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喜欢的车排名前10,女性汽车销量排行榜 1、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Model 3以其前卫的设计、强大的性能和环保的理念,成为了女性消费者中新...
2025-07-16 4
4月16日,陕西宝鸡,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
25年来,已有超过60人在"鳌太线"上失踪、死亡,危险与禁令却拦不住想挑战这条秦岭双峰连接线的登山爱好者。管理部门围追堵截,违法穿越者千方百计……拉锯战在继续,生死故事也从未终止。
记者 李强
编辑 秦珍子
人性里有一种颇反常识的特征——易被危险吸引,秦岭“鳌太线”的穿越者就是如此。
在中国户外运动兴起的30余年里,不断有“驴友”挑战“鳌太线”,生死故事时常见诸报端。最近一次大的动静是,今年2月,18岁的小伙子孙亮孤身穿越,失联10日后被救回,他是幸运的。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这条线路上至少有60人失踪、死亡,为遇难者立的纪念碑或墓碑有5座。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说:穿越过去是“大神”,穿不过去是“鬼魂”。
早在2018年,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太保局”)等单位就公开宣布,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既为守护“驴友”生命安全,也为保护秦岭生态。
7年来,仍有登山者无视禁令,事故也在接二连三地发生。6月5日,世界环境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整治非法组织穿越秦岭“鳌太线”的案件。
就在刚过去的6月里,又有人结伴悄悄完成“鳌太穿越”。管理者与穿越者的拉锯战仍在继续。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鳌太线”一处登山口挂着“禁止‘鳌太’穿越”的红色横幅。 记者 李强/摄
围追堵截
宝鸡市太白县塘口村村民程秀才,在秦岭鳌山下住了64年,从没穿越过“鳌太线”,但见过太多穿越者。
多年前,他在村里开着“农家乐”,专门接待穿越者。他的名字和电话,被写进穿越攻略。他家客厅里,挂着“驴友”送的毛笔字——“驴友之家”。从他家后窗就能望见“鳌太线”的起点——鳌山。
鳌山主峰海拔3476米,是秦岭第二高峰,第一高峰在太白山,海拔3771.2米。两峰相连,连出一条“鳌太线”。徒步穿越它,通常要负重四五十斤,走100多公里,连爬17座3000米以上的山,沿途没信号、没补给,要过高山石海、无人区。
在中国户外运动圈,“鳌太线”因穿越艰难而名声响亮,被“驴友”奉为“圣地”“殿堂”,有人说穿越它是“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
“鳌太线”走红后,程秀才也出了名,他家成了“驴友”上山前的过夜之所。
程秀才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五一”假期,“鳌太线”刚发生一起三死一伤的山难,没过多久,端午节前夕,他的电话又被打爆了,等到假日来临时,他山脚下的院子,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忙碌的一天,接待了400多人,厨房几乎24小时不停歇,他不得不请邻居来帮忙。
吃完饭,会有拖拉机往3公里外的登山口送人。一辆拖拉机不够用,他借了4辆,一辆装10余人,一天跑五六趟。他估计,加上从其他登山口上山的人,“一天上去1000多人”。
4月14日,陕西太白县,塘口村村民程秀才保存着他与“鳌太穿越”者的合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 强/摄
对太保局来说,这个“鳌太线”上的名人,正是他们要打击的对象。
太保局防火安全科科长张宏至今记得,2018年阻拦“鳌太线”穿越者时,他们常在晚上把车停到程秀才家附近,二楼“灯一亮”就突击检查,找到并劝返过许多人。“禁穿通告”贴上了许多登山口,一度贴到程秀才家的院子里。
7年来,每当假日来临,太保局会联合太白县政府、森林公安等,到各登山口拦截劝返穿越者,已擅自穿越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最高罚款5000元。太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共105人被处罚,罚款20.46万元。
后来,从程秀才家上山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他把农家乐关了。如今多数时候,他在县城里照看孙子。白天的塘口村,也很难见到背包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试图挑战“鳌太线”的人消停了。
穿越正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人们会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进山,以免被发现;许多人不再在程秀才家落脚,而是吃住在城里,坐车到登山口。
