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书洋藏着个 “土楼博物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0日 23:03 3 admin

提到南靖土楼,想必许多人会想到田螺坑的“四菜一汤”、云水谣的小桥流水。但在“土楼王国”南靖,土楼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书洋藏着个 “土楼博物馆”

在南靖书洋镇南欧村,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土楼铺展着一幅少有人知的古建画卷。这里没有喧嚣的旅行团,有的是依山而筑的夯土墙,在阳光下勾勒出闽南最独特的几何轮廓。作为南靖土楼密度最大的村落之一,南欧村堪称一座活着的“土楼博物馆”。

南欧村四面环山,溪水潺潺,土楼星罗棋布。成规模的土楼共有25座土楼,规模较小的土楼还有将近20座,建成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楼宇之间屋檐相连,早年间,村中还有“下雨天,沿着屋檐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会淋湿”的说法,足见这里土楼的密集程度。村中的土楼形态丰富,既有常见的圆楼、方楼,还有梯形楼、交椅楼、异形楼等,打破了多数人对土楼“非圆即方”的固有印象。

在这些土楼中,最具盛名的当数植槐楼。这座看似朴素的方楼外筑围墙,门匾上刻有“进士第”三字,原是清代进士张金拔的祖宅。他出生在南欧村,是塔下村德远堂张氏家族第十五代裔孙,清道光六年殿试登进士,授福宁府教谕后升调甘肃宁县正堂。告老还乡后,张金拔历任漳州芝山、丹霞两书院院长,在家乡兴办“曲江文会”,鼓励族中子弟读书上进,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时至今日,植槐楼中厅内仍悬挂着“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深耕沃土植新苗,崇文尚德振家声”等他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楹联。植槐楼楼前十几米处还建了一座槐荫斋。据说,这是当年张金拔返乡后教当地孩子读书的学堂。在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前,张金拔父子三人立下的五根石龙旗杆,也见证着这段历史。

与植槐楼同样承载人文记忆的,还有源远楼。这座雅致的交椅形土楼,曾属于抗日名将傅作义麾下的一位宪兵连长。土楼坐西北向东南,正面一层,左右及后方为二层,总计14间。天井边种有兰花、丁香花、菊花。正厅悬梁雕刻着精美的倒吊兰,楼前楼后大石砌坎,楼两侧石道旁的百年桂花树枝繁叶茂,花开时香气弥漫全村。从建筑的装饰风格与内外造景,不难看出楼主当年的不凡身份。

倚峰楼是村中异形土楼的典型代表,它建于清代乾隆时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俯瞰倚峰楼,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是由一座正方形土楼、一座横侧二层楼和一座梯形土楼连为一体组合而成,三部分互相联通,结构非常特别。整座倚峰楼共有66间房,一井一厅一堂。据说,鼎盛时期楼内最多有近百人共同生活,应是一个大家族的祖居地。

如今,多数村民已迁出土楼,在周边建起新居,但植槐楼、德馨楼等土楼内仍有少数老人家生活。村里没有商业化店铺,只有浓郁的烟火气息。土楼前,阿公阿婆剥玉米、晒辣椒,孩童在走廊间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夯土墙间。傍晚时分,炊烟与米酒香交织,村民端出热茶,唠着百年前的故事,时光在这里缓慢流淌,令人忘忧。

比起网红打卡地,南欧村的美更像一杯淡茶,要慢慢品。在这里无需匆忙赶路,只需沿着石板路慢慢走,看阳光在形状各异的夯土墙上流转,听土楼里传来的悠扬山歌,便能体会什么是“一步一景,一楼一故事”。

原来,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漳州融媒记者 王怡婧 通讯员 韩吴瑕)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