold-3B模型展现出与顶尖基准模型相当的竞争力,同时在集合预测任务中表现优异。

• 点评:传统蛋白质折叠模型通常采用计算密集型模块,涉及三角更新、显式配对表示或针对特定领域定制的多训练目标。SimpleFold降低了架构复杂性,也能实现强大的折叠性能,对以往蛋白质折叠模型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挑战。正如研究论文题目所说,“蛋白质折叠比你想象的更简单。”(李一跞)

生物医药
01 辉瑞以超 70 亿美元收购 Metsera

9月22日,辉瑞宣布将以最高73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etsera(MTSR.O),包括以每股47.50美元现金收购Metsera所有已发行普通股、企业价值约49亿美元,以及达到特定临床和监管里程碑可能支付最高每股22.50美元的额外款项。此次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Metsera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加速用于肥胖和心代谢疾病的下一代疗法,目前有4个项目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包括每周或每月注射给药的GLP-1受体激动剂(RA)MET-097i、每月给药的胰淀素类似物MET-233i。2025年9月,MET-233i的1期初步结果中显示出“best-in-class”潜力。

“声控胶囊”可控释药物,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图片:Metsera最新研究管线,截至2025年9月28日。图片来源:Metsera官网。

• 点评:2025年4月,辉瑞自研GLP-1受体激动剂danuglipron (PF-06882961)因耐受性问题停止开发。通过本次收购,辉瑞填补了自身在减重领域的管线。另外,减重需求正盛,大型制药企业不断有大手笔投入,完善多靶点分子和口服小分子方向的布局,减重疗法有望从单纯减重拓展到综合代谢健康管理。(罗仙仙)

02 uniQure基因疗法治疗亨廷顿病关键临床成功

9月24日,荷兰生物技术公司uniQure(QURE.O)的基因疗法AMT-130用于治疗亨廷顿病的关键性 I/II 期研究获得积极的顶线数据。该研究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终点,与倾向评分匹配的外部对照组相比,高剂量AMT-130在36个月时通过复合亨廷顿病评定量表(cUHDRS)测量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疾病进展减缓;该研究还达到了一个关键的次要终点,即与倾向评分匹配的外部对照组相比,在36个月时通过总功能容量(TFC)测量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疾病进展减缓。

AMT-130是一种一次性、在研基因疗法,通过神经外科手术进行给药,需借助磁共振成像引导,通过颅骨上的小孔精准植入导管,将治疗药物缓慢灌注至大脑纹状体区域,手术时长通常为12至18小时。目前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认定,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

• 点评:亨廷顿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表现包括逐渐进展的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目前尚无延缓亨廷顿病病程进展的药物。AMT-130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亨廷顿病的治疗格局,也为支持一次性、精确递送的基因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证据。(罗仙仙)

03 首个口服肢端肥大症靶向药获批

9月25日,美国制药公司Crinetics(CRNX.O)的每日一次、口服非肽类偏向性的生长抑素受体2型(SST2)激动剂Paltusotine(商品名:Palsonify)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一线治疗对手术反应不足和/或手术不可选的肢端肥大症成年患者。这是首个治疗肢端肥大症成年患者的口服药物。

Palsonify此次获批是基于2项3期临床研究结果,Palsonify均表现出起效迅速、稳定的生化控制以及持久疗效;同时,通过肢端肥大症症状日记(ASD)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的头痛、关节痛、出汗、疲劳等疾病相关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

• 点评: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因垂体瘤导致生长激素过量分泌,导致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面容改变、手足增大、骨关节病变等,垂体瘤压迫、侵犯颅内组织引起的头痛、视野缺损等。目前,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是生长激素垂体瘤的首选治疗方法。Paltusotine获批,为患者带来了便捷且有效的治疗新选择。(罗仙仙)

04 “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9月24日,浙江大学顾臻、王金强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An artificial cilia-based array system for sound frequency decoding and resonance-responsive drug release。研究团队受人类耳蜗毛细胞感知声波振动的启发,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微米级(40-200微米)的仿生人工纤毛阵列,通过声学共振机制实现对声音信号的可视化解析,并巧用共振原理实现“声控胶囊”来控释药物,无需依赖电力和算法。比如,以声频响应方式调控两种不同治疗药物(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释放曲线,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

• 点评:这种仿生人工纤毛阵列能够直接识别并响应声音频率,可识别复杂的生理声波,并在个性化语音交互中执行多样化任务,未来在脑机接口、电子药物等领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李一跞)

