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秋日潭柘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08:12 2 admin

千年银杏叶落时,古刹幽深人心静。

秋日潭柘寺

跨入潭柘寺的山门,市声如潮水般退去,周遭蓦地安静下来,只余下一种深沉的、由无数个秋天累积而成的静。风是凉的,却不带丝毫凌厉,它拂过千年古松的针叶,带来松脂的清香与香火熄灭后那缕悠远的余韵,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掸去我肩头的浮躁。

漫步在青石铺就的甬道上,两侧是参天古树,虬枝盘曲,苍黛如墨。阳光被高耸茂密的树冠筛落,在地上印出斑驳晃动的光影,宛如散落的碎金。行走其间,鞋底与石面发出轻微的摩擦声,竟成了这寂静里最清晰的节奏。

穿过天王殿,走向大雄宝殿的途中,那两株声名赫赫的古银杏,便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轰然占满了我的视野。那一刻,呼吸似乎都停滞了——那是一种何等的辉煌!尤其是那棵“帝王树”,植于唐代,已有约1400岁高龄,巍然如金色的峰峦,直指湛蓝的秋空。

我仰头凝望,秋风过处,万千片小扇子般的叶片并未显出萧瑟,而是在枝头微微颤动,发出极轻微的、沙沙的密响,像是在无声地歌唱。

一阵风吹过,银杏叶轻轻飘落,我拾起一片,轻轻摩挲,仿佛是在与过去对话。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面阔五间,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结构,红墙黄瓦,绿琉璃瓦卷边。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站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凝重,每一缕缭绕的香烟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的祈愿。

寺内有一口著名的青铜大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潭柘寺二宝之一。据说这口锅最多时可一次煮十石米,十六小时才能煮熟,有“添人不添米”之说。站在锅前,我仿佛看到千年来寺中僧众日常劳作的身影,闻到那袅袅炊烟与粥饭香气。

在寺院的东路,我找到了名为“猗玕亭”的流杯亭。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宽、深各10厘米。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从南向北看像龙头,而从北向南看却又像虎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所建,是皇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的地方。想象当年皇帝与王公大臣在此饮酒赋诗,竹杯顺水漂流,诗意随酒香荡漾,是何等的风雅。

流杯亭的北侧山坡上,种植着两种从成都移植而来的竹子——“金镶玉”和“玉镶金”,统称为“龙须竹”,是康熙皇帝所赐。金黄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绿色的纵向细条纹,就是“金镶玉”;翠绿色的竹干上有一道金黄色的条纹,就是“玉镶金”。在这北方的古刹中,竟能见到如此具有南方特色的竹子,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皇家的恩赐。

登上一处高台,整个潭柘寺的秋色尽收眼底。殿宇的朱红、瓦的黛黑、松柏的苍翠与银杏的金黄、枫树的绯红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沉静而浓烈的天然画卷。远山如黛,在朦胧的秋空中显得若隐若现。来时心中的那些琐碎的烦恼与焦虑,在此刻看来,竟是那般微不足道。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比北京城早了近千年。这座千年古刹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无数个秋天的洗礼,每一块砖瓦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潭柘寺。回望那座被晚霞映照的寺庙,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宁静。我带不走一片金黄,但那由幽静至绚烂,再由绚烂归于平和的漫步历程,已沉淀在心。

潭柘寺的秋,未曾给我一言一语的教诲,却用它千年的沉默与一季的辉煌,完成了一场最透彻的点化。

回程的路上,那悠扬的钟声、庄重的佛像、古朴的建筑和宁静的庭院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趟旅程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自我反思的空间。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