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遇见黄龙溪(行天下)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2:55 2 admin
遇见黄龙溪(行天下)

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 黄龙溪古镇景区管理局供图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黄龙溪古镇位于锦江与鹿溪河交汇处。锦江源自都江堰内江,江水清澈;鹿溪河发源于龙泉山脉中段,水色泛黄,像一条黄龙滚滚而来,没入锦江,故人们把这里叫作黄龙溪。

千年水码头

过往岁月里,由于江河阻隔,往来交通全靠摆渡,一个个渡口,把锦江和鹿溪河两岸的华阳、彭山、仁寿三县紧紧连接在一起。清晨,一艘艘渡船往来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江面,停靠在一个个码头。

黄龙溪码头处于长江内河航运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在那高度依赖水运的年代,江浙沪的舟船溯流而上,从宜宾进入岷江,抵达成都九眼桥码头;或者从成都万里桥沿江而下,抵达无锡的泰伯港,船只在锦江上往来穿梭。

那时,“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黄龙溪江面上百舟竞渡,桅樯林立;码头上人潮如流,商贾云集。七街九巷、街巷相连、纵横交织的街巷格局至今让人流连忘返。

穿斗式木结构,干阑式吊脚楼,素朴的小青瓦屋面,灵动的飞檐翘角,精湛的木雕、砖雕和绘画,川西民居建筑风貌依自然万物,融天地至美。脚下的青石板刻满了岁月的屐痕,或轻快,或沉重,都是生活的底色。

我来黄龙溪,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每一步都仿佛走在古老而悠长的时光里。明清时期的古街巷、古衙门、古戏台、古码头得以保存完好。如今,不见了吧嗒吧嗒的旱烟袋,不见了棕蓑衣竹斗笠,也不见担水巷里的挑水扁担……日子正在翻新,但昨天并未走远。

如今“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不用纤夫吼号子了,剑南大道把锦官城与黄龙溪拼成了一条大街,千年水码头成了游人打卡的景点,人们站在古色古香的东寨门,看锦江与鹿溪河融为一体,翻新着古往今来的时光。

三县一衙门

《华阳县志》记载,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华阳县、彭山县、仁寿县会勘,共同修筑古佛堰,引锦江水灌溉三县万亩农田,并在黄龙溪设立管理机构,轮流派人值守,管理古佛堰堰务,附带管理当地的民事和治安,老百姓把它叫作“三县衙门”。

整个建筑为传统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衙门左边是观音堂,右边是弥勒殿,衙门前凸,堂和殿退后,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独立,空间布局颇为有趣。

一处管理堰务的值班室,两百多年来,被人们不断修缮加工,活生生“装修”成了像模像样的衙门,还成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衙门天井里,鹅卵石铺贴的水泥地上,“一足踏三县”那只脚板印分外醒目。游客走进大门,都争着踏在那只脚板印上,一抬脚,就踏在了三个县的土地上,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水街人气旺

水街又叫镇龙街,溪水穿街过巷,摊开成瀑,聚拢为泉,遇湾似滩,姿态百千,甚是可爱。小溪不宽,左岸右岸,也就三五米,最窄处,来一下助跑起跳,两岸风光,只在一个跨步之间。小溪上的桥形形色色,拱桥以外,半根老树、一架水车、几块石板横放溪上,就是一座平桥或者平拱组合的桥。两百多米水街,十多座桥横卧小溪上,既渡人过河,还自成一景,装扮着水街的多维空间。溪水分流处,自然圈出一串水环山绕的小岛。岛上树木丰茂,杂草丛生,一派葱绿。

烈日炎炎时,人们躲在阴凉里,在岸边行走,在桥上休憩,或站上独木桥拍一张美照。最开心的要数小溪两旁的商家。水街的美拴住了游客的脚。大伙儿逛够了,耍饿了,要吃要喝要买土特产,怎么也要炒一盘回锅肉,来一碗豆花饭,或去吃“一根面”。不着急,慢慢欣赏“一根面”在面艺师手里上下翻飞,魔法一样变细变长,如猛龙过江一般钻进沸腾的锅里,捞到碗里,端至面前。吃饱喝足,顺便买几包芝麻糕、丁丁糖、猫猫鱼、土豆豉之类的土特产。游客大饱口福,商家也笑逐颜开。

据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黄龙溪成为影视拍摄地,旅游业逐渐兴起,政府因势利导,加强古镇明清古建筑保护与推介,中外多家制作机构已在黄龙溪拍摄200多部影视片。当地举办了国际古镇风情节、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等节会活动,提升黄龙溪的美誉度。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旅游业蓬勃发展,人们开饭店、办民宿,经营旅游纪念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遇见黄龙溪,我好想把自己安放在这古色古香的风景里。

蒲光树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