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北京人口迁徙史

抖音热搜 2025年10月22日 15:05 3 admin

一、先秦:燕地初兴,周戎融合

北京的城市史始于先秦时期的蓟城。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都城蓟(今北京西南)。此时的人口流动以周人迁入为主——召公带来的王室贵族、随从及工匠,与当地山戎、孤竹等戎狄部落融合。《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周人带来的礼乐文化与戎狄的游牧传统碰撞,形成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早期特质。此时流出人口极少,主要是向周边戎狄部落的文化扩散,无明确数量记载。

二、秦汉:郡国更迭,人口聚散

北京人口迁徙史

秦汉时期,北京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秦统一后,设渔阳、右北平、广阳等郡,中原人口迁入实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虽有燕地豪富流出,但更多是河南、河北等地农民迁入。西汉时,汉武帝北伐匈奴,幽州(今北京)为军事基地,士兵、民夫大量涌入。《汉书·地理志》载“广阳国,户二万七百四十,口七万六百五十八”,人口主要来自中原。东汉末年战乱,人口向中原、南方流失,数量无明确记载,但幽州人口密度已明显下降。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民族迁徙

魏晋南北朝是北京人口迁徙最频繁的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南迁,而幽州因靠近北方游牧民族,成为鲜卑、羯族等少数民族迁入地。《晋书·慕容皝载记》记“慕容皝徙辽西流民于肥如(今河北卢龙)”,部分流民流入幽州。北魏时,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充京师,其中“山东六州”包括幽州,幽州人口大量流出至平城。此时流入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流出则为中原方向,总量达几十万。

四、隋唐:范阳重镇,兵民流转

隋唐时期,北京称范阳郡,为北方军事、经济中心。隋炀帝征高丽时,范阳是后勤基地,江、淮民夫大量迁入——《隋书·炀帝本纪》载“大业七年,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今北京),舳舻相次千余里”,估计有几十万民夫流入。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于范阳,战乱导致人口骤减:《旧唐书·地理志》记范阳郡天宝元年(742年)户14.1万、口87.6万,乾元元年(758年)户骤减至3.8万、口14.3万,73万人口流失,主要流向中原、南方。

五、辽金:陪都崛起,胡汉共居

辽金时期,北京地位升级为陪都(辽南京析津府)、中都(金),少数民族与中原人口双向流动。辽时,契丹人、渤海人迁入南京,《辽史·地理志》载“南京析津府,户二十六万四千,口一百万”,其中契丹人占比约30%。金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女真贵族、中原汉人(河北、河南等地)大量迁入,《金史·海陵本纪》记“徙上京路太祖、太宗、睿宗陵寝于中都,又徙尚书省、枢密院等官署于中都”,官员及家属约几万。此时流出人口主要是向东北女真故地的少量移民,数量无明确记载。

六、元朝:大都肇建,族群交汇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大量迁入。《元史·地理志》载“大都路,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如回回、畏兀儿)占比约20%,汉人主要来自河北、河南。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大都城内外有无数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商业繁荣,作坊林立。”此时流出人口主要是向蒙古草原的少量移民,无明确数量。

七、明朝:京师定鼎,南民北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方人口大规模迁入成为核心特征。为充实京师,永乐年间多次从南京、山西、浙江等地移民:《明史·成祖本纪》载“永乐元年,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明实录·永乐实录》记“永乐二年至五年,每年徙山西太原、平阳等府民一万户实北京”,累计约4万余户;“永乐十四年,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一万七千余户实北京”。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占比约60%)、江苏、浙江、山东,数量达几十万,成为北京城郊村庄、手工业的核心力量。此时流出人口主要是向河北周边扩散,数量无明确记载。

八、清朝:帝都稳固,满汉融合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人、蒙古人、汉人迁入形成稳定结构。满族人入关后,设立八旗驻防(如正黄旗、镶黄旗驻内城),《清史稿·地理志》载“顺天府,户二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三,口一百三十一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其中满族人占比约15%。汉族人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清实录·顺治实录》记“顺治元年,令直隶各省招抚流民,来京者给田宅、免赋役三年”,吸引大量农民迁入。此时流出人口主要是向东北满族故地的“闯关东”移民,但北京本地流出量极少。

九、近代:时局动荡,人口浮沉

民国时期,北京改称北平,人口流动呈现“流入-流出”交替。1927年《申报》载“北平人口约130万,其中河北、山东籍占60%以上”,主要是农民、工人及知识分子。抗日战争时期,人口流失严重:1945年《华北日报》记“北平人口约80万,比抗战前减少50万”,主要流向南方、西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又有部分人口回迁,但整体处于动荡状态。

十、当代:首都发展,八方来聚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开启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期间,首钢、燕山石化等大型企业建成,吸引了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的工人,《北京统计年鉴·1957》载“1957年常住人口156万,比1949年增加50万”。

1978年改革开放后,北京成为“机会之城”,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约20万;1990年第四次普查增至80万;2000年第五次普查突破250万;2010年第六次普查达到700万。据《北京统计年鉴2024》,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4.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41.8万人(占比38.5%)。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22.3%)、河南(10.1%)、山东(8.7%)、安徽(7.6%)、山西(5.8%)

2017年,北京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从“迁入”转向“疏解”。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正式启用,一批行政机构、企业及高校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2021-2035》载“2024年副中心常住人口约150万”。2024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常住人口2160万,比2020年减少24万;流动人口约780万,比2020年减少61万。同时,北京人口也向周边流动:《中国人口迁移报告2024》记“2023年北京流出人口约120万,其中流向河北占45%、天津20%、山东10%”,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格局。

结语:人口流动是永恒的潮流,家乡慢慢成为追忆

从先秦到当代,北京的人口迁徙史,本质是一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史。周人与戎狄、汉族与少数民族、南方与北方的人口流动,带来了文化、技术、基因的碰撞,最终沉淀为北京“包容、多元”的城市特质。


引用资料

· 《史记》(司马迁)

· 《汉书》(班固)

· 《晋书》(房玄龄等)

· 《辽史》(脱脱等)

· 《金史》(脱脱等)

· 《元史》(宋濂等)

· 《明史》(张廷玉等)

· 《清史稿》(赵尔巽等)

· 《明实录·永乐实录》(明朝官修)

· 《清实录·顺治实录》(清朝官修)

· 《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

· 《北京统计年鉴2024》(北京市统计局)

· 《中国人口迁移报告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 《申报》(1927年)

· 《华北日报》(1945年)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