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左右的车排行榜前十名 1、比亚迪宋Pro外观时尚,内饰设计感强,科技配置丰富,特别是其车机系统表现出色。动力方面也有多种选择,能满足不同需求。但...
2025-09-10 2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座画风格外独特的城市。当
你走在街头,迎面而来的可能是穿着迷彩服的战士,背着枪的哨兵在路口执勤,但这里不是军事基地,却住着近一半的军人和军属;这里没有硝烟,却有着让全国都羡慕的安全感。
它就是中国唯一的 “兵城” 格尔木。
格尔木城的修建起源于1954年。当时,格尔木河畔还是一片荒原,慕生忠将军带着 1200 名官兵和民工,用钢钎和十字镐劈开了青藏公路。
这支队伍里,复转军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白天修路架桥,晚上就着篝火睡在帐篷里。
7 个月零 4 天,他们啃着冻硬的窝头,硬生生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原上砸出了 1300 公里的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公路修通后,这些军人没走。
他们在戈壁滩上开垦出 “27 亩菜园”,运来 14 万株树苗种下格尔木第一批树,又盖起了第一栋楼房 —— 现在的将军楼。
当时在格尔木工作的干部职工,85% 都是复转军人,他们带着家属在这里安家,用军被当窗帘,弹药箱当家具,一点点搭起了城市的雏形。
用当地人的话说:“格尔木不是慢慢长起来的,是军人一镐一镐刨出来的,一砖一瓦摞起来的。”
走进格尔木,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口结构 “很不寻常”。
在 1970 年代三线建设高峰期,全市 30 万常住人口里,军人和军属占了一半以上。
就算到了现在,走在昆仑南路上,每隔几步就能看到穿军装的人,军供站的卡车在马路上穿梭,路边的餐馆挂着 “军人优先” 的牌子。
这种 “兵味” 渗透在城市的每个毛孔里。
格尔木城的城市规划是棋盘式格局,主干道宽阔笔直,方便军队快速调动;居民小区参照军营布局,楼间距和道路走向都透着军事化的严谨。
最有意思的是街道命名,“八一路” 纪念建军节,“铁军大道” 致敬铁道兵,连公园都叫 “将军楼公园”,里面陈列着当年军人用过的羊皮袄和修路工具。
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只有严肃的一面。
傍晚的格尔木河滨公园,军人带着孩子放风筝,军嫂们在广场上跳锅庄舞。这种 “一半是军装,一半是烟火” 的景象,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就像当地人说的:“我们这儿的军人下班就回家做饭,脱下军装就是邻居大哥,一点不拿架子。”
在格尔木的 “军营式社区” 里,这种融合更明显。
家属院的绿化带被修成了整齐的方块,就像军营的队列;楼下的健身器材旁,常能看到军人教孩子练单杠。
每到周末,军属们会相约去 “退役军人创业街” 买菜,那里的摊主大多是退伍军人,卖的土豆和萝卜都是自己开垦的温室大棚种的。
格尔木能成为 “兵城”,和上世纪 60-70 年代的三线建设密不可分。
当时国家为了备战,把大批军工企业迁到西部,而格尔木因为卡在青海、西藏、新疆的交界处,又是青藏公路和铁路的起点,成了重点中的重点。
一批造炸药、修汽车、搞化工的军工企业陆续搬来,比如盐化总厂既能生产民用纯碱,也能为军队提炼硝酸钾;
石油基地不仅炼油,还为坦克提供特种润滑油。与此同时,青藏兵站部、运输部队、工兵部队扎堆驻扎,军供站、弹药库、训练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纳赤台兵站至今还保持着 24 小时运转的传统,过往部队随时能在这里吃到热饭、喝到热水。
三线建设让格尔木的 “兵味” 彻底定型。
当时很多军人带着家属来扎根,退伍后也没回老家,而是开饭馆、跑运输、搞建设,形成了独特的 “退役军人经济”。
现在格尔木的出租车司机里,有近三分之一是退伍军人,他们开着车在城市里跑,既是谋生手段,也像是在 “巡逻”。
在格尔木的盐湖工业区,这种军工基因依然活跃。
察尔汗盐湖的钾肥生产线旁,藏着一条不起眼的通道,通向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硝酸钾提炼车间。虽然现在主要生产民用化肥,但车间的设备依然保持着战时状态,用技术人员的话说:“只要有需要,这里随时能切换成军工生产线,72 小时内就能产出炸药原料。”
而不远处的锂矿加工厂,生产的锂电池 80% 供应民用市场,但剩下的 20% 会被军方采购,用于新型夜视仪和无人机,这些产品在海拔 5000 米的高原上依然能稳定工作。
说格尔木是 “最安全城市”,可不是吹牛。这里的犯罪率低到让人惊讶,很多居民晚上睡觉都不用锁门。
这份安全感从哪儿来?
