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叶梅:翠色随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0:07 1 admin

潮新闻 叶梅

叶梅:翠色随人

蜿蜒富春江。图源视觉中国

记得是春天,过嘉兴,乘车前往桐庐,一路行去,很快便到了富春江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古来的赞许化为眼前的秀丽。只见远处山峰起伏,成一道道宛然的曲线,山峦间淡淡飘浮的云雾,从连绵的山头一路蔓延至江边,雾霭弥漫,好似融入水波,而那墨绿、深绿、淡绿、嫩绿的层叠,令车上的我们渐渐无言。

原来,这两岸的景色并不是让人惊诧的美,而是让人心境变得宁静的美,这一感觉似那潮润的水汽,渗透到人的心里。一时间,似乎说话都在羞于高声,唯恐喧哗亵渎了春云与淡烟,惊扰了安然的山和水。

清代纪昀在《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中写道:“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这时读来,便觉古人体察得仔细,就这一句翠色随人,便胜过万语千言,将这富春江的翠绿写得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此刻虽然我们坐在车上,也觉得那一抹翠色涌上了车头。

何止车头,还在心头,在这般绿色充盈的山水之间,心也被恬静的绿色占据了,难怪范仲淹会提笔写诗:“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宁静能致远,心静天地宽,杂念如尘埃,被纯净的大自然洗去若干。

停下车来,沿一座石桥走过,看碧绿的江水绕着桥下的石墩婉转流淌而下,像打出一个个转瞬即逝的问号。天地间的确有许多问号,就说这富春江,有多少往事随水而去?这石桥上,又曾有多少过客站立,看这山水,悟解人生?

突然觉得,只有到了富春江,才能体悟到幽远清朗的“心灵山水”。

那次行走,与自幼生长在桐庐的作家陆春祥一路同行,春祥近年写了大量笔记体散文,从历史人物事件中发掘当代意义,这也是与他一路聊到的。他的长篇散文《水边的修辞》,巧妙地以“你、我、他”为视角,呈现了富春江两千多年来丰厚的历史人文,并代入了作者在富春江边生活的回望,串联古今,展示了富春江流淌不息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特质。

在一处江边的民宿里,我们读到了别样的“水边的修辞”,这家民宿老板征得陆春祥的允许,直接将这一书名叫作了店名,进得院去便可看见那书的模样,端正地立在迎客处,顿时闻到一股墨香。

店里的各个房间,都用了书中的篇名,墙上有书中的文字:“富春山上那连绵的青木和峻皱的山石,似乎就是他的音符,那天空中任意飞过的大鸟,它们发出的声音,似乎就是极好的伴奏。”

日日面青山,家家竹隐泉,翠色随人的富春江山水该是引发了多少“水边的修辞”啊?

桐庐的山水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行至七里泷,春祥指着那波光泛动的江面说,这里又名桐江,看这两岸峡谷山形陡峭,群山如黛,江面狭窄,有富春江“小三峡”之称。

在这江南听闻“三峡”一词,顿时倍感亲切。我本出生于长江三峡,也可谓从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那滚滚大江自三峡奔流而下,造就了绝世奇观。但这眼前的桐江“小三峡”却又是另一番韵味,可见峭壁耸立,如翡翠屏风,岩壁上藤蔓垂落,随江风摇曳,正是碧溪常绕青山转的陶然风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代范仲淹曾以此情此景,写下赞许东汉严子陵的超凡脱俗的诗行。那严子陵隐居于此,常于江边垂钓,钓台分东西两处,高耸于江边山崖之上。登台远眺,千年风声从耳边掠过,但已不见那位身披蓑衣的隐士,倒有在溪旁携锄而归的农人。与他们一路攀谈,说道各家都有在外做事的儿女,自家也有待客的七彩农庄,闲时忙时皆有客来,可饮这富春江边的清泉,吃不施农药化肥的绿色蔬菜。还可钓得这江里的鱼,煮上几碗鱼汤,酌一口自酿的杨梅酒。

可否,可否?

我们一行笑答,当然再好不过。

便随这几位当地农人,沿江步行几里,转而从一石阶攀缘而上,果然见一山庄,木头桌椅,看去平常,但却如主人所言,摆上桌的菜肴都是自家园子里的青绿,入口清甜,胜过城市餐厅的万般滋味。

随后一日,走进了一座古村,村名叫“深澳”,听来便觉诧异,问村名的来由,却道说来话长。古村始建于南宋,先民们巧妙地利用地势,修建了暗渠和水塘,将富春江的水引入村中。清澈的溪水在石板下潺潺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历经数百年风雨,村中的水系依然保持完好。

村子里人户多为申屠氏,南宋时期,中原动荡,大批士族南迁,申屠家族辗转至此,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于是在此扎根繁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融合,将耕读传家的理念融入血脉,造就了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基因。