如今,太保局副局长龙林太最头疼的还是拦人。
其实,早在2013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就在登山线路上立有警示牌: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未经批准将处罚。但那幅警示牌,一直被“驴友”当引路牌,标记在穿越轨迹上,还有人在上面刻字留痕。许多人路过此地,要与这个警示牌合影留念。
多年来,“禁穿通告”贴了上千份,巡查人员出动了数千人次,“禁穿宣传单”印了上万份,可还有人要上。太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共劝返1785人次。
“打时间差,打游击战。”张宏告诉记者,太保局人手、精力都有限,“天天堵也不现实”,只好根据往年规律,在重点时段,比如周末、节假日等,在各个入区路口劝返拦截。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5.63万公顷,机构精简后的太保局只有72人,人均保护面积约782公顷。平均一个人要防守的区域,甚至超过1000个标准足球场——这是太保局面对的现实。
太保局估算过,通往“鳌太线”的主要登山口有十四五处。而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陈铮告诉记者,登山口可能超过40个,“围追堵截”的方式很难堵住穿越者。
记者在一个平常日子来到一处登山口,那里贴着警示牌——“非法穿越风险大”。进山的路,先拦着两根横木,再往里走扎着铁丝网。铁丝网两侧,已显见人步行蹚出的新路。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鳌山管护站附近的一处登山口有树干和警示标语拦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穿越不止
据程秀才回忆,背包客至少从1996年就开始出现在鳌山之下。当时的登山者大多是抵达鳌山山顶,住一宿就下山,偶尔路过他家歇脚或讨口水喝。那是中国户外运动的启蒙期,户外俱乐部刚刚起步,“驴友”一词尚未诞生,“鳌太线”还没被开发出来。
如今担任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的陈铮,是目前已知首批穿越“鳌太线”的人,也被认为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
那是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全民健身热潮兴起,以《走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野外生存真人秀节目走红。“特别吸引眼球。”陈铮记得,当时《三秦都市报》找到他,希望在秦岭上找一条“最难的线路”,做一期户外探险的报道。
陈铮一下想到了海拔3771.2米的太白山。对多数人而言,它存在于李白的诗歌里,是神秘的。很少有人知道,1960年中国国家登山队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之前,太白山曾是他们首次进行登山训练的地方。这一训练被视为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开端。
2001年9月30日,37岁的陈铮带着50余人的队伍,包括登山队队员、记者、医生、向导、背夫等,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穿越。
其间,队伍历经艰险,陈铮险些坠崖,不少人走到崩溃,有摄像师高烧不退,多数人选择中途下撤。最终,只有11人完成穿越。穿越报道刊发后,秦岭之巅的这条路,被更多人知晓。
次年,陈铮应邀在《山野》杂志公布了多条登太白山的线路,其中便有“鳌太线”。
陈铮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公布线路时,他特意备注“不建议”,没想到来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许多成功穿越过的人也说“不建议”,依旧挡不住人。
2008年,“鳌太线”发生了已知最早的穿越事故——西安登山爱好者“老边”在这条路上走失,至今下落不明。
那段时间,西安的户外俱乐部也多起来。程秀才记得,一个叫“冰岩”的俱乐部,时常带着十个八个“驴友”上鳌山。塘口村的背包客越来越多,起初来的是西安周边的,后来河南人、湖北人、河北人跑来了,上海人、云南人、广东人也来了。
2013年端午节期间,“冰岩”与西安另一家户外俱乐部举办了“第一届鳌太徒步大会”,商业化徒步也愈发火热。这一年6月,登山爱好者施曼在“鳌太线”上失踪,搜救无果。
第二年,山上多了一座纪念碑——鳌山·太白遇难山友纪念碑。如今,这座纪念碑已成为“鳌太线”上的标志物,后来者途经此地,常双手合十在碑前祈求平安,有人会带一瓶酒或饮料,有人则会在碑旁再垒几块秦岭石。碑后写着:山无棱,与天阙。
程秀才记得施曼,她是湖北一名青年地理教师,至今踪迹全无。她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在等她回家。
