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太行风|巍巍长城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0日 08:19 2 admin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

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文化与意志的鲜活生命。

从金山岭的壮丽晚照,到新疆别迭里烽燧的沧桑剪影;从秦砖汉瓦的厚重,到抗战烽火中的不屈脊梁……长城以它的“长”,丈量着时空的纵深;以它的“生”,延续着文明的脉搏。

它既是守护和平的巍峨屏障,也是沟通南北的经济文化走廊;既是古代将士戍边卫国的热血疆场,也是今天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读懂长城,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包容与和平理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长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鼓舞我们以血肉筑起信念的长城,以智慧谱写发展的华章。

不朽的长城,中国的象征,世界的瑰宝。

——编者

朋友,你可有这样的体会?在一座伟大而不朽的物体面前,面对她的壮丽、她的雄浑、她的深邃,无论用何等溢美的词汇、绞尽脑汁的描述,你都会感到词不达意、力有未逮,只怪自己知识的匮乏、文笔的羞涩,甚至有一丝沮丧。

她,可能就是长城。

面对长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早就想写点什么,又生怕不小心扭曲了她,甚至亵渎了她。她就在那里,仿佛很熟悉,触手可及,可又有些许陌生,觉得很遥远……好几次,我都按捺下动笔的冲动。

乙巳年初夏,我们来到金山岭长城。

在将军楼上,登高望远,有一种被震撼到的感觉。近景是一道清晰的灰色城墙,墙上的雉堞错落地排列着,中景是随山谷起伏的城墙,蜿蜒着奔向远处的山峰。最壮观的是,远景处盘亘在崇山峻岭间的长城,一道道墙、一座座敌楼连绵不断,在落日的余晖中,骄傲地坐落于大、小金山上,宛如偌大的金顶,在蓝天下熠熠生辉。此时此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金山岭长城。

1999年9月19日傍晚,家住金山岭长城脚下二道梁子村的农民周万萍,用一台二手的海鸥牌照相机,在将军楼上,拍下了这幅图景,名为“金山之光”。

两年之后,这张照片连同周万萍的“长城系列”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并名扬海外。

这是对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十多年如一日守望长城的回报。周万萍出生在长城脚下,对长城的依恋与生俱来。从20多岁开始,他就年复一年地奔波在长城上,无论寒冬酷暑、风霜雪雨,都不能阻挡他为长城留影的脚步。

日出的晨光、落霞的余晖、淡淡的薄雾、奔腾的云海、寂静的星空……都成为他镜头下的长城背景,在一次次瞬间中捕捉着长城的雄伟壮丽。这张照片,实则是他在以长城精神拍摄长城,在无数次守望和探索中,终于获得了这张出圈的图景。

告别金山岭,又来到九门口水上长城、固阳秦长城、乌什别迭里烽燧,每一次近距离接触,心灵都在悸动——

触摸秦长城那带着白碱花和苔藓的石片,明代那物勒工名的文字长墙,汉代那西域风情的黄土与红柳筑成的烽堡;在望得着青天的残缺敌楼上,遥想当年的烽火,嗅着那仿佛还未散尽的硝烟气,像戍边的将士一样,俯瞰长城内外的绿水青山、荒野大漠,心中渐渐充实起来,写作的欲望,重新找拾回来。

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解读长城仍然很难超越。长城就像一座珍贵无比的宝库,那样的庄重而神秘,那样的阔达而深邃,那样的雍容而智慧,谁也别想轻而易举地读懂她。

譬如,长城究竟有多“长”?

