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把多勋:挖掘黄河文化的独有内涵 做好中华文明“双创”文章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15:10 2 admin

近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在甘肃兰州召开。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在会上说,“甘肃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生成地’和‘宝库地’,同时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

把多勋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甘肃省应当立足黄河在甘的空间分布和文化遗存现状,进一步探究甘肃黄河文化的起源、分型和现代性书写方式,探索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及科技赋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形成“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使黄河文化成为助力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资源基础和澎湃精神动力,为大河流域文化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甘肃方案、贡献甘肃智慧。

把多勋:挖掘黄河文化的独有内涵 做好中华文明“双创”文章

原文如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文化和核心文化,是中华文明核心内容的表征和主流价值的彰显,深远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及走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精神标识和价值标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黄河文化建设和发展当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体量之一。

一、黄河文化在甘肃的独有内涵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9省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干流全长913公里,占黄河全程的16.7%,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18.35%,黄河流域甘肃段补给占黄河总体水量约60%。甘肃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生成地”和“宝库地”,同时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始祖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天水地区“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而文明肇启;平凉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周朝先祖从陇东高原崛起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以及礼制传统;秦朝先祖从陇南山地走向中原,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制度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甘肃省黄河文化的基本空间分布,深入挖掘甘肃黄河文化的独有内涵,以此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先支后干:黄河重要成河空间及独特文化形成路径

甘肃黄河流域是黄河支流最多且对干流水源补给量最多的区域,约占黄河上游补给量的60%,是黄河“成河”的重要空间;同时,以洮渭泾湟等为代表的支流流域又是中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众星拱月”之势,具有“先支后干”的显著文化形成特征,成为孕育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空间。

(二)独树一帜:中华民族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全景呈现

甘肃黄河流域是全面见证中华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空间,考古挖掘文化类型、出土文物种类数量以及相应的文化典籍存量与价值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因具有“源”文化性质而独树一帜。域内的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南佐遗址、大堡子山遗址等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历史见证,孕育出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和文化价值。

(三)文明传播:东西方文明交流融通的重要时空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盛,甘肃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西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甘肃段成为丝绸之路精华段。在历史性的东西方文明交往交融历程中,甘肃省黄河流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交融最重要、最繁盛也是文化最富集的空间,是世界范围内文明交流融通的典范。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于此,形成包容开放且独具魅力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整体文明的演变亦有重要作用。

(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展示

甘肃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共居住着55个民族,且有裕固、保安两个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甘肃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大多数于元明以来逐渐迁入、形成,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时间基本同步。在我国多元民族形成的过程中,甘肃不仅浓缩了中国古代疆域演变的曲折复杂历程,而且展现了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画面。

(五)活力永续: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活跃空间

甘肃黄河流域承载了极为完整且规模可观的文化形制和文化类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文化遗存众多;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25年3月,甘肃省共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0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巨大活力和潜力。

二、黄河甘肃段文旅高质量发展系列工程

(一)文明肇兴:陇原黄河文化研究发掘展示及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

对陇原黄河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发掘,是甘肃省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依托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学科,充分发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研究平台的价值,开展基础理论、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对策为一体的综合研究,并通过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专门化的黄河文化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助推甘肃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首曲安澜:自然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融合工程

以黄河首曲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为基础,将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旨在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依托黄河风景廊道示范段,开发草原湿地观光、黄河风情体验、生态旅游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建设桑科、甘加、当周等草原生态风景区,展现草原生态之美;打造拉卜楞寺、郎木寺、禅定寺等民族文化展示主题综合园区,传承和展示藏族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藏医药、唐卡技艺、格萨尔、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

(三)黄河之都:现代黄河文化休闲之都建设发展工程

将兰州市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且富有“母亲河”文化底蕴的黄河文化休闲之都,通过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一带多馆六组团”的“黄河之都”现代黄河休闲文化板块发展,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慢城”。“一带”是百里黄河文化休闲旅游廊道示范带,融合白塔山、金城关、水车园、黄河母亲和黄河楼等城市IP品牌,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休闲文化板块;“多馆”依托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等,构建博物馆群落休闲文化板块;“六组团”是全力打造“金城关·黄河古渡”大景区、“马滩—简牍博物馆—老街—黄河楼—奥体中心”城市风光文化旅游休闲板块、“读者大道”出版印刷文化旅游休闲板块、“省博—兰州中心”“仁寿山·百年桃林”近郊乡村型休闲文化板块、“正宁路—南关民族夜市—大众巷”美食旅游休闲文化板块、“城关区盘旋路科教板块”“安宁区安宁西路科教板块”两大现代教育与科技文化休闲文化板块。

