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14:11 2 admin

从承载千年文脉的非遗传承,到镌刻民族记忆的历史遗址,每一座城市的肌理中,都藏着独特的精神密码。连日来,“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来到松原与辽源两地,在触摸文化根脉中体悟传承力量,在铭记历史过往中坚定前行方向。

走进松原:在多元体验中感受文化鲜活

非遗是城市文化根脉的鲜活载体,更是彰显地域特色的独特名片。在松原,这份文化瑰宝未被时光尘封,反而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松原正以多元方式让非遗传承发展。参访团的脚步循着这些非遗印记,在不同点位的体验中,沉浸式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在松原群众艺术馆,一场精心编排的非遗专场文艺演出率先点亮参访行程。当承载满族历史记忆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歌声响起,当展现草原风情的《醉美草原》舞蹈登场,当蒙古族四胡、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与蒙汉双语歌曲联唱交织,参访团成员的眼神里满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好奇与欣赏。

演出高潮处,参访团成员不自觉地与观众一同起身载歌载舞,语言的隔阂被文化的共鸣打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演出非常完美,可以打满分!”来自中国日报的意大利籍编辑、主持人梅一苓的赞叹,道出了非遗艺术的感染力。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陈喜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演出形式,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也欢迎全世界的友人来到松原。”

相较于舞台上的集中呈现,前郭县阿穆尔街道蒳荷芽社区的非遗传承,让参访团感受到文化“融入日常”的温暖。

走进社区,参访团成员先是被空气中飘来的马头琴声吸引。循着声音来到文化活动室,只见不同民族的居民围坐在一起学拉马头琴,琴弓往复间满是专注。成员们也按捺不住兴趣,纷纷上前接过琴弓尝试演奏,亲身感受这一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我特别喜欢乐器,也很擅长弹吉他。今天能有机会体验演奏马头琴,感到特别开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波斯语部外籍记者马西亚尔激动地分享道。

蒳荷芽社区党支部书记于高娃介绍:“我们社区有一支由2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公益团队,开设马头琴、蒙古长调、剪纸等5门特色课程,让各民族居民在文化传承中相知相融,让非遗技艺在百姓生活中绽放新光彩。”

如果说社区让参访团感受到非遗的“烟火气”,那么,前郭县鼎润文化产业园,则让他们看到了非遗“连接现代”的创新活力。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走进产业园,参访团成员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在鱼皮画制作体验区,大家认真学习剪刻、粘贴技巧;在模拟查干湖冬捕区,参访团成员穿上大棉袄、头戴狗皮帽,感受了一次“冰湖腾鱼”的场景;在非遗展演区,“蒙古族活化石”呼麦的表演让参访团成员屏息凝神,吉林省前郭县非遗传承人包光演示的低音、高音、哨音三种技法,时而如大地律动,时而如风拂哨口,独特的声乐魅力让参访团驻足惊叹,大家举起手机,想用镜头留住这份震撼。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松原的非遗非常有特色,也非常多样化,我很喜欢这里,刚才还购买了一款耳环,它是查干湖的鱼的形状,制作非常精良,准备送给我的女朋友。”网络大V@好物叔叔高兴地和大家分享他的收获。

为何这座产业园能让非遗传承发展?该产业园负责人徐毳给出了答案。她介绍,作为省教育厅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省文旅厅研学旅行基地,园区以“非遗一体化运营”为核心,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传承的全产业链。目前,已拥有14项自主非遗项目、10条研学线路及300种研学课程,正是这些扎实的举措,让非遗摆脱了“束之高阁”的状态,拥有了长久发展的动力。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秋日的查干湖,天高云淡,湖面如镜。参访团被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纷纷化身“自拍达人”,开启旅拍模式。马西亚尔“偶遇”一只螳螂,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捧在手心,不禁感叹:“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才能让这样的昆虫自在繁衍,随处可见。”

感受辽源:在铭记过往中见证城市发展

历史遗址是镌刻城市记忆的“活化石”,尤其对辽源而言,那些藏着苦难与抗争的场所,不仅是回望过去的窗口,更承载着警示未来、激励前行的重量。参访团的脚步,聚焦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在触碰沉重过往的同时,也聆听历史的警示。

参访团来到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这片20万平方米的区域,以“方家坟”“万人坑”的沉重名号,揭开了日本侵华“以人换煤”的罪恶历史。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走进墓地遗址区,197具死难矿工遗骨令人震撼:有的腿骨断裂,有的头骨留有深深刀痕,有的被铁丝紧紧捆绑;西坡“炼人炉”遗址上,一尺多厚的骨灰焦土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

面对如此震撼的景象,参访团成员放慢脚步,神情肃穆,有人轻轻按压眉心,有人拿出手机拍摄,空气中弥漫着对逝者的追思。

在陈列馆内,一张泛黄的工票吸引了参访团的注意——这是矿工牛世清的工票,上面记录着他最后30天未曾休息,却因各种扣除项欠了“方家大柜”4.25元。“一天都没歇,最后还欠钱,这就是当时矿工的真实处境。”讲解员的话语让大家陷入沉默。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看到当年国人遭受的苦难,心情格外沉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董雪飞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她表示,这些历史遗迹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鲜活的警示,时刻提醒着众人要勿忘国耻、珍视和平。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副书记刘宏颖表示,希望通过这段历史,让大家看清日本帝国主义用中国矿工生命换取侵略战争所需煤炭资源的真相。

在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34名盟军战俘的名录格外醒目——曾经,这里作为日军“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秘密关押着美、英、荷等国战俘,其中包括温莱特、珀西瓦尔两位中将在内的多名将官。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铭记历史,课本里也学过不少二战知识,但走进历史现场的感受,和书本上完全不一样。”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林舒琪坦言,馆内还原的美、英将领关押场景空间狭小,带来的震撼远超文字描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追寻未来的和平。”

在“空中翻书”设备前,参访团成员仔细查阅盟军战俘生平。看到幻影成像技术还原温莱特的内心挣扎时,大家轻声讨论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作为历史爱好者,能参观这样的博物馆特别难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部英籍记者克里奇说,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参战战士的事迹,还能知晓历史真相。他还提到,来中国前就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己见证了中国阅兵盛况,“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分量很重,我能真切感受到这对中国人的意义。”

触摸文化根脉 铭记历史前行——“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活动参访团走进松原和辽源

参访团还深度探访了辽源产业发展。在北方袜业集团,解锁辽源“中国棉袜之都”的产业密码,揭秘袜业背后的“黑科技”;来到金翼蛋品有限公司,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见证鸡蛋变身为蛋黄粉、蛋白粉、卤蛋等多元产品,真切感受“全蛋利用”的产业智慧;步入梅花鹿养殖场与加工厂,实地探访辽源梅花鹿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邱国强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