以前我们熟知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记忆,已经过时。当祖国东端鸭绿江畔曙光初照,屹立江边的虎山长城披上了金色的阳光,照亮了那条蜿蜒的长龙时,长城最西端的新疆别迭里烽燧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安睡在天山母亲般的臂弯里……虎山长城和别迭里烽燧,跨越千山万水,在万里之遥完成了城与燧的握手。

新疆也有长城吗?答案是肯定的。

驱车从阿克苏市乌什县向西北出发,沿着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行驶,别迭里河在山谷中蜿蜒如银带,远处天山雪峰的轮廓在云层间若隐若现,沿途不断看到守边的牧民。走出40多公里后,车子拐过一个弯道,一座赭色的烽台赫然出现在面前。在一阵小雨后,正午的阳光洒在残破的燧壁上,光泽闪耀着。

这便是别迭里烽燧,是万里长城向西延伸的最后一座烽燧,也是汉唐在新疆修筑的二百多座古烽燧之一。烽燧前,矗立着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长城身份石桩,编号为652927353201120001-1,这是别迭里烽燧的“长城身份证号”——

652927是地域码,65代表新疆,29代表阿克苏,27代表乌什县,353201是类别码代表烽火台,12是时代码代表唐代,0001是顺序码代表第一段长城,-1是乌什第一段。

眼前的烽燧,始建于东汉,唐代再次修筑,呈下宽上窄的梯形状。历经2000多年,残高只有7.3米,卵石垒砌的外壁已经斑驳,裸露着以卵石枝木为筋、夯土砾石为肉的内核,倔强得像一位伫立着的老者,静静诉说着汉唐以来西域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壮阔史诗。

在烽燧不远的地方,一处残破的墓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一座土坯垒的坟丘,墓券门面向东方。当地陪同者告诉我们,那是守卫烽燧的人们留下的,新发现的唐代木简上记载他们来自河南汝州、洛州和甘肃河州等地。出征千万里,叶落不能归根,坟墓始终朝向遥远的故乡的方向。

天山南北,一处处烽燧下,这样的坟丘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在另一处烽火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新发现的朝廷调兵遣将的勋告上,却辨认出洛州裴大亮、许州何六、汝州倪思齐、河州马六郎等一串名字。他们是幸运的,在1000多年后,让人们知道了他们的存在,可又有多少将士们死后默默无名、随风而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也许有人会问,这些没有回来的征夫将士,又经历了什么?据出土的汉简记载,西北边地,气候干冷,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守卫的战士们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缺水的地方,要收集冰块储存起来,吃的是粗糙的菽粟,鲜有蔬菜,还要抵御“黄雾”“黑气”的沙尘暴和被称为“毒龙”的雪灾。就在这样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士兵们要枕戈待旦,夜以继日地巡逻戍边,日复一日地坚守。

触景生情,不禁让人想起“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一代代戍边人的血肉之躯筑起来的钢铁长城,遮挡了肆虐的寒风。

长风为他们歌唱!守望家国的长城之子,何其壮哉!

2016年中国向国内外公布,现存中国长城遗迹总长21196.18千米,据说可以沿地球表面,从北极延伸到南极。

这就是长城固有的长度吗?不一定。

因为长城资源调查未有穷尽,不断有新的报告,黑龙江发现长城遗址,吉林发现长城遗址,青海发现长城遗址……昨天还在争论的,今天得到了证实;已经确定了的数据,又随时在刷新。人们相信,伴随着普查队员的脚步,长城会不断有惊喜给我们。

​太行风|巍巍长城

2024年8月10日拍摄的阳关烽燧遗址。(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更令人惊叹的是,长城的生命力之长。

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到秦时长城、汉时塞垣、唐代烽燧、宋代边关、金代界壕、明代边墙和清代的戍堡、卡伦……跨越2000多年,代代延续,生生不息,并且不间断地彰显重要的作用。

还有更多鲜明的对比——

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由于地震、火灾、战争等因素,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中国长城问世几百年后,先后有10余个国家修筑长城式的建筑,也曾煊赫一时,随后或湮没或废弃。罗马皇帝建造的哈德良长城,长度仅130多公里,但仅仅使用了100多年……

更为重要的是,与物体的长度相比,长城承载的文脉之悠长,尤其无与伦比,并且她还满血复活着、脉动着。

长城背负的,不仅是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观,还有博大精深的经济、科学、艺术和文化;她不仅是一条线,而且是一条带,一条中华民族发展的经济带、交通带、文化带和民族融合带,最终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铺设了温床,使之破土而出。