令人悲哀的是,此后,穿越事故时有发生,“鳌太线”的名声却越来越大,程秀才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当时,有“驴友”失联,家属会打来电话,向程秀才寻人。他便让“驴友”进山前登记个人信息,下山后“报一声平安”。许多穿越者下山后,跟家人通过电话,第一件事是给程秀才报平安——那些年,他攒了一二十本“驴友登记册”。
4月14日,陕西太白县,程秀才站在“鳌太线”塘口村登山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上山的人多了,人身安全的风险也上升了。
2017年的"五一"假期,8名来自云南的“驴友”从程秀才家的小院出发,他们没报备、没向导,在“鳌太线”上遭遇了天气突变,最终造成三死一伤的惨剧,惊动了国家体育总局,也惊动了许多媒体。
这一年,也成为“鳌太”穿越管理的转折点。
当年9月,52岁的陈铮重走“鳌太线”。当时,中国登山协会与陕西省登山协会组成联合调研团队,作为队员的陈铮在山上山下四处走访,希望弄清“鳌太线”山难频发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最终,陕西省登山协会与中国登山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鳌太线’穿越事故的发生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至2017年,累计失踪、死亡人数多达46人”。
2018年4月16日,陕西太保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鳌太线”是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非法穿越活动。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一份张贴在山里的“鳌太线”禁穿通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从太保局的高山监控画面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2年,禁令发布后,仍有3119人次出现在“鳌太线”上,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至2022年的5年间,分别出现1244人次、745人次、528人次、324人次、278人次。
许多穿越“鳌太线”的人,会在“两步路”户外软件上发布穿越轨迹。据记者统计,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有72人、178人、327人在这个知名户外软件上发布了穿越轨迹。不过,这些“轨迹”是否真实,还未可知。
太保局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在网上发现“鳌太穿越”的“驴友”招募信息,打电话劝阻,“也不一定听”。一旦上了山,再想堵截几乎不可能。陈铮告诉记者,曾有两名越野跑运动员,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穿越了“鳌太线”,“你能追得上他吗”。有人把自行车骑上去,还有人带着狗前往。
有“驴友”甚至夸张地说,“走鳌太如赶庙会般,路上不寂寞”。有人声称在2024年6月穿越时,路上遇到过4支队伍。太白县应急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已接报3起“鳌太穿越”的失联案件。
有时,太保局的人会在山上的监控画面里看到那些穿越者,但无可奈何,“只能在出山口等着”。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一处登山口进山的路被铁栅拦住,路边装有监控设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生死险境
仅凭网上的攻略、轨迹,穿越者无法真正了解“鳌太线”的凶险。
通常,穿越者要背上水、食物、衣服、帐篷、睡袋、药品、炊具等,徒步穿过森林、灌木、草甸、石海、山脊,可能遭遇雨雪、冰雹、浓雾、狂风、雷电,还可能出现高原反应。
遇险者中有经验不足的“驴友”,也不乏“强驴”。有人到过珠峰大本营,有人登过哈巴雪山、雪莲峰,有人穿越过新疆“狼塔C+V”徒步线路,还有人是经验丰富的“鳌太线”领队,却都在“鳌太线”上出事。
秦岭救援队队长王秀儒告诉记者,“上面出事的大多数是失温的”。有时,若山上天气恶劣,有人失联,救援队也不敢贸然进山救援。
4月13日,陕西西安,两名常参与“鳌太线”救援的秦岭救援队队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 强/摄
“山上有小气候。”陈铮也告诉记者,“鳌太线”的复杂与凶险,在于天气变幻莫测,“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他说,秦岭有一种很罕见的天气现象——雨或冰雪是从脚往头顶下的。
20余年前第一次穿越时,他眼见一片黑云从山谷卷上来,就提醒队友迅速穿好衣服,扎好裤腿,但仍有人很快失温。有时,气温会直接从30摄氏度降至零下,人的身体很快开始麻木、僵硬、失去知觉。“太白积雪六月天”自古就是“关中八景”之一。
这是秦岭的独特之处。最高海拔3771.2米,说不上多高,但它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冷空气与暖空气在山梁之上交锋。春夏之交、秋冬之交,这种交锋尤为剧烈,而这两个时间点恰逢“五一”、国庆假期。
