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排行榜 2025年10月19日 11:01 2 admin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莆田,古称“兴化”,雅号“荔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建城以来,便是莆仙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枢。这里气候温润、水土丰饶,先民择荔枝而植,使“荔城”之名远播朝野。随着人口集聚、街巷延伸,形成了以县衙为中心的“九头十八巷”格局。城中街巷纵横,商贸繁盛,人居稠密,更因文风鼎盛、科第连绵,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郑氏三兄弟“开莆来学”肇启文教,壶山兰水间,进士辈出,官宦云集,学者著述浩如烟海。兴化府古城六条街巷,犹如六轴历史长卷,县巷之肃穆、衙后之雅集、庙前之忠烈、后街之荣显、坊巷之渊薮、大路之熙攘,皆交织着官宦家族的兴衰沉浮。自唐县令陈迈开莆安民,至明清尚书、总督、巡抚辈出,千载文脉滋养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士风。今虽古厝斑驳、坊祠零落,然旧街修复,文旅重兴,昔日“文献名邦”之精神,仍在这砖瓦巷陌间无声流淌,待后人细品深悟。从县巷、衙后、庙前、后街、坊巷、大路为经纬,追溯其间官宦宅邸的旧迹遗风,以窥古城人文之盛。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县巷:衙署森严,文脉绵延

县巷南北贯通,宋称“新路巷”,明清因莆田县衙所在而易名。巷口旧立“善俗坊”,后改“文献名邦”,惜毁于近代火灾。此处为官衙重地,亦为士族聚居之所。

明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迁县署于善俗坊内,巷东曾设宋兴化军“司法厅”,后废为民居。县署北侧原有诚应社,祀莆田首任县令陈迈,后社废为民居。科第方面,景泰七年举人林漢、宣德解元林时望、成化举人常福、进士陈珀等皆出自县巷。清末举人关燊家族居巷南,分乾、坤二房,祠堂犹存。此外,林、常、吴、陈诸姓亦曾于此筑宅,然因县衙威严,百姓多由大路街出入。今县巷已成文化街区,经营古董、花鸟、字画,旧时官衙气象渐隐于市井烟火。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县后巷东西横亘,宋称“火后”,明清易名“县后”。巷内有关氏坤房祠堂、游氏梅房宅院及唐姓民居,旧时可通鼓楼里、驿前街。上世纪建设县委办公楼时,街巷多被圈入,仅余残段。戴衖里因惠安戴玉山迁居得名,筑有“考城别墅”及祠堂“积庆堂”,后毁于火灾与旧城改造。退衖口北邻县衙大牢“虎头监”,因运送囚尸得名,今存古榕一株,默诉往昔森严。

县巷中段东侧,关陈谟宅第尤为瞩目。关氏为清末进士,官刑部主事,兴学办报,著述颇丰。其旧居四间厢二进,兼有花园,规制谨严。邻近林远堂故居,实为清末台湾总兵游金辂旧宅,后赠予林氏,三座四间厢院落连绵,足显家势。今荔城区政府大楼原为县长陈玉照请郭颐堂设计,中西合璧,犹存旧貌。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衙后:名门荟萃,儒将并辉

衙后路东西延展,宋时已为官宦世居之地。卓得庆曾任宋户部尚书,抗元殉国,父子忠烈,祠宅并立。清末金石家游介园居此,建“碧藏楼”收藏古籍、书画、唐琴,编《莆阳派印存》《抗日印史》,艺林称颂。举人吴台为莆田“四才子”之一,曾任朝鲜汉城领事,宅第中西合璧,后改邮电局。

此街亦出儒将,江湘毕业于保定军校,参加辛亥、北伐、抗战,官至少将;对街郭文经亦为保定同窗,任黄埔教官,二人同巷为邻,堪称佳话。明布政使陈玄藻居第位于桃巷,三进五间厢,明末其子朱宪管抗清罹难,家道遂衰。衙后商业曾盛,“万有酱油店”“恒春京果店”名噪一时,今转为家具、电器、装裱之市。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庙前:忠烈祠宇,尚书府第

庙前北倚城隍庙,南接社衙头,官祠林立,宅第恢弘。忠勋祠祀宋陈仁璧、陈靖父子,四贤祠奉陈俊卿、蔡襄、林光朝、龚茂良,二忠祠祭陈文龙、陈瓒叔侄,皆忠节昭彰,春秋致祭。然岁月流转,诸祠多毁,碑刻移存三清殿。

