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08日 08:05 3 admin

时至白露,珠江口西岸的中山仍保留着一分暑气。而城区内五桂山脚下的金钟湖公园、古香林公园等公园群,在周末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户外露营、乘凉休憩,古香林公园内连片起伏的绿地甚至被网友们称作“中山版阿勒泰”。

市民游客们未必知晓的是,这片公园群既是热门“打卡地”,更是守护城市排水安全的“城墙”——自带吸水、蓄水功能的公园绿地,一边消纳来自五桂山的山洪,另一边以水滋养公园生态、营造出山水景观。水的来去之间,洪涝风险已化为生态效益。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五桂山下的公园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中山既因水而兴,也受水之困——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交织,如何建立稳定的“城-水”关系刻不容缓。2022年,中山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场让城市变成“海绵”的行动随即铺开。

时过三年,回顾中山的一系列行动,以及相继建设、完工的工程,我们一起来探寻:水乡中山,是如何成为“海绵”的?

“把脉”水乡,对症下药

成为“海绵”,是中山等珠三角一众岭南水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内的年径流量第二大河,珠江八门入海,冲积出富饶而秀美的珠江三角洲,密布的河网造就了广州、佛山、中山等知名水乡。

水丰而地势平坦,却给水乡埋下风险:

以中山为例,其平原、滩涂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68%,77%的陆域高度低于5米。同时,中山平均雨量近2000毫米,南部三乡镇因三面环山、地势低洼成为内涝“重灾区”。

除了自然排水动力不足,城市的高速扩张,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城-水”关系的失衡。

2013年至2021年期间,中山城市建设规模增长超30%,城市排水总量大幅增加、蓄排体系逐渐失衡。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升级,中山城区排水标准低于“2年一遇”(2小时内降雨量达75毫米)的管网一度占比63.2%,城区约47.2%的采用合流制排水,雨污水管网存在较普遍混接、错接。

“先天”与“后天”因素叠加,中山“城-水”关系失衡日益严峻。据评估,在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前,中山城区在“30年一遇”(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394.1毫米)情况下内涝中高风险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4%。2021年,中山水污染问题被“央督”点名通报。

城市的“海绵化”转型,成为中山扭转“城-水”关系的关键契机——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及环境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时更游刃有余。

中山典型的海绵公园——岐江公园的设计者俞孔坚曾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提出,中山河涌密布,可以很好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作为一个工业城市,中山更需要通过打造海绵城市,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建设海绵城市,需先“把脉”水乡,方能对症下药。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山市内涝风险高、雨季水污染突出、污水处理效能低等问题,结合城市地貌低平、降水丰沛等自然本底,以雨水自然排向的流域为单元,确定了4个、共约178平方公里的典型示范片区,并按照“洪涝协同、蓄排并举、涝污同治、系统实施”原则,打造差异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硬件”植入,“软化”城市

“海绵城市”看似是一个“柔软”的称呼,却离不开一批“硬件”设施的支撑。“洪涝协同、蓄排并举、涝污同治、系统实施”十六字的落地,见效于一项项“硬核”的城建工程。

近年来多次在强降雨中“立功”的三乡中心蓄洪湖,便是“洪涝协同”的建设成果。为了解决三乡镇等南部镇街“逢雨必涝”的问题,中山拿出“上截、中蓄、下排”的洪涝协同治理体系: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上截”山洪,中山新建、扩建中珠排洪渠、妈坑水库截洪沟、谷都截洪沟等6条、共超27公里的截洪沟,减轻山洪入城的内涝压力。

“中蓄”涝水,中山建设三乡中心蓄洪湖、新建乌石蓄洪湖等区域调蓄枢纽,新增超300万立方米调蓄空间,缓解城区内涝问题。

“下排”洪涝,中山整治茅湾涌等排水瓶颈河段,通过清淤、拓宽河道断面来强化涝水行泄能力,并在下游建设大涌口泵站,保障外江高水位期间涝水强排能力。

相较于蓄洪湖,遍布全城的公园体系则离市民游客的生活空间更近几分。作为“蓄排并举”的关键载体,公园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例如五桂山北侧山脚的6个大型公园在源头滞洪,中山人才公园、生态湖公园等8个大型公园的水域及低洼地则提升了城市建成区的雨洪消纳能力。在公园“蓄”的同时,中山还新建、重建、扩建53座外排泵站,例如西河泵站增加400立方米/秒的涝水强“排”能力。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除了防“涝”,还得治“污”。面对大量黑臭河涌,近年来中山新建超6000公里管网,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近乎翻倍;中山城区超50段暗涵得到清污分流治理,不再成为藏污纳垢的死角。

最后,公园绿地、道路、房屋建筑等海绵城市的“硬件”设施,均需得到系统性管控。例如,在中山东部临海的翠亨新区,分别针对高架快速路、主次干道、城市支路配套设置桥面雨水断接、下沉式绿化带、环保型雨水口、透水路面等措施,使得翠亨新区的道路更加“海绵化”。

力推“五全”,持久“续航”

建设海绵城市并非一朝一夕,系统性的部署须长久“续航”。如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善始善终?

首先,建设海绵城市得到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为推进建设下大了“力度”。

据悉,中山发挥市直管镇体制和城乡一体化优势,构建起“领导小组—专职机构—协调会议”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坚持分管副市长月调度、部门周例会的调度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全市“一盘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其次,中山构建起“五全”长效机制体系,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延展的“深度”。

水乡中山,如何成为“海绵”?

“五全”长效机制体系。 南方+ 陈少宏 制图

“五全”分别为:全方位的地方立法体系、全部门的职责分工体系、全流程的项目管控体系、全覆盖的绩效考核体系、全视角的技术指引体系。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构建了“地方立法+政府规范性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海绵城市长效机制体系,让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部门职责分工、项目管控、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依据。

此外,中山通过强化项目的全链条督导,为海绵城市校准建设的“精度”。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期内,中山累计开展重点项目设计阶段抽查审查1017项次,施工监管与指导859项次,以确保规划、建设、管理全领域全过程得到监管。并且,中山提出了项目“+海绵”,即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方方面面。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并提出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从对抗洪水到接纳雨露,中山正以海绵城市重塑“城-水”关系,塑造城市新韧性。这片岭南水乡正用柔性的智慧,将水患化为水益,为未来城市与自然共生提供中山经验。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