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22:57 5 admin

旅行地图上,云南大理自带光环。

文旅热带来文博热。闹市区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不收门票,大门向每个人敞开。

今年夏天日均超2200人次的接待量,让全馆30余名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请来志愿者当外援。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社教部副主任何七美为观众讲解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李珍明观察到:这厢,瓦猫之风红红火火吹拂大理的街巷院落;那厢,便有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只为亲眼看看博物馆展出的屋脊兽,瓦猫便是其中一种。它们盘踞于屋脊之上,古朴中透着威严,守护白族人家。

如今,大理瓦猫作为传统技艺,被列入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延伸出的文创形态,勾起游人的好奇,令人神往。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非遗‘富矿’。”她是土生土长大理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构成民族文化“聚宝盆”,使许多古老习俗免受外界影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贯穿其间,连起中外古今。“既封闭又开放”的特性,让大理的人文既能保鲜,又可更新。

大理的文脉保护进入新阶段。“当地博物馆在强内功后,走向更广泛的‘社会化’。”在当地文化工作者王峥嵘看来,文化不是一套固定规则,而是通过人们的日常实践,不断被再生产、再诠释和改变的过程。“每次参观、与展品互动、与他人交流,都在‘实践’历史文化,也都参与着文明的塑造。”

博物馆,从权威叙事的空间,转向关于对话、体验和过程的场所。

瓦猫从屋脊跃入人间。

信仰就在生活中

红墙灰瓦,飞檐翘角,庭院相连,廊庑回转,社教部副主任何七美初来博物馆,差点迷路。

博物馆完全依白族传统民居样式而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抵御常年不断的“下关风”,白族民居巧妙围合出明亮宁静的天井,引入阳光又遮蔽风雨,流露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何七美所学的博物馆学,多聚焦于“大历史”:青铜鼎、玉玺、官窑瓷……这些器物往往源自王权礼制,讲述的是王朝更迭与权威叙事。但在这里,她感受到另一种气息:文物仿佛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源自多民族交汇区域的生存经验,“更世俗,更生活化,与自然相互塑造、彼此成全”。

大理,西南要塞,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交汇处,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称。南诏、大理国曾是从属于唐宋王朝的地方政权,后逐步融入中华大一统格局。“这样的历史背景,孕育了白族文化鲜明的包容性、适应性与变通性。”

何七美指着展柜里一对灰陶鸱吻——出土于大理天井山古窑址,兽面龙身,巨口张开,工艺精湛,形态独特。它源自中原建筑的镇宅神兽,却在大理在地转化。龙生九子,鸱吻好喷浪降雨。在大理,人们既享受自然馈赠,也面对地震、暴雨、山火等威胁,于是既依赖又敬畏。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展柜里的一对灰陶鸱吻。夏徐寅摄

这塑造了白族人的自然观:“鸱吻首先是一个实用的‘建筑构件’,结合日常生活才被赋予了信仰。”中原用鸱吻守护殿宇,白族则将类似的屋脊兽请回家宅,成了“民间消防员”。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瓦猫风靡云南的大街小巷。夏徐寅摄

信仰就在生活中。现在,大家来大理旅行随处都能看到瓦猫——结合实际,又融入白族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力,依然是大口张开的蹲坐姿态,但有了香薰炉、茶宠、摆件等更多元的文创形态。

李珍明说,信仰与日常之间的弹性,是白族文化的底色,也成为州博物馆的特色。观众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物,是鲜活的人的智慧,“是一套灵活、实用至上、与日常和自然环境深度嵌套的生存哲学和美学体系”。

博物馆很早便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文化普及与传播中,走得早也更坚定从容。“这些灵动的文化,从古老的器物到今天的非遗,实实在在存在于白族人生活中。这条传承的线从未断过,我们能看到这种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我成了博物馆一部分”

距离博物馆20公里外的喜洲古镇,掩着一处瓦猫小院,是“泥人苏”的工作室和家。推开木门,猫、鸡、狗、羊,满地跑,撒泼打滚。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300平方米的院落中,每日涌入两三千名游客,喧哗中是蓬勃生命力。

大理泥塑省级传承人苏龙祥,已是第四代传承人。博物馆里那个关于南诏时期义猫报恩、至死守护的传说,他打小就听。“四五岁时就蹲在爷爷身边捏泥巴,七岁那年,第一次听爷爷讲瓦猫的故事。”他抬头望向屋檐,那里蹲坐着一只只神态各异的瓦猫,守护着这座老宅。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大理泥塑省级传承人苏龙祥,已是第四代传承人。夏徐寅摄

爷爷去世时,工作台上还留着一只未完成的瓦猫。“爷爷的手艺,我想把它传承下去。”苏龙祥从传统出发,却不拘泥于古法。大理十二县市的瓦猫造型本就不尽相同,而他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出300多种瓦猫形态。

“猫脚下一定要踩着瓦当,这叫脚踏实地;它背上起伏的鬃毛,喻示人生总有一波三折。”每个前来体验瓦猫工艺的孩子,都能从这些泥土塑造的形象中,听懂做人的道理。他还将非遗甲马的古朴、扎染的蓝白韵律融入瓦猫创作,把普洱沱茶压制成瓦猫形态。