05 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机制——脑细胞间通讯中断

9月25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张斌、蔡东明与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彭隽敏等联合研究团队在《细胞》(Cell)发表论文Multiscale Proteomic Modeling Reveals Protein Networks Driv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报告他们通过整合来自易患病脑区的大规模匹配蛋白质组与基因数据,构建了AD的多尺度蛋白质组网络模型,提供了迄今为止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细胞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全面视角,绘制出的蛋白质网络揭示了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中断与AD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AD模型实验验证,一种名为AHNAK的蛋白质是其中的关键驱动蛋白。

• 点评:AD的发病分子机制仍未完全揭晓,目前绝大部分AD研究都集中于β-淀粉样蛋白(Aβ)积累和tau蛋白缠结。该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失调蛋白质调控网络和关键驱动蛋白的系统性识别,也将为开发AD的创新疗法奠定基础。(李一跞)

能源与材料

01 埃尼集团与CFS签订10亿美元购电协议

9月22日,埃尼集团(Eni)宣布与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签署了一项超过10亿美元的购电协议。电力提供者为CFS位于弗吉尼亚州切斯特菲尔德县的400兆瓦ARC聚变电站,预计将于2030年年初并网发电。

埃尼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全球能源公司,1968年以来活跃于美国能源领域。CFS成立于2018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营核聚变公司,正在推进其旨在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 的紧凑型核聚变实验装置SPARC项目。

• 点评:CFS的SPARC项目还在路上,来自股东们的订单却是接连不断。埃尼集团2018年首次投资CFS,2023年双方签署合作框架,此次购电承诺再进一步。2025年6月,CFS还与另一股东谷歌达成聚变能源购电协议,后者将从ARC发电厂购买200兆瓦电力。(曹妍)

02 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9月23日,微软宣布开发出一款新型冷却系统,其散热效果比目前常用的冷却技术冷板(cold plates)高出三倍,并能将芯片最高温升(电子设备中各个部件高出环境的温度)降低65%。

该新型冷却系统采用微流体冷却技术,通过细如发丝的微小通道,直接将冷却液送至芯片内部,这是热量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人员在硅芯片背面直接蚀刻出微型通道,形成沟槽使冷却液直接流经芯片表面,实现更高效的散热。微软与瑞士初创公司Corintis合作,借助AI优化仿生设计,让芯片内部像叶脉一样分支,找到自然、有效的路径来分配热量。

“声控胶囊”可控释药物,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图片:利用微流体技术冷却芯片的新方法 来源:微软官网

• 点评:目前,数据中心运行的多数芯片都采用冷板进行冷却,冷板与热源之间有多层隔离,限制了散热量。新型冷却系统可省去绝缘层,支持数据中心进行更加密集的部署,提升能效比,降低运营成本。(曹妍)

03 AI加速量子材料的发现

9月22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发表论文 Structural constraint integration in a generative model for the discovery of quantum materials,报告他们开发出一项基于扩散型生成模型的计算框架SCIGEN来加速量子材料的发现。

SCIGEN在扩散型生成模型中强制实施几何约束(如蜂窝状和kagome晶格),从而发现稳定的量子材料候选物。它对原始分布的条件采样,在保持输出有效性的同时引导结构模式,生成了超过一千万个具有阿基米德晶格特征的“候选者”,其中逾10%通过多阶段的稳定性筛选。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团队从中合成了两种具有奇异磁性行为的化合物:TiPdBi和TiPbSb。后续实验确认,这些材料的实际性能与AI的预测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 点评:AI的助力加速了研究者对量子特性新材料的寻找进度,打开了通往大量前沿材料的大门。在超过一千万个候选材料中进行筛选也会是一个挑战,拭目以待。(卫酉祎)

04 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利用率逼近100%

9月25日,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Full utilization of noble metals by atom abstraction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报告他们采用“原子抽提”策略,将在催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贵金属铂原子全部抽提到表面参与催化反应,利用率逼近100%。

在传统催化反应中,贵金属原子易聚集成较大颗粒,导致大量原子埋藏在颗粒内部,无法参与表面反应,使得催化效率在低位徘徊。“原子抽提”技术则通过在颗粒表面构造可选择性吸引贵金属原子的结构单元,将包埋在颗粒内部的贵金属原子逐一吸引到表面。该策略的灵感来源于化工的“萃取”单元操作,其核心是利用锡原子作为特异性“原子磁铁”。

经该策略制备的催化剂,过去需要1吨来完成的任务,如今只需要200斤就可以完成,实现了近乎极致的原子经济性。在丙烷脱氢制丙烯等高温苛刻的反应中,该催化剂在铂用量减少90%的前提下,仍表现出优于现行商业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 点评: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心脏”。接近100%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将为化工行业提供一条低碳高效的发展新路径。(卫酉祎)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