(四)五川黄河:黄河文化IP标识打造建设工程

基于甘肃黄河流域“先支后干”这一独特空间特征,聚焦甘肃境内五条重要支流与黄河汇流的空间关系,深入挖掘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渭河和泾河等黄河支流的文化内涵,梳理其典型文化要素资源,打造甘肃黄河文化IP标识,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完整产业业态,以增强甘肃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具体而言之,洮河流域主要打造炳灵寺大景区、刘家峡大景区、八方十三坊景区、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黄河首曲大景区、拉卜楞寺郎木寺景区、扎尕那景区和桑科草原景区等;渭河流域主要打造河源大景区、伏羲庙大景区、麦积山大景区、南郭寺景区等;湟水河流域主要打造三河口自然风景区,建立大通河连城板块自然生态与农文商综合发展大型文化旅游板块,涵盖大通河生态博物馆、藏族土族民俗村等;大夏河流域主要打造八角城、白石崖溶洞、达尔宗湖、太子山风景区、莲花度假村、铁寨沟等;泾河流域主要打造崆峒山大景区、王母宫石窟景区、北石窟寺景区、六盘山大景区和云崖寺大景区等。

(五)高峡平湖: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刘家峡,以黄河高峡平湖景观为依托,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休闲旅游片区。重点凸显刘家峡、炳灵寺石窟、黄河石林等文旅资源的价值,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在黄河文化、石窟文化和现代水利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又统筹规划,在黄河文化的统摄之下设计精品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通过增强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体验,以此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为幸福产业。

(六)相遇黄河:三河汇流文旅产业建设工程

通过整合乡村、工业、古镇等文旅资源,推动黄河三河口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依托黄河沿岸自然风光、湟水河民俗文化等资源,以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等为核心建设区域,从打造乡村休闲文化、工业休闲文化、古镇休闲文化、自然休闲文化等板块入手,建设永登县苦水玫瑰文化产业园区、苦水镇猪驮山文化旅游区;依托中国核工业五〇四工厂,打造核工业科普教育基地;推进连城片区鲁土司衙门等自然生态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兰州远郊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发湟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生态观光步道和观鸟平台。

(七)河润万家:黄河治理与水利建设集中展示工程

通过集中展示黄河治理与水利建设的丰硕成果,增强公众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和了解,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科技与文旅的融合发展,探索社会先进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传播路径,加强对刘家峡水电站、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引洮供水工程等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建设水利文化展览馆,通过多种形式全面、生动、多维地展示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效益,持续放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八)红色沃土: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设工程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围绕南梁红色大景区、腊子口战役旧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园、榜罗镇会议旧址、岷州会议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和红西路军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实现红色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在甘肃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保护和弘扬方面,在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遗留在陇原大地的红色故事,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精神动力,彰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九)陇原“河”唱:讲好陇原黄河故事与文化“走出去”建设工程

聚焦甘肃黄河文化标识体系的打造,深入系统发掘研究并利用多元展示手段,呈现甘肃黄河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运用大数据分析整理,构建多功能数智化陇原黄河文化系列图书,积极探索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XR)等新型技术在传播甘肃文化、讲好甘肃故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出系列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充分发挥自媒体、融媒体、游戏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品的载体、文化产品开发的业态内容、重要传播渠道的多重作用,增强文化展示的沉浸感与吸引力,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十)铸魂育人:黄河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课堂思政深度融合工程

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两个课堂(文化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协同三个联动(校地联动、校馆联动、资源联动)、把握四个规律(认知形成规律、能力培养规律、情感认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维度,将甘肃黄河文化资源与大中小一体化建设、课堂思政深度融合,为黄河文化融入育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二者同向同行和双轮驱动的系统模式,将黄河文化入脑、入心、入行,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讲好黄河故事”既是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现实使命。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战略意义。甘肃省应当立足黄河在甘的空间分布和文化遗存现状,进一步探究甘肃黄河文化的起源、分型和现代性书写方式,探索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及科技赋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形成“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使黄河文化成为助力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资源基础和澎湃精神动力,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甘肃方案、贡献甘肃智慧。(魏晋雪)

来源:央广网

编辑:刘春兰

责编:王 倩

审核:张 燕

终审:吴玉萍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