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记者手记:在良渚,以文明互鉴共启创新未来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5日 09:55 4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王燕维

当人类文明交流第三次进入“良渚时间”,我们发现,“良渚论坛”不再只是一个文明交流的践行者,更是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我们如何通过祖先们留下的历史碎片,寻找他们的智慧高光时刻?怎样让博物馆里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人们会有更多机会体验哪些古老的技艺吗?文化和旅游,能否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共同进步”的好伙伴?第三届“良渚论坛”上,不同文明在一场场联接古老智慧、畅谈当下发展、共盼合作未来的“头脑风暴”中,塑造了人类思想百家争鸣的“黄金时刻”。

记者手记:在良渚,以文明互鉴共启创新未来

主办方供图

良渚先民怎么“做饭”?在“文明根脉”分论坛上,参会嘉宾们都被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久保田慎二的有趣话题所吸引:“良渚时期的煮饭方式对中国烹饪稻米的传统饮食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少数民族尚存的‘捞饭法’和‘蒸煮法’即是其延续。这一饮食习惯在东亚到东南亚许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一场关于古人饮食文化的大讨论,不仅让我们在祖先留下的“面包屑”中,窥探到远古生存智慧和创造力的真谛,更感叹于文明的交流对话原来从古至今都可以如此深远而广泛。破除隔阂藩篱,发出文明合音,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的向往。

记者手记:在良渚,以文明互鉴共启创新未来

久保田慎二 主办方供图

“当下,我们仍然把文化遗产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联系在一起。大家会说这是‘中国的遗产’‘印度的遗产’,我来自英国,我们也讲‘英国的遗产’,如何打破跨越国界、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分歧呢?”在潮新闻的专访中,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认为这是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他看来,如果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沟通工具,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以共同历史的认知,一起建立共享的未来。

记者手记:在良渚,以文明互鉴共启创新未来

蒂姆·温特

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寻找共赢目标,构建起相互理解、交流的“朋友圈”吧——这样的心声,在这次论坛的许多时刻都能聆听到。而“火热”的博物馆,正是与不同文明对话、携手创新求变的重要桥梁。

“匈牙利百姓非常热爱中国文物,我们带出去的展览特别成功。当然,我们来中国的展览也吸引了许多观众,最近有一个关于布达佩斯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就在中国,我们以数字化形式让观众‘飞’到匈牙利古老的历史场景里。”在“薪火相传”分论坛上,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代表贝思文分享了文明交流共享成果,言语中带着兴奋和期待。

“中国的VR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广泛,我们希望寻求博物馆间的VR合作,把这些技术带回巴西来改善公众的体验。”在良渚博物院参观时,巴西博物馆负责人奥塔维奥·巴拉格尔则表达了加强新技术合作,合作讲好人类历史故事的愿景。

文明对话的愿望和不断更新的技术,在良渚发生了巧妙的交融,成为不同国家人民促进民心相通的最好“催化剂”。“开放促进相知、交流深化互信”,这句智慧箴言在此刻无比具象,也让我们透过“良渚论坛”看到地球村“村民们”对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生活的向往。在“良渚论坛”开幕式上,当身穿印第安传统服饰的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管理局局长玛丽亚令所有人眼前一亮。“这件衣服凝结着印第安文化的纺织智慧,我很自豪能用这种方式跟五千年良渚文明对话。”她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墨西哥不仅有玛雅文明金字塔,还有传统印第安文化。

记者手记:在良渚,以文明互鉴共启创新未来

玛丽亚 主办方供图

“‘良渚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开幕式上的致辞,犹在耳畔:这里不仅是一处人类历史记忆的承载地,更是文化遗产如何启迪人类未来的生动证明,它再次提醒我们,文明的繁荣除了需要建立在自身文化根基之上,还要尊重差异。

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人类进步,是每一位“良渚论坛”参与者的愿望。如今,良渚已经为世界各个文明打开了一扇窗,窗中可以呈现怎样的风景,更多的人正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期待,一座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永远定格于窗口之中,不断见证人类团结、友谊、合作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