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尔特家族不再隐忍,副总统莎拉并不打算再等三年,小马科斯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总统大位就将提前易主?在菲律宾的政治体系中,副总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位?...
2025-10-08 1
2025年8月25日下午,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路透社摄影师胡萨姆・马斯里正对着镜头调整机位。
按照以色列军方此前的要求,他和同事们早就从北部“高危区”撤到了这片被宣称“相对安全”的区域,医院屋顶的直播点是他们能找到的最稳定的工作位置。
突然的爆炸声打破了平静,正在观看路透社直播的观众发现,画面瞬间被雪花覆盖,随后彻底中断——第一枚坦克炮弹精准击中了直播点位,马斯里当场倒在相机旁。
这场“补刀式袭击”最终夺走5名记者的生命,除了马斯里和达加,还有半岛电视台的穆罕默德・萨拉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莫阿兹・阿布・塔哈,以及《中东之眼》的艾哈迈德・阿布-阿齐兹。
萨拉梅的同事在悼念时说:“他是我们在加沙牺牲的第10个人,我们以为向南撤就能活下来。”
如果你对单个事件没概念,不妨看看这组扎心的数据——自2023年10月冲突升级以来,加沙地带已有至少252名记者遇难。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人艾琳・汗算过一笔账:这个数字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记者遇难人数的总和。
更残酷的是对比,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乌克兰境内遇难的记者只有14人;阿富汗20年战乱,记者死亡数也只是“数十人”级别。
而在加沙,平均每个月都有近10名记者倒下,保护记者委员会的统计显示,197名确认遇难者中,189人是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段未完成的人生。
8月10日在希法医院附近遇难的半岛电视台记者阿纳斯・谢里夫,生前刚给女儿过完5岁生日,手机里还存着带孩子去海边的视频。
以军事后宣称他“是哈马斯指挥官”,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半岛电视台直接怒怼:“这是对死者最卑劣的抹黑”。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袭击的“规律性”,纳赛尔医院事件中,CNN援引消息人士爆料:以军原本只获准用无人机打摄像头,却擅自换了坦克炮弹,而且第二枚专门盯着救援队伍打。这种精准度,很难用“误炸”解释。
这一切的起点,是2023年10月以色列军方发布的那道撤离令,当时以军宣称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全部撤往南部,还画了所谓的“安全区”示意图。
可事实证明,这更像个致命的诱饵,加沙媒体办公室统计,仅2025年8月这一个月,南部“安全区”就发生了17起针对记者的袭击,遇难人数占当月记者死亡总数的82%。
那些听话撤离的记者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战场换到了另一个战场。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可能藏在记者的镜头里。
玛丽亚姆・达加生前最后一条视频里说:“每个地方都危险,但我们必须记录——这里的孩子在饿死,医院在倒闭,有人该为这一切负责。”
她拍摄的营养不良儿童的影像,曾引发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强烈关注。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负责人菲利普・拉扎里尼点破了关键:“这些记者在报道饥荒中儿童默默死去的真相,而袭击他们,就是在压制最后这些声音。”
以色列显然不希望这些画面被更多人看到——毕竟,当真相曝光时,所谓的“反恐战争”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面对国际社会的怒火,以色列的回应套路从来没变过。纳赛尔医院袭击后,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之为“悲剧性事故”,军方说“已展开调查”;谢里夫遇难时,他们也玩起了“扣帽子+调查”的组合拳。
但这套路早就被看穿了,美联社和路透社直接联名致信以色列当局,信里毫不客气地问:“医院受国际法保护,记者穿着明显标识的服装,你们怎么就能精准击中两次?”