近年来,他的作品走向北京、武汉、长沙等地举办个展。沿着“在地性”这个坐标往外走,发现无限可能。

大理,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资源丰厚:833项代表性项目、2861位传承人、18项国家级非遗……这一切,在州博物馆的历史脉络中皆有迹可循。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的办公室,就设在博物馆内。在他看来,“博物馆的文物为非遗提供历史脉络与创作灵感,而非遗产品又成为博物馆的文创出口——形成一个有机的闭环”。

眼下,一处集展示、展销、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空间正在规划中,想要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吸引年轻人,让他们理解:老祖宗的东西从未远离。

“我们把博物馆里有特点的文物元素提取出来,以非遗技艺重新演绎,这样的文创才真正具有价值。它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携带着手艺的温度与记忆的再生。”赵向军说,非遗创新需具备四要素: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与时代性。

云南大理的染缸旁,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和设计师陈盛韬期待几抹粉色。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夏徐寅摄

粉色,在以往的扎染技艺里几乎是缺席的。人们印象里,常见的是蓝,用的染料是当地植物马蓝,浸泡,打成靛泥,再发酵,它就能在棉白布上印出各种纹样。

但这回,两人想要些新色彩——明亮、浪漫的,更贴近年轻人审美。在这次合作之前,两人的生活几乎是两条平行线。设计师在英国伦敦学习了先锋设计理念,回国后创办了自己的女装品牌,他的作品奢华,大胆,有趣味。而张翰敏成长在大理周城村,学习历史专业,在北京工作几年后回到了家乡,创办起扎染工坊,和村里的嬢嬢一起,做古朴的手艺。

眼下,张翰敏带着团队创建了“云南植物色卡”,深入大理的山野溪涧,用核桃皮染出暖棕,用桉树叶染出淡黄,用杨梅染出天青,甚至茶叶、鬼针草、三棵针等植物都在她们手中焕发出意想不到的色彩。她们已成功提取50多种天然色,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她们已成功提取50多种天然色。夏徐寅摄

博物馆并非不可及的殿堂,非遗也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苏龙祥、张翰敏们所做的是:“我身边就有一个博物馆,我也成了博物馆的一部分。共同塑造的,是一个始终呼吸、生长着的文明。”

不断被新的目光和实践定义

云南大理,来来往往,但有人来了就不想走。旅居是大理的一种文化现象。

游客与旅居者在这里瞥见另一种人生,看见文化的斑斓多样。他们走进大理,也在寻找一种理想生活的镜像——映照出人们对自由、自然、艺术与自我的向往。

这也让大理这片土地,不断被新的目光和新的实践定义。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扎染变得斑斓多样。夏徐寅摄

王峥嵘提及一个细节:当时扎染没有现在的手套,传承人的手全是蓝色的,因手工染蓝而觉得“土气”、甚至羞于伸手。但现在,那些传承人从“手艺人”转变为“文化人”,自尊心和热情大增。

他认为,在这一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博物馆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博物馆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点,而是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帮助游客快速、深度了解当地文化的“文化玄关”。

比如何七美在讲解过程中,会特意引出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的历史线索——其中武士头戴的步冠,与白族蓝底百花扎染纹样极为相似。这不仅为扎染找到了服饰史上的直观依据,也让来访者意识到,他们触摸的不仅仅是一块布。

人们不再只是“看看”,而是来“寻迹”。他们试图通过一件扎染作品、一块银器、一段歌声,读懂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情感。

在他人的注视与认同之下,本地人也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价值。曾经的扎染传承人,如今已成为文化自信的象征。

今年,州博物馆还在策划请非遗传承人捐赠作品,由州博物馆永久收藏,择期集中展示。与民间的联系,与非遗、文旅的结合,将引来更多人参观、理解、认可。李珍明想要的更多:“我们的目标从接待参观者变为创造难忘的文化体验,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甚至为了这个博物馆都值得来一次大理。”

采访扎染的时候,在周城的街巷,记者遇见赶集的嬷嬷。她们身着白族传统服饰,并非为了节庆或表演,只是日复一日的寻常打扮。发髻整齐,围腰、头饰、绣花鞋,每一样都妥帖而端庄——这身装扮已与她们的呼吸融为一体。

导游穿着它讲解风土,游客兴致勃勃地试穿、旅拍,在镜头前展开披肩,扬起裙摆。

有人穿出风霜、故事,有人穿出新鲜、时尚。

吾乡大藏·大理 | 从屋脊跃入人间,大理瓦猫“封印”解除

在周城的街巷,记者遇见赶集的嬷嬷。她们身着白族传统服饰。夏徐寅摄

王峥嵘说,在大理,有一种文化上的循环:它既被观看,也在观看;既被诠释,也在诠释;既被传承,更在创新。在这片土地上,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中,激起回响、引发热爱、继续生长。

作者丨王宛艺 余润坤 夏徐寅

编辑丨蒋竹云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