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谁比谁更有用

抖音热搜 2025年10月29日 05:02 2 admin
谁比谁更有用

在昨天那篇《》中,我谈到中国社会有一种“绩效平等”的观念,即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是天赋权利,而得凭自己能力去证明。

照这一逻辑,女人要和男人平等,也必须像男人一样劳动,来挣得那份“资格”。试想一下,这 就像一个壮汉轻蔑地对女人和孩子发出挑战:“只要你能像我一样挑200斤的重担,我就承认你和我平等。”

这种看似“公平”的说辞,表面上似乎是一份承诺(“只要你做到就能得到”),但其实是一个圈套,因为它否定了不同个体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转而苛求弱者要按强者的标准和游戏规则来获胜。可想而知,即便有一部分人能做到,大部分弱者是做不到的——否则就不叫弱者了。此时,强者就能以结果为依据,将不平等合理化。

有人在看完之后,给我赞赏并悄悄附言:“谢谢你,让我也反思了自己。本人女,我也认为要想获得跟男性一样,就得跟男人一样付出。”

并不是只有她才这么想,还有不少人私信跟我说,自己一直真心认同这一套,但从来没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如果自己身为弱者却“达标”了,这难道不是值得骄傲的“自强”吗?这种观念影响至深,但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谁比谁更有用

《我的阿勒泰》

在我们社会,有一种深入人心的人生观:一个人活着,应当成为有用之人。所谓“有用”,意思是你必须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无论是家庭、单位,还是国家)有所贡献,贡献越多,那你的道德资本就越高,所以在中国社会,那些贡献极大、但物质需求极低的人,就会被看作是道德圣人。

只要你认可这一基本点,大概率也会相信由此而来的延伸观点:人必须有用才能得到生存资格。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才能、行为有益于集体利益才能受尊重,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你无能、无用了,对集体而言就成了拖累。

在中国家庭生活里,呵斥家人“废物”、“吃白饭”、“酒囊饭桶”、“没用的东西”并不鲜见,不少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也自嘲“没用了”、“活着就是浪费粮食”,这些话的指向,都是说活着需要某种资格——你不能光消耗资源,却没能做出什么相应的贡献。

这种观念的起源,推想起来源于艰难时世的严酷生存策略:个体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必须一家人相互救助才行,此时每个人都要竭尽所能,以维持集体的繁衍生息为重心,而任何缺乏贡献的个体则都是可舍弃的,甚至是必须舍弃的。

谁比谁更有用

这还没完,顺着这个逻辑,还衍生出另一个推论: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有用,所以他们得到的待遇是他们应得的。也就是说,绩效带来合法性:一些人之所以拿得比你多,是因为他们比你才能更高,这你没话说;如果贡献少的人还拿得一样多,那才不公平。

本来,这如果只是工资待遇,那确实无话可说,全世界都认,然而中国社会的问题是,这一逻辑被无情地推进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弱者的基本权利也无法保障,仿佛你只是想和正常人一样都显得是非分要求了。

可想而知,这会助长一种广泛的“恐弱”情绪——想想看,既然一旦无能、无用,处境就如此糟糕,那怎么能不害怕? 身在这个系统里的人,在无力改变局势的情况下,本能的反应就是拼命踩着弱者向上爬。

如此一来,这又和国内浓厚的社达氛围互为因果:“优胜劣汰”加剧了竞争,而充分竞争的社会又削弱了对他人的共情,乃至助长了对他人的无情,这不仅是因为任何别人都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而且那些落败者也不值得同情,谁叫他们失败了?

何况,当经济下行、内卷加剧之际,很多人自顾不暇,也已经没有多余的同情心了,毕竟为了抢占有限的资源,挤压的就是比你更弱的人。在过去五六年间,几乎肉眼可见地,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共情能力更低了,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谁比谁更有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人是活得很苦的,因为你所得到的并不是生而为人的权利,而必须靠不断证明自己“有用”才能获得,然而,谁又能一直“有用”?如果我的价值就是靠我的工作来证明的,那么当我失业在家了,我是否就此无用了?

这是一个“生产主导型社会”,只有那些壮劳力才能充分像有权利,其他人多多少少被贬为拖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自尊心必然是无法稳定的,因为当他/她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劳动力之后,很难抗拒自己变“没用”的那种自我攻击。

十多年前,当我读到法国诗 人波德莱尔那句“在我看来,那种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想法总显得令人厌恶”,既感震惊又困惑,第一次看到有人反对做一个“有用之人”,慢慢地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那种把人当生产工具的功利主义不但枯燥无味,也贬低了人的价值——以“有用”来衡量人的价值,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尤为讽刺的是,这套话语也被用来压榨人奉献付出。在日本的那些“吸血企业”里,常用的话术就是“公司养活了你,你要拼命工作才能对得起公司”,最容易陷进去的,正是从小就听惯了父母同一逻辑话语的那些人。悲剧之处在于,很多人不但意识不到“不是公司养活我,而是我养活公司”,而且他们忍受凌辱而拼命付出的结果,最终往往是被榨干就扔。

现在,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清算这套话语的遗毒,因为其原有的立足点都已改变了: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无须通过贡献来证明自己有用才能获得活下去的“资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活着就是为自己,不是为了集体的存续;不同的人能力有高低、兴趣有差异,但他们之间人格平等,也无从比较谁更有用。

所谓“有用”,永远是对他人、对集体而言的工具价值,因为一个人谈不上对自己有用与否,对那些为自己而活着的现代个人主义者而言,这是一句废话,你无须证明自己对谁有用、比谁更有用,你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自由地过好这一生,因为你仅有这一次机会。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