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者。

她见证了残酷的战争,血与火的砥砺,见证了民族融合,从纷争到认同,见证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盛衰。在雁门关、榆林镇北台、大同得胜堡、张家口大境门,从关口互市到榷场边贸,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草原商路,羌笛的苍凉与鼙鼓的喧腾,是那样的悠长;血色的旌旗与摇曳的红叶,年年岁岁为长城两边涂上了红妆。长城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时间老人,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萌发、崛起、辉煌、衰落与复兴,她是一曲奏响在广袤大地上的黄钟大吕。

长城还活着,她是负载着辉煌历史文化的复合体。

长城的一砖一石、一楼一关、一堡一燧、一墩一台,都烙刻着鲜明的民族基因、中华智慧、人文精神、文明特质,博大而深邃。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地理,从民族到家庭,从战争到和平,大千世界,天人合一。

长城奉献了一座慷慨悲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宝库。

自她诞生那天起,就以其雄伟的气势、壮丽的身影,以及衍生的色彩斑斓的民间故事,吸引着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黎民百姓,都为她讴歌吟唱。金戈铁马、壮怀激烈,寰宇升平、物阜民丰,多少次悲欢离合、民族交融的印记,都深深嵌入巍巍长城。

文学作品里,长城更成为一道人文景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写出万里长城的雄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写出了壮怀激烈的豪情。“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汉·蔡文姬),写出了塞上川野的萧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写出了边塞军旅的思乡情。还有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杨家将守边关、戚继光修长城……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近代以来,长城更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在庄严的榆关(今山海关)抗战纪念碑前,人们感受到了。1933年1月,面对猖狂侵犯的日寇,东北军独九旅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中校营长安德馨别离妻儿,托付家事,抱着必死的决心,血战倭寇,一腔热血卫雄关,壮烈殉国,当他的英灵回到家乡时,全城人肃穆致哀,送别英雄。随后,在喜峰口、古北口长城,二十九军战士们闪亮的大刀,伴着激昂的军号,令凶残的日寇鬼哭狼嚎。他们用一腔热血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忠贞报国精神,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念。

作曲家麦新激情澎湃,在上海的阁楼里,谱写成《大刀进行曲》,传遍全中国;稍后,田汉和聂耳又联袂完成《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从狱中传出写在香烟盒包装纸的歌词,聂耳避难期间完成了谱曲……长城抗战成为爱国主义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庄严的国歌带着强大的长城元素而诞生并经久传唱。

世界上没有一个物体内涵如此丰富多彩,历久弥新,至今仍然鲜活生动,熠熠生辉。

长城是不朽的。

她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活化在亿万人的血液中。当战争阴霾来临时,人们会想起长城的不屈不挠,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当遇到巨大灾难时,人们会想起长城的坚韧不拔,“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当弥合世界纷争时,人们会想起长城的和平之盾,向往钢铁长城的护佑……

长城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血脉,更是民族之魂!

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长城在全球的影响,深刻而持久。“长城”这两个字与丝绸、陶瓷一样,与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一样,代表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不管是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棕色皮肤的人,不管讲什么语言,都向往登临长城,一睹为快。要了解中国吗?要了解中华民族吗?要了解中华文明吗?那么,请到长城来。

不到长城非好汉!

读懂了长城,你才能读懂中国。

数千年来,有的歌咏其雄壮,有的感叹其艰难。深入读进去,你会发现长城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战争的,而是和平的,不是分割的,而是融通的,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创新性的。

由此你会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具持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是最渴望和平、捍卫和平的民族。

往事越千年,长城早已散去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烽烟,更没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如今已是“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更是“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长城至今鲜活着。我们来到新疆乌什县燕子山,在一处巨大的涌泉旁边,有数十棵古老的柳树。经历了岁月的消磨,它们已经显得沧桑,有的树干绽裂开来,半边枯萎半边绿色,有的倒卧在地,但依然匍匐延伸出去,树枝昂扬,向着太阳。当地人说,这就是“左公柳”,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所栽种的。

那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不是像极了长城精神吗?

这种精神,更是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因为泱泱中华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中国传播和平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以载道。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坚韧不拔的长城精神的激励,需要不屈不挠的长城血性的淬火,需要深厚长城文化的滋养,需要因势而为的长城智慧的启迪,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让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孙万勇)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