在山上,饮料会冻成冰坨;手机、充电宝会冻关机;有人下山后不得不截掉被冻坏的手或脚。救援队在秦岭见过年龄最大的户外运动爱好者83岁,被发现时奄奄一息,失温后的大脑出现燥热的幻觉,老人连内衣都脱掉了。
太白山里流传着山神的传说。“我们对这个山,是很敬畏的。”程秀才说,人们进了山不能乱说话,对风雨雪也不会直呼其名,下雨叫洒洒,下雪叫面洒,吹风叫微微,石头叫胡基,斧头叫响子。
仅从“鳌太线”上的一些地名,也能窥见它的凶险,比如“飞机架”“南天门”“惑人坪”。
陈铮告诉记者,当年他们经过调研发现,从“药王庙”到“西塬”这段路是事故高发区域。一些路,开在岩壁上,只有四五十厘米宽,稍不留神可能滑坠;一些路,要沿着山脊线行走,两侧是悬崖、深谷;一些路段相对平坦开阔,但山雾说来就来,人很容易迷路走失。
在行程的末端,有一段路叫“九重石海”,第四纪冰川造就的乱石堆积在山顶,如一片汪洋。这段路直线距离约两公里,穿越过去要在无穷无尽的巨石上爬行或跳跃。
“你蹦一下可以,蹦10下可以,但如果你要蹦一万下,会把你蹦到崩溃。”陈峥说,负重走这段路,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许多人摔跤、受伤、骨折,有人爬到哭,不少人走完后用“极虐”来形容。
在这条路上,有徒步领队因高反而死,有“驴友”体力不支走失,还有人遭遇暴风雪遇难,或不慎坠崖,更多穿越者死于“失温”。即便经验丰富的救援者,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毫发无伤地下来。
救援队见过有人为果腹,吃草根、叶子、树皮、野果,或在山间找寻前人遗留的面条、过期的腐乳。有人为御寒,把身体塞进石头缝躲避“白毛风”,把枯叶塞进冲锋衣保暖,或搜寻山里的烂衣服、塑料袋裹在身上。
长期徒步的疲惫与绝望,还会让人产生幻觉。秦岭救援队有一次找到4名年轻的失联者时,他们一致地指着远处的巨石说,那是庙。
人性与自然同样不可测。陈铮带队首次穿越时,在途中遭遇暴风雪,有的队员抢营地、抢帐篷、偷藏食物,有人互揪头发在山上打架。
有人因受伤、体力不支,被队友抛弃;有人在恶劣天气中掉队后,没有等到队友返回寻找。
美好也存在于人性当中,陈铮记得,有一次,一个男人失温了,四五位女性像保护孩子一样,将他团团围住,脱掉衣服裹在他身上,把他救回来。
“登上去不算什么,你得能完整地下来。”登了大半辈子山的陈铮说。
一名秦岭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鳌太线”上今年又多了一座纪念碑。那是给“驴友松客”立的。他在户外圈被称为“华鳌第一人”,曾花25天时间,独自一人完成从华山到鳌山近600公里的穿越,被许多“驴友”奉为“大神”。
4月13日,陕西太白县,一组“鳌太线”救援工作照,张贴在秦岭救援队指挥部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但2024年7月,他在登贡嘎雪山后失联。如今,那座新纪念碑写着他的格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作为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每年看到登山者在“鳌太线”遇难的消息,陈铮都很心痛。
在他看来,登山是一件讲科学的事,如果有足够的方案、措施来应对,它在各个层面都不应该是危险的。
8年前,他们进行“鳌太”事故调研时就曾分析过,自然环境的恶劣是一方面,但造成许多穿越事故发生的因素还包括计划不足、独自登山、线路不熟、装备不足、过度自信、经验欠缺、未请领队或向导等。
为了保障登山“驴友”的安全,陈铮等人当年已着手制定《“鳌太线”安全穿越手册》,但后来穿越被禁止后,这份手册一直没公布。
陈铮还告诉记者,近年来秦岭地区登山事故频发,远不止在“鳌太线”上,陕西省相关部门去年组织林业、文旅、体育等单位开过会,希望推动建立登山备案制,以规范登山活动。在他看来,这是好事。
秦岭保护条例中也规定,在秦岭旅游景区游览线路以外或者没有道路通行的区域,组织开展穿越、登山等活动,组织者应事先依法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向县级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但陈铮告诉记者,像“鳌太穿越”这样涉及3500米以上山峰的登山活动,属于高危项目,按照《国内登山管理办法》需要实行审批制。
“它(审批手续)里头要求你时间、地点、线路、领队资质、装备、应急预案等向上报。”陈铮告诉记者,这相当于设置准入门槛,如果不符合资质,不予审批,这样会降低穿越风险和事故率,“如果再请一个向导,那风险就更小了”。
早在2010年,太白县政府发布过《登山公告》,要求登山须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组织,并配有具有资质的专业领队和相关装备,提前一周向太白县生态办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备案后方可登山。后来,审批单位改为教体局。
太白县还曾建立过一个90余人的“向导库”,为“驴友”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规定,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封山期,不适合户外登山爱好者攀登穿越。
