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潍坊寿光研学游:走出特色育人新路径

排行榜 2025年11月09日 09:03 3 admin
潍坊寿光研学游:走出特色育人新路径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当现代农业科技与千年农耕文明相遇,当雪白海盐与翠绿蔬菜碰撞,潍坊寿光这座城正以独特的“菜盐文化”研学资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自然、历史与科技的大门。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和“中国海盐之都”,寿光深挖“菜文化”与“盐文化”底蕴,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与盐田转化为沉浸式研学课堂,打造了一系列深度沉浸、寓教于乐的研学实践课程,为省内外学子开启了一扇通往农业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奇妙大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脉络,在探索体验中感知科技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发展之路。

“菜文化”研学

从《齐民要术》到“体验种菜”的农业穿越

步入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的园区,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植物王国。这里不仅是旅游观光的景点,更是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展示平台和科普殿堂。

触摸千年农脉,感受文化传承。研学之旅往往从厚重的历史开始,在位于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蔬菜博物馆里,千余件文物静静诉说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史诗。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到汉代的铁犁,从《齐民要术》的古籍刻本到现代智能温室模型,孩子们沿着历史脉络,与农圣贾思勰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原来古代没有大棚,农民伯伯要根据节气种庄稼,现在有了智能温控系统,冬天也能种出夏天的蔬菜。”潍坊一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梓轩在参观后说。

在今年新建的“蔬香里”研学馆,这种传承从书本走向实践: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从古籍中“走来”的农具,甚至体验推犁翻土的艰辛与乐趣,让古老的智慧变得可感可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顺天时,量地利’,在现代农业中如何体现吗?”研学导师的提问,让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聚焦。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依托菜博会的资源优势,在“蔬香里”研学馆,围绕《齐民要术》打造的20余个主题场景和50多个实践项目,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过程变成了可动手、可体验的成长课。孩子们可以观察细胞结构、检测水质PH值、组装立体栽培系统,甚至亲身参与蔬菜新品种的培育实践。这里专设的试验田,将粮食安全与科技自强的理念融入其中,让一堂生物课升华为关乎责任与创新的爱国教育,将千年农耕智慧与前沿农业科技深度融合,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量身定制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课程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动手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点。

在常态化开放的4号馆,数百种热带雨林与沙漠植物打造出北国罕见的“生态奇观”;17000平方米的精灵丛林艺数馆,则让孩子们“一秒穿越热带雨林”,直观感受植物适应不同气候的生存奥秘。从贾思勰的古老训诫到“体验种菜”的实践,寿光始终站在中国农业科技的最前沿,为孩子们播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盐文化”研学

从“煮海为盐”到“盐光互补”的文化传承

“大家看,这片盐田在阳光照射下像不像一片蓝色的海洋?其实这是卤水在蒸发结晶,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会结出雪白的海盐。”日前,270余名来自潍坊的研学学生走进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菜央子盐场”)的万亩盐田,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学生们有的用笔记本记录盐田的颜色变化,有的围着讲解员追问“卤水为什么是咸的”等问题,热闹的场景为这片古老的盐田注入了青春活力。

作为山东省属国家食盐定点企业,拥有60余年历史的菜央子盐场,是寿光“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盐场首次向学生群体敞开大门,打造了“一粒盐的时空之旅”研学课程。课程围绕“一粒盐的前世传奇”“一粒盐的今生秘籍”“一粒盐的未来宏图”“菜央子盐场的一捧盐”四个系列展开,实现了“盐圣文化”的实践化、传承化。

“一粒盐的时空之旅”主题课程,不仅是一次关于“盐”的探寻之旅,更是一次关于盐圣文化、寿北精神、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对话,将万亩盐田、现代化制盐车间、“盐光互补”项目区转化为生动的“立体教科书”,让学生在探寻中了解海盐的前世今生。

在“一粒盐的前世传奇”板块,学生们通过聆听盐圣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参观盐文化展厅、与老盐工面对面交流,走进寿光盐业的千年历史。“原来在古代,人们要靠煮海水制盐,既费力又没产量,现在有了滩晒工艺,制盐效率提高了好多。”参观学生在听完老盐工的故事后,纷纷发出感悟。而在“一粒盐的今生秘籍”环节,孩子们走进现代化食盐包装车间,仔细观察自动化生产线将海盐快速包装成袋,课本上抽象的“工业自动化”概念瞬间变得具体可感。“一条生产线一天能包装多少袋盐?”“包装好的盐会运到哪些地方?”……面对孩子们的提问,车间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让科技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令学生们惊叹的,还有盐场的“盐光互补”项目区。蔚蓝的天空下,整齐排列的光伏板覆盖在盐田上方,既不影响海盐生产,又能利用太阳能发电,实现了绿色能源与传统盐业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与“环保理念”的实践成果。

菜央子盐场研学部相关负责人杨彩霞表示,盐场研学课程涵盖了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等多个维度。下一步,盐场将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开发更多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力争将盐场打造成潍坊知名、全省有名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千年盐文化在研学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菜盐融合”

“菜文化”与“盐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无论是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内的生机盎然,还是菜央子盐场的盐田如雪,都是寿光研学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和“中国海盐之都”,寿光拥有得天独厚的“菜文化”与“盐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菜盐文化研学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学旅游体系。

从资源挖掘来看,寿光将“菜文化”与“盐文化”的独特性转化为研学优势。在“菜文化”方面,依托菜博会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历史+科技+实践”的研学模式;在盐文化领域,以菜央子盐场、羊口盐场等为载体,深入挖掘盐圣文化、寿北精神,打造“历史+工业+环保”的研学场景。两种文化相互补充,既让学生感受农业的生机与活力,又让他们了解盐业的厚重与创新,形成“一绿一白”的研学特色。

在课程设计上,寿光注重“分学段、重实践”,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菜博园的研学课程针对小学“探奇”、初中“解密”、高中“筑梦”的特点,设计从观察植物到参与育种的递进式活动;菜央子盐场的课程则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从“看盐田、听故事”到“懂工艺、思环保”,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这种精准化的课程设计,让寿光研学游消除了“走马观花”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如今,寿光研学游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整合资源,为研学游发展提供保障;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菜央子盐场等承办方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完善研学设施、优化课程体系;众多学校则将寿光研学纳入课外实践计划,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让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据统计,2025年以来,寿光共接待各类研学团队数百批次,研学游已成为推动寿光文旅产业发展、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力量。

记者手记

让研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采访中,我感受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求知的光芒。在蔬菜博物馆,他们为古代农耕工具的智慧而惊叹;在菜央子盐田边,他们为发现盐晶的奥秘而雀跃……这些瞬间,让我看到了研学游的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课堂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

研学游的核心在于“育人”,好的研学课程,不是简单的“带孩子玩”,而是要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当孩子们亲手种下一颗种子,他们学会的不仅是农业知识,更是“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态度;当他们了解到“中国芯”蔬菜品种的培育不易,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自立自强、为国担当”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寿光研学游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而寿光的探索,也为更多地方发展特色研学游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立足本土资源、深耕文化底蕴、聚焦学生需求,才能让研学游真正“研有所获、学有所成”。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一审:王浩宇

二审:马春晓

三审:宋梅贵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