看看街上的军人就明白了 —— 近一半人口是军人或军属,相当于半座城都是 “移动安保队”。
驻军部队不仅负责边防,还直接参与城市安全。2020 年疫情期间,部队官兵帮着封路、送物资,军车成了流动的 “防疫宣传站”;
2023 年昆仑山地震,部队直升机 15 分钟内起飞侦察,地方工程队 30 分钟集结完毕,72 小时就打通了 “生命通道”。
这种 “军地联动” 的机制,让格尔木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 “秒速响应”。
更厉害的是这里的治安防控体系。格尔木市公安局推动 “平安格尔木” 建设,整合社会视频监控,实现社会面治理信息化,“车常巡、警常在、灯常亮” 成了常态。
走在街头,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巡逻的警车,连小区里都有 “昆仑义警” 义务巡逻。
有次一个外地游客丢了钱包,还没报警,巡逻的民警就通过监控找到了捡钱包的人,不到两小时就把钱包送了回来。
在格尔木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必修课。
每周三下午,穿着军装的辅导员会给孩子们上 “安全课”,教他们辨别可疑人员、使用急救包,甚至模拟防空演练。
某小学的操场上,还专门设了一个 “军事体验角”,摆放着退役的装甲车和枪支模型,孩子们课间会围着装甲车玩 “哨兵站岗” 的游戏。
校长说:“我们这儿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军人是保护他们的人,看到穿军装的叔叔就觉得特别安全。”
格尔木的意义,远不止是一座 “兵城”。
它就像西部边疆的 “定海神针”,卡住了青藏、新疆、甘肃的咽喉要道。西藏 85% 以上的物资都要先运到格尔木再转车进藏,2024 年格尔木铁路货运量达 2944 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支援边疆的物资。
当年中印边境对峙时,格尔木每天都有军列往西藏开,像 “前线的大粮仓” 一样源源不断输送补给。
这里的资源更是战略级的。察尔汗盐湖的钾肥年产 800 万吨,占全国近一半需求,保障了西藏驻军的粮食安全;
锂矿储量占全国 20%,是制造军用无人机电池的核心材料;
格拉输油管线 50 年输送 680 万吨油料,被称为 “高原油龙”。
如今的格尔木,既有军人的硬朗,也有城市的温情。
这座由军人 “种” 出来的城市,用军民融合的独特方式,在青藏高原上筑起了一座钢铁堡垒,也活出了独一无二的 “兵城” 气质。
军民鱼水情在格尔木早已成了传统。
每年春节,驻军部队会给孤寡老人送年货,军嫂们组成 “拥军服务队” 帮家属区的老人理发;夏天暴雨时,军人会拿着铁锹上街排水,老百姓则煮好姜茶送到路边。
或许这就是格尔木最独特的地方 —— 它用军人的脊梁撑起了城市的骨架,又用百姓的烟火气填满了每个角落。
当别的城市在讨论 GDP 时,格尔木在比谁种的树多;当别的城市在搞商业综合体时,格尔木在扩建军供站。
这座 “兵城” 就像高原上的红柳,把根深深扎进国防的土壤里,却又开出了最温暖的民生之花。
参考:
法治日报--2023年11月20日--法治--格尔木平安建设迈入“新赛道”
因军而建因路而兴,“高原明珠”格尔木擦亮城市的国防名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书写新时代双拥工作壮美新篇——格尔木全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文明网
“高原明珠”格尔木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相关文章
10万左右的车排行榜前十名 1、比亚迪宋Pro外观时尚,内饰设计感强,科技配置丰富,特别是其车机系统表现出色。动力方面也有多种选择,能满足不同需求。但...
2025-09-10 2
【来源:阜阳新闻网】一场从春暖花开到秋风送爽的跨季之约,一句“阿拉蛮喜欢这个地方呀”的由衷感叹,近日,来自上海的百人旅行团踏足颍淮大地,在这座被誉为“...
2025-09-10 2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提前祝老师们节日快乐。武汉27家景区宣布:教师免门票、半价、优惠游。其中,19家景区免门票。全是真情实意的祝福,部分活...
2025-09-10 2
西班牙伊比萨岛是欧洲热门度假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本报记者 颜 欢摄西班牙伊比萨岛南部湿地公园入口,巡护员萨尼亚一早就等在停车场门口,收缴停车...
2025-09-10 4
英雄联盟绝版皮肤排名 1、至死不渝 瑞兹 稀有度:极高历史背景:这款皮肤是为了纪念英雄联盟早期的一次重大游戏漏洞修复而发放的,只有极少数玩家拥有。特点...
2025-09-10 5
暑期刚过,在抖音《2025暑期城市文旅数据报告》十几个热门景区中,5A景区唯有一个,曾经“5A”是景区金字招牌,是“此生必去”的通行证。可如今,在年轻...
2025-09-10 5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座画风格外独特的城市。当你走在街头,迎面而来的可能是穿着迷彩服的战士,背着枪的哨兵在路口执勤,但这里不是军事基地,却住着近一半的...
2025-09-10 6
在西宁待了5天,坐火车K816,12个小时,今天早上7:25到达银川。在西宁待着很凉快,都有点小冷了,但是早晨的银川还是有点小热的,到中午的时候就更热...
2025-09-10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