然而,在2018年禁令颁布前,大多数穿越者也并未遵循“审批备案制”,封山期同样有穿越者上山。太白县相关官员告诉记者,很少有人会主动到政府部门备案,多数为私自攀登。2018年,“审批备案制”也随穿越禁令的发布而终结。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秦岭山脉深处,路边张贴着宣传标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生态困境
禁了7年,太保局穷尽手段,但屡禁不止,这让太保局副局长龙林太很头疼。
太保局的管理者一直想不明白,为何越说“鳌太线”危险,来的人越多。程秀才也不理解,“山顶上一看都一样,这山看着那山高”,为何人要到山上受冻受累。
有人说登山者是“不要命的疯子”,一名“驴友”曾对程秀才说,“吃饱了撑的”;有的则说,出来散心、解压。一位户外爱好者写道:“鳌太是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不少人把“鳌太穿越”,当户外徒步的“结业考试”。
程秀才家二楼的客房,10年前“驴友”留下的《敬鳌山太白山文》中如此写道:“我们此行不是为了试验户外装备,不是为了挑战自然,不是为了证明体能……不是为了放纵文明压抑的野性,不是为了日后炫耀经历……不是为了破坏什么,不是为了创造什么。
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此行能够重新认知山川、河流、溪水、石头、树木、草、晨雾、云海、落日。希望自己能够真诚地承认此前对自然的无知、粗俗、傲慢和野蛮,并对自身的愚蠢、狂妄、浮躁、自私、贪婪和虚荣加以有限地修正。”
贴在程秀才家二楼墙上的《敬鳌山太白山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现实情况是,20余年来,“鳌太线”的穿越者不断追求着更具挑战性的线路。除了传统的夏季自西向东的线路,如今还渐渐出现反向穿越、速度穿越、冬季穿越,难度更高了。
与此同时,穿越对生态的破坏问题,也一直没彻底解决。
太白山保护区于2022年发布的一篇论文提到,环保督察卫星图片显示,穿越者经年累月的踩踏之后,高山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有一条路的痕迹显现出来。
太保局担心,穿越已威胁到这里的生态。这片区域,原本是秦岭生态最为原始的地方,沿线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第四纪冰川遗迹,还是羚牛的觅食地、大熊猫的迁移通道。
2018年颁布禁穿通告时,主要法律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也规定,核心保护区在法律上只允许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相关的活动。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许多人下了山,把垃圾留在了“鳌太线”上。
一位数次穿越“鳌太线”的人告诉记者,他近年来在许多营地,见过遗留的燃气罐、饮料瓶、塑料袋等,其中“水窝子营地”最多。在陈铮看来,登山者的环保意识也有待提高。
在这条路上,仅禁令颁布的当年,太保局就清理出4097个金属罐体、552公斤可燃垃圾。而后每年,他们都要付费请山脚下的村民上山清理垃圾。
陈铮了解到,许多当地的户外俱乐部很愿意参与到“鳌太线”的环保上来,包括每年组织人进山义务捡垃圾,他们希望在登山和环保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4月16日,陕西太白县,秦岭山中,路边垃圾桶里的垃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强/摄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编制方案,方案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其实,1994年,太保局曾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划出“实验区”,经过省政府同意,并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建设生态旅游小区,并设计了3条通往太白山山顶拔仙台的线路。那些线路自古以来就是善男信女登山祈福的老路,适度开发后向游客开放。
2021年秦岭保护力度升级后,这些线路因不符合当前法律、政策而逐渐关停。去年,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完成了保护区内“违规搭建、违法经营”问题的整改。
这些年,随着“鳌太线”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网络上关于“鳌太穿越”管理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好多网友提出,疏堵结合。我们如何去疏?”太保局张宏说,没有疏的可能性,生态红线摆在那里。
太白山另一个特殊之处还在于,山中有禁区。
“驴友”一直抱怨的“进山即失联”有特殊原因,山中一些地方不允许兴建通讯设施。一些路段禁飞无人机,禁止停车、拍照、采药、捕猎、穿越等。