踏入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头的参天大树,以及树旁那庞大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明清时期的140多幢古建筑,沿着纵横交错的街巷有序排列,飞檐斗拱在岁月的洗礼下,虽略显沧桑,却依然气势恢宏。屋脊上的鸱吻昂首向天,那灵动的姿态,诉说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浪漫想象。

推开斑驳的木门,吱呀声中,顿时感觉久远的回响从以往走来。堂屋宽敞,虽不甚明亮,但抬头望去,梁枋上精美的木雕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皆栩栩如生。便见有“百子闹元宵”、众多孩童嬉戏玩耍的场景,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敲锣打鼓,脸上憨真的笑容,显出元宵佳节的百般热闹。还有“鲤鱼跃龙门”,线条流畅,鲤鱼奋力跃起的姿态像是要扑腾开来,令人会心一笑。

镶嵌在门楼、照壁之上的砖雕,则与粉墙黛瓦相互映衬,另外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有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品格;祥云瑞兽,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期盼,这些砖雕不仅是装饰,更有古人的精神追求。

深澳村的独特之美,不仅在于其古建筑群,更在于别具一格的地下水系。“澳”在当地方言里意为“地下井”。深澳村地下泉水丰富,且申屠氏先人在规划村落时,匠心独运地构建了一套庞大且实用的地下水系,村落濒应家溪而建,为用水也为防范溪流洪水与地下水泛滥,故修建了众多暗渠。被称作 “澳”的暗渠,不仅承担着排水功能,还将山上清甜甘洌、冬暖夏凉的泉水引入村中,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每座古宅的天井里,都设有一方“口”字形水渠,与地下暗渠相通,村民们可直接从自家天井里汲取。

这些“澳”深藏地下,且井水清冽、水源深邃,“深澳”之名因此而来。至今,村民们仍喝着这些“深澳”里的水,在一处澳口,一个男人正在用木桶打水,他说每日一担,全家人一天饮用足够了。看那水澳旁翠竹缭绕,水也清冽,竹也清冽。

带我们在村里行走的姑娘高高个子,自称也姓申屠,说起深澳村深厚的宗氏文化,如数家珍。申屠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始终秉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古村也曾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古建筑因年代久远,墙面脱落、屋顶破漏,木质的承重立柱受到白蚁侵袭,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深澳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跟浙江其他地方一样,深澳村也请来了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团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受损的古建筑进行了精心修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深澳古建筑群的修缮保护等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

村里的一幢幢古建筑焕发生机,敬思堂的屋顶不再破漏,积善堂外面脱落的墙面已修复如初,资善堂内部受损的木质承重立柱也得到了妥善加固。深澳村在专家指导下微改造、精提升,有序推进水系疏浚、三线落地、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如今的古村,古老与现代融入,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和观光客。

深澳村的街头巷尾,还有许多绿茵茵的大树、古树,树下摆着一长溜小摊,葫芦烙画、扎染、蓝晒、金缮修复等各类手工技艺八仙过海,引人注目。各类入驻的新业态盘活了古村丰富的文旅资源,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年近80的村民申屠百宽,经营着村口的小卖部。如今,随着游客的增多,他的生意红火了不少。闲来无事,他还会当起导游,热情地给游客们讲述深澳村的故事。他说:“看着古村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自家门前的事,用心做就好了。”

村民申屠德毅从前在外谋业,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后,他也高兴地回乡创办民宿。今年又流转了一套闲置老屋,开起了柴火窑面包房。他兴奋地说:“虽然我们还创业不久,但是平均每天都有两三百人过来打卡。”我们在他的面包房里,买了他亲手烘制的面包,带着一股焦香,一丝柴火味,与城市里的烘焙真有些不同。

深澳村以“打造中国百匠文化艺术村落”为目标,积极招引各类业态入驻。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家创业者走进这村,提供就业岗位数百个。申屠姑娘大学毕业从城里回到村里,自主创业,还兼职帮村委会做一些事情,她说去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今后还将重点打造民宿和研学,通过谋划“白与夜、静与动、内与外”的业态布局,加大市集培育、餐饮美食、文创产品售卖、闲聊茶铺等配套产业招引力度,让游人获得沉浸式的参与体验感。

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大潮中,乡村人变得越加自信,每当说起自己家乡的发展,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新词,这是我在浙江走过的乡村时常见到的。年轻的申屠姑娘也是以干脆的口气说,你们要是下次再来,深澳村的样子一定会变得更好。

走到村里的一处古祠堂前,那里游人如织,祠堂门侧的砖墙边贴着一张红纸,上写着本村的寿星,90岁以上者竟然有48位,百岁老人有3位,其中有一位春云老人已有107岁。

我问那位申屠姑娘,这些寿星佬有你家的老人吗?申屠姑娘笑道:“当然。”

这富春江边的乡村,真也是翠色随人,翠色养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