陈经邦“大宗伯第”为此街瑰宝。陈氏为明礼部尚书,府第建于万历二十年,悬山顶、七间厢、七进深,额匾“大宗伯第”为状元罗万化所书,“榄巷世家”传为叶向高墨迹。建筑规制超常,雕饰精美,虽部分损毁,仍为莆仙明代宅第之冠。民间传言陈经邦因宫闱秘事辞官,实因定陵风水之争卷入政潮,急流勇退。其祠“宫保尚书祠”曾办长寿小学,今迁东岩山。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清陕甘总督林扬祖府第坐南面北,二进七间厢,风火墙镬耳形制,独具莆田特色。林氏七子皆仕,家族五代同堂,然致仕后家计维艰,除夕借贷度日,显宦清贫,令人慨叹。邻近有宋慎仪故居,三代从教,湖民、元模父子致力文教,堪称书香世家。象棋王林兆麟旧居、柯伯棠医院亦为此街人文印记。

庙前四大族祠——林祠、中宪祠、布政祠、宫保尚书祠,曾显赫一时,今多改建。街北“红楼”为留日医家柯伯棠所建,其对街刘氏宅第出了刘为垣、刘为诚兄弟将军,一为陆军名将,一为空军博士,双星辉映。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后街:坊表如林,总督遗风

后街牌坊密布,仆射坊、集凤坊、三贤坊、进士坊等依次列峙,铭刻科第荣光。明按察使刘城为解元林时望立坊,知府刘澄为吴观、吴稜父子解元建“解元接武坊”,陈言、陈经邦父子有“父子会魁坊”,盛极一时。

林扬祖家族为此街望族。其府第二进七间厢,院埕开阔,匾额精美,读书房幽雅静谧。林氏官至陕甘总督,归里后掌教多家书院,编修县志,然家业虽大,用度拮据,反映清官廉吏的普遍境遇。其母翁氏遗嘱许年轻寡妇改嫁,痛陈礼教桎梏,尤为感人。

后街方壶巷旧址成谜,或为罗巷里,或为黄巷里对面小巷,今已无考。衙后街与后街同为古城干道,卓得庆、游介园、吴台等宅邸毗连,商业繁荣,“运志药局”与西市“运泰”“志泰”齐名。街中禁建牌坊碑犹存,见证古人护龙脉、重风水的传统。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坊巷:唐风宋韵,科第世族

坊巷古称“刺桐巷”,唐时已为官宦聚居之地。县令陈迈肇基于此,“刺桐陈”后裔徙传四方;方廷范“金紫六桂”开“刺桐方”一脉,科第连绵;林说“忠义林家”出林冲之、林霆等忠节之士,诏立忠义祠;翁处厚由竹啸庄迁此,为“朱紫坊刺桐翁”始祖。诸姓世族,蔚为莆中甲姓。

明刑部尚书彭韶府第“百廿间大厝”规模宏大,曾为驻军服务社、兴化宾馆,今 ports 局址,旧迹无存。清巡抚彭鹏居第位于金桥巷,四进七间厢,匾额“帝眷忠清”为康熙御赐,建筑雕饰精湛,现存部分为市级文保。其祠在顶大路,用材硕大,雕刻精美。

坊巷亦为近代教育摇篮。基督教卫理公会在此设培元书院、天道堂、恤嫠院。林心香家族兴办实业,其女林鹏侠为早期女飞行员,创《福建新报》,著《新疆行》,巾帼不让须眉。黄巷里黄誉“刺桐黄”族立笃孝祠、太史坊,宋德新建“宋氏纪念堂”,皆一时之盛。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大路:宗祠巍峨,名臣辈出

大路街商贸繁华,族姓纷居。陈迈崇功祠祀莆田首任县令,后为“十八陈总祠”,规模宏伟,今为文献社区办公地。方廷范“金紫方”、林说“忠义林”、翁处厚“朱紫翁”皆发祥于此,衍派四方。

文峰陈氏建“三祠一坊”——尚书祠祀陈仁璧、陈贤祖,肇庆祠、大夫祠祀族中显宦,光裕坊彰表科第。陈应魁“中宪第”五间厢三进,规制宏整。陈乃元“爱吾庐”为同盟会元老故居,陈唐彬宅第出书法大家。彭鹏祠堂临街而建,彭汝楠侍郎祠在井头街,世代忠清,誉满八闽。

大路街牌坊林立,“郑氏传桂坊”“黄氏笃孝祠”“金桥光裕坊”等,皆颂官德、彰文脉。今虽市井喧嚣,然旧时甲第连云、簪缨不绝之气韵,犹可追忆。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兴化府六条古街巷之官宦追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