两家媒体还戳穿了“调查”的谎言:“过去那么多次袭击,你们的调查从没出过结果,更没任何人被追责”。
更实锤的证据来自路透社的后续调查。
他们把以军袭击前的无人机影像和记者工作现场照片一比对,发现所谓的“哈马斯摄像机”,根本就是马斯里日常工作用的设备——连型号都对得上。美国军事专家看了现场弹痕分析后也直言:“这就是蓄意瞄准,不是什么意外。”
艾琳・汗干脆撕破了遮羞布:“以色列就是在蓄意针对记者,目的是掩盖‘种族灭绝’的罪行。”
她指出,以军一边轰炸记者,一边切断加沙的互联网和光纤,就是想让这里变成“信息黑洞”,让外界看不到他们的所作所为。
可能有人会问,都这么危险了,为什么还要坚持?答案很无奈:因为没人能替他们记录。
以色列早就禁止外国记者进入加沙,当地的巴勒斯坦记者成了世界了解真相的唯一窗口。
我们看到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痛哭,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废墟里伸出的求助的手——全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
这些记者自己也身处绝境,他们和普通民众一样,要排队抢救济粮,要带着家人辗转找避难所。
燃料短缺时,他们用手机仅剩的电量剪辑视频;通信中断时,他们得徒步穿越战区把素材送到边境。
达加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我也怕,但如果我们不拍,就没人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
即便知道下一秒可能就会被炸,他们还是会冲向现场,就像萨拉梅,明知医院附近是高危区,接到线索还是立刻出发;就像谢里夫,哪怕已经被以军“盯上”,依然每天出去采访。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自己的镜头比生命更重要——那是加沙600多万人生存的希望。
纳赛尔医院的袭击引发了全球震怒,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要求“立即停火并公正调查”,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公开说“对此感到不高兴”,埃及、土耳其等多国直接召见了以色列大使抗议。
但愤怒和谴责,似乎没能阻止悲剧重演,截至9月中旬,记者遇难人数又增加到了252人,艾琳・汗警示:“这个数字还会上升,因为每周都能听到新的噩耗”。
更让人绝望的是,加沙的通信越来越差,有时整座城市都会“与世隔绝”,记者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坚守,达加的同事接过了她的相机,马斯里的徒弟继续在医院屋顶架起设备。
美联社在声明里说:“我们会竭尽全力保护记者,因为他们的见证至关重要”。这些活着的人,在替252个倒下的同伴继续战斗。
说到底,以色列炸的不只是记者,更是真相,他们以为把记录者消灭了,罪行就会被掩埋。
但他们忘了,那些已经传出去的影像,那些刻在幸存者心里的记忆,那些252个再也回不了家的名字,早就是这场战争最铁的证据。
当炮火平息,历史终将记住:在加沙的废墟上,曾有一群人用生命守护真相。
而那些杀害他们的人,无论怎么辩解,都逃不过良知的审判。
相关文章
杜特尔特家族不再隐忍,副总统莎拉并不打算再等三年,小马科斯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总统大位就将提前易主?在菲律宾的政治体系中,副总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位?...
2025-10-08 1
我们曾是彼此世界里的常驻嘉宾,分享过零食,也分享过秘密。从课堂上偷偷传的小纸条,到毕业后彻夜长谈的夜晚,每一段都闪闪发光。只是后来,人生的岔路口悄然而...
2025-10-08 1
教育是什么?或许我们能从一枚小小的月饼里尝出真味。中秋的月亮,年年圆满,可细看却有阴晴圆缺。这多像教育的真相——我们总追求那个完美的“圆”,却忘了教育...
2025-10-08 1
2025年8月25日下午,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路透社摄影师胡萨姆・马斯里正对着镜头调整机位。按照以色列军方此前的要求,他和同事们早就从北部“...
2025-10-07 3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3D打印铝合金,其强度是传统铸造铝的五倍,有望在航空工业中替代昂贵的钛金属和复合材料。这一突破不仅...
2025-10-07 3
今天(7日)11时,气象北京发布天气预报,预计北京未来三天有持续降雨,气温下降明显。10月7日下午(周二):多云;北转南风2、3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2...
2025-10-07 2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昕昕前言韩国人常开玩笑,说这辈子逃不掉三件事——...
2025-10-07 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香瓜国庆的服务区像是临时版的充电难民营...
2025-10-07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