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1日 10:06 2 admin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来宾文辉塔,是来宾范围内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地标景观。像八十年代的时候,来宾地方整理本地的文史资料,都把文辉塔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名片来宣传,也成为来宾地方文史地标之一。

不过,现在查看文辉塔的资料,感觉很单薄,当地文史缺乏进行深入研究,只流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的体现他的文物价值。

现在网上一搜“来宾文辉塔”,来去都是百科上的几行字,对外观的赞美,突出“土官建塔”的特殊性,再编写出一些“子乌虚有”的“宝塔镇河妖”,“仙人建高塔”的民间美好传说。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那经过不同的人,不断的复制粘贴,各人在那几行字的基础上,再进行简单的美文美学的文学修辞艺术加工,来宾文辉塔真实的历史也就渐渐被掩盖,渐渐被失实失真了。

像神,怪的传说故事,就不说了,这都是塔类建筑固有的,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因为在古代,塔,本身就是人们对自然缺乏科学的完全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人们精神载体的具体表现之一,所以,古代流传到现在的每一座塔,都会附着有一个或是多个神话传说,即使传得再神奇也是很正常的,把这当作一种塔的文化现象看待就可以了。

那事实上,塔都是人为建筑的,古代建塔都会有相关的记载或是印迹,只是在岁月流转间,那些碑记,文献丢失,后人就不知道了,所以塔的故事就失传了。但有些塔本身的历史文献记载,一直都被保存了下来,都是有文字可以查阅的,这还要被传失真,被遗忘,这就不应该了。

就以来宾文辉塔来说,都知道建造者是“黄文辉”,因为文辉塔就是以他的名字为命名,关于这个“黄文辉”就被人误读了,如有的文章一边肯定这是一座“土官黄文辉建造”的塔,一边又说他曾中过武举,因此任职,等等。

这就是“以讹传讹”,纯是胡扯了。

简单说,土官就是土官,是不可能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的,更不会中什么举人,进士之类,说深点就是不了解封建时代“土官制度”的性质,以及封建王朝对土官的态度了。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那么,来宾文辉塔因何而建?真正意义是什么?它的建造者又为何要建呢?

这就是来宾人文历史中已经被遗忘的一段历史了。

来宾文辉塔,实际上应该叫迁江文辉塔,因为文辉塔所在区域,在明清时期,叫迁江县,只是在1952年前后,在新一轮行政区域改革中,迁江县被撤销,并入来宾县,“迁江”就成为一个镇的名字,所以,现在就叫做来宾文辉塔。

塔建在今天兴宾区迁江镇扶济村旁,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黄文辉重建。

什么叫重建呢?说明在黄文辉建塔之前,这里原来是建有塔的,只是某种原因,或是塌坏了,或是毁了,所以黄文辉就重新建塔了。

黄文辉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能力建塔?又为何愿意建塔呢?这就牵出这片区域的隐藏的一段饱含“刀光剑影”的行政区划历史了。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自古以来,今天宾阳,上林,来宾(迁江)交界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有着“八寨”(实际是十寨,这是另外的故事)之称。

同时在古代社会环境下,中央王朝对待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区域的官民矛盾很多,也常常出现很大的对抗,像明朝时期最大的几次少数民族起义,就有大藤峡起义,府江起义,八寨起义。

这“八寨起义”就发生在今天来宾(迁江),宾阳,上林交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历代王朝出于对地方行政区划管理需要,就把这“八寨”分开划到几个县管理,所以有些文献中常常把这一带称之为“宾上迁”。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这里只简要的介绍下背景。

真正来说,在明洪武初,大明军队征南将军廖永忠挥兵南下,广西区域各地,不管是元朝地方官,或是土司之地,大多数都纷纷献城,献地归附,只有少数对大明官军实行对抗。

八寨一带主要是由现在的少数民族的先民所聚居,因为历代形成的特殊地情民情的历史原因,并没有迎合大明朝廷的政策,反而有点抵抗,抵触,最后是被大明官军出兵“征平”的。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大明朝廷为了稳定地方,震慑区域土民,于是派兵驻守,说白了,就是施行“土官制度”管理地方,在明代是指实行“卫所制度”,是一种卫所军制与屯田制度结合,以世袭军户为基础构建军事管理体系,实行守边或镇压某些地区的民情。

朝廷规定,以征南大军中参有功绩,功勋的兵将分封留守,设立“卫所”,这些“卫所”,实际上是一种军事驻点,也兼有行政划分。其中在迁江县境内设置了十五处卫所(后五所,六所划于上林,剩十三所),所目即最高长官,在朝廷官员体制内,他们职衔有高有低,大的为指挥使,千户所,小的为百户所,头目(总旗,小旗)等等,是允许有世袭的权利,即卫所制度里的世代军户。

各卫所划定有固定的区域“以耕代守”,即军户屯田,这些区域独立于地方的村,镇民政管理,简单说就是地方官府对卫所没有管辖权,朝廷对卫所内的驻军不发军饷,不支俸,也不征收,派发任何赋税,反正就是不管你种田也好,发展产业也好,卫所守军的一切吃喝拉撒,吃穿用度由各卫所在领地内解决,也叫“屯田自给”。

同时,为了防止各所目在封地做大做强,成为“土皇帝”而产生另一种权力混乱,朝廷要求各所目全部入城居住,并安排有一位“督备都司”统制各卫所。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这迁江十五卫所里势力最大,授衔最高的,就是第八卫所所目,黄丽旭,得授衔锦衣卫指挥使。

黄丽旭为何能成为十五卫所中军职衔最高者,估计和他的军功,能力有关系。从卫所制度看,他这“卫指挥使”也是这十五卫所之首,实际上他所在的“八所”也是“迁江卫所”总头目,但在区域内,一些行政军令之类,其他各卫所多少都受卫指挥使节制,即黄丽旭一系为头领,为领导。

可能正是权力的掌控,地位的提高,古代也信奉风水,而且在日常,卫指挥使也常住城内,为了方便与驻联系,所以,黄丽旭这一系在世袭中,在迁江下游,东边的八所驻地扶济村建起了这座塔。有着风水,权力,烽火台的意思。

从地理位置看,在古迁江城墙上沿红水河往东看,应该可以看到塔的。

不知传了多少代,到万历年黄文辉世袭当上了卫指挥使,此间,他曾应朝廷征招,带着部属往贵州协同官军镇压地方的农民起义,因此有功,后又剿灭镇压“宾上迁八寨地区”的又一次反抗官府,职官再度得到提升。

他不再只是驻守固定地方的“卫指挥使”,更升职成为“营将”,即守备,参将一类。

广西人文:来宾文辉塔——隐藏着一段大明朝军事卫所制度的历史

官升了,家族荣耀再度得到提高,经济能力也允许,于是,他有了再建塔的想法,最后在旧塔址的基础上,再度建起一座塔,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名。

其实,同时期的,迁江境内还另外有一座塔的,和文辉塔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由其中一个卫所的覃氏百户所建,因当时建设的所目叫覃志诚,所以就叫志诚塔。只是这塔现在没听说了,可能早已掩于历史了。

而文辉塔,经历了四五百年的风雨,幸运的保留下来,如今更是得到了修缮。依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而他的故事,也只有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样的文史爱好者才会挖掘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