这些年,太保局等单位的“鳌太”穿越整治行动不可谓不严格。
多年来,许多向导、农家乐经营者、出租车司机、户外俱乐部负责人都被约谈过。户外俱乐部被要求禁止组队穿越“鳌太”;出租车司机被要求禁止载背包客进山;农家乐被要求不允许提供住宿;向导被要求不能带“驴友”穿山。
前不久,有6家陕西本地的旅行社、户外公司,因组织200余次的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活动,收费80余万元,被追究法律责任,并判赔生态环境修复费共计15.81万元。
西安一家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来请他带队上山,他会婉拒并劝返。
4月14日,陕西太白县,程秀才保存的他与驴友10年前的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陈铮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国家多次发文推动下,不少省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8月,陕西省体育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印发《陕西省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打造户外运动产业的陕西品牌和西部示范。该意见还提到要形成依托秦岭等山的山地户外经典线路和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示范基地。陈铮表示,如果产业发展起来,一些当地户外俱乐部就不用转型做旅行社,或去他省组织户外运动了。
一位当地的登山运动研究者告诉记者,太白山下,自古以来就有一群人是“以登山为生”,给人扛行李、背粮食,甚至抬轿子等,他们是靠这个吃饭。当地民俗里,就有对上山脚力的较量。
太白县黄柏塬镇的农民王庆国,就是在“鳌太线”上靠脚力挣钱的人。他每年至少要上山10次,25年来跑了数百次,人送绰号“穿山豹”。他清楚记得,25年来,“鳌太”向导费,从最初的每天30元,一点点涨到150元、300元,如今是800元。
那些不熟悉“鳌太”的人,登山之前要请他;登山者上山“失联”后,救援也要请他;太保局要在山顶装摄像头、清理垃圾,还要请他。这个61岁的山民当然知道“跑山”是他的收入来源,但每每听闻有人在山上遇难,他又于心不忍。
如今,多数时候,他以救援者的身份上山,年年有人托他寻找失联的亲人。有一次,他在山上找了29天半,也没找到失联者。他最近一次“跑山”,是去寻找那位18岁的失联小伙。
王庆国说,村里“跑山”的人越来越少,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还在干的已五六十岁了。镇长曾跟他表达过担忧,“等你们不跑山了,就麻烦了”。
“鳌太穿越”被禁后,他已有两三年不再私自带“驴友”上山,但他知道,也许就在此刻,还有人在山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6日 05版)
相关文章
女性喜欢的车排名前10,女性汽车销量排行榜 1、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Model 3以其前卫的设计、强大的性能和环保的理念,成为了女性消费者中新...
2025-07-16 4
说唱歌手排行榜 1、中国十大说唱歌手: 欧阳靖:北美地区说唱权威,多次获奖,包括中国嘻哈颁奖典礼最有价值说唱歌手奖。 MC Hotdog:台湾嘻哈音乐...
2025-07-16 3
澳洲奶粉哪个牌子好呢?营养价值怎么样呢? 1、Devondale(德运)特点:全脂/脱脂选择,性价比高。营养:蛋白质和钙含量突出,适合家庭日常饮用。...
2025-07-16 4
龙腾小说总排行榜 1、根据网络搜索及热门小说推荐,龙腾小说总排行榜中的前几名包括《龙域》、《龙腾世界》、《龙抬头》等。这些小说在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文...
2025-07-16 5
辽宁,简称“辽”,为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省份,地势北高南低!从历史上看,辽宁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置辽东、辽西郡。元至元元年,置辽阳...
2025-07-16 1
01福建·周宁云端之上的避暑仙境九龙漈瀑布群飞珠溅玉,鲤鱼溪的千年古村清凉静谧。在仙风山看云海翻涌,去海拔千米的茶田里采一捧高山云雾茶,夏日的暑气在这...
2025-07-16 4
4月16日,陕西宝鸡,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25年来,已有超过60人在"鳌太线"上失踪、死亡,危险与禁令却拦不住想挑战这...
2025-07-16 5
7月15日,2025年上海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口号发布,新口号确定为“这里是上海(This is Shanghai)”。同日,爱达邮轮宣布爱达·魔都号德云...
2025-07-16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