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青岛这些网红“野景点”看上去很美却暗藏危险——莫让“秘境”变“险境”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6日 07:16 6 admin

国庆假期,一男子在穿越四川甘孜“子龙秘境”时不幸滑落悬崖身亡。事发地是未经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被明令严禁入内探险、徒步、旅游,但仍有不少驴友“慕名而来”。同样,我市部分废弃矿坑、海边洞穴、山野线路近年来也通过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分享而走红,以“小众”“野生”“出片”为噱头的“秘境攻略”大量涌现,吸引游客跟风打卡。然而,这些被镜头与文字美化的“原生浪漫”背后,可能暗藏着风险、隐患。

镜头一

废弃矿坑成川西平替

胶州市山子村有一处由废弃矿坑积水形成的湖泊,周围崖壁高耸。天气晴朗时,这里的湖面呈现深邃的蓝色,似镶嵌于岩壁间的蓝宝石。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与川西地区的峡谷、高山湖泊颇为神似,逐渐在社交网络走红,被网友称为“胶州版小川西”。

《不是川西,是青岛!藏在村子里的绝美矿坑》《99%青岛人都不知道的小众秘境!巨美!》《误入青岛“小川西”》……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看到,近年来关于该地的图文及视频内容持续升温。照片、视频中,有人张开双臂,背景是垂直落差数十米的岩壁与镜面般的湖水;有人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在此取景,恍若置身川西;还有网友分享在此处露营、垂钓、划桨板的经历。分享者回复网友留言:“一起来玩吧,只要胆子大,有野性,乐在当下。”

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那些经过精心修饰的图片和看似美好的游玩分享,实则掩盖了诸多潜藏的风险。通往矿坑的道路坑洼不平,仅容一辆车通过。矿坑四周没有防护设施,湖面面积达十余公顷,步行通往湖边的小路也陡峭难行。现场虽立有多个“水深危险、请勿靠近”及“禁止游泳、禁止钓鱼、禁止嬉水”的警示牌,但仍有十多人在湖边垂钓,还有人下水游泳。记者在现场停留了半个多小时,未见管理人员前来制止。

“这处矿坑已经废弃多年,积水形成的湖泊最深处达数十米,水下呈断崖式结构而非自然形成的缓坡,且水温变化极大,根本不适合游泳。”附近村民老崔说,每到周末、节假日,经常有人特地驱车来这里玩,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溺水事故。让他不解的是,这处偏僻的矿坑为何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景点?

青岛这些网红“野景点”看上去很美却暗藏危险——莫让“秘境”变“险境”

山子矿坑附近设有警示标牌。

镜头二

网红洞塌方,“分洞”接棒

以洞口为天然画框,将人在海天之间的画面框定其中,便能拍摄出“别有洞天”的独特视觉效果,青岛沿海许多洞穴因此成为备受追捧的秘境打卡点。然而,多数洞穴仅在退潮时露出海面,涨潮时则被淹没,游客若忽视潮汐变化,极易被困。同时,部分洞穴岩体不稳定,存在岩石松动、滑落甚至坍塌的安全隐患。

今年9月20日,曾红极一时的石老人网红洞突然坍塌,所幸事发时洞内并无人员。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网红洞上方的岩壁大面积滑坡,碎石倾泻而下,瞬间掩埋了入口。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片礁石区,滑坡的区域长约30米,原来的网红洞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尽管岸边有条幅、警示牌,提示该处为非旅游开发区域,存在落石和潮汐风险,仍有游客和摄影师在附近寻觅新的拍摄角度。塌方岩壁南侧,叠放的大块礁石内部形成可容纳拍摄者的空间。塌方岩壁西侧和东侧,另有两处空间较小的洞穴,同样有人进入拍照。而这些点位与先前塌方的岩壁临近,同属一座山体,也存在落石、塌方风险。

此处的潮汐变化也是一个危险因素。仅今年,石老人礁石区就发生多起因涨潮导致人员被困的险情,相关部门多次出动救援。6月30日,消防救援人员驾驶救生艇救出两人;5月29日,因海上风浪太大,救生艇无法下水,消防救援人员借助绳索攀登悬崖,帮助两名游客脱困。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看到,石老人网红洞坍塌后,已有不少分享“石老人分洞”的打卡攻略。此外,八大关、燕儿岛山海边的几处网红洞的热度也很高。有网友还制作了“网红洞地图”,标注了具体位置;有网友晒出在网红洞拍摄的写真图,分享拍摄动作;还有网友发帖提醒,在周末、节假日,来网红洞拍照需要排队,短则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在这些帖文中,很少有人提及安全问题。

青岛这些网红“野景点”看上去很美却暗藏危险——莫让“秘境”变“险境”

石老人网红洞坍塌后,附近又有新洞穴走红。

镜头三

打卡“山神石”道路险峻

平度大泽山有一处形似老者面孔的奇石,被称为“山神石”。该奇石由驴友探险时发现,照片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后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网友前往打卡。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与“山神石”的合影,并推荐打卡攻略。从网友发布的照片可见,“山神石”体量巨大,形似一个人低头俯瞰时的侧脸轮廓,鼻梁高耸,眼窝、面颊深陷,眼部天然镂空,可见天空。成人站立在“山神石”下方能触及其鼻梁,巨大的反差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而,“山神石”的打卡之路暗藏风险。尽管有网友发帖分享具体的登山路线,称只要半个小时便可从停车处抵达,并称该线路适合无登山经验的新手以及亲子游玩,但市民李莉的体验却截然不同。

“‘山神石’道路险峻,根本不适合前往。”李莉告诉记者,她带着孩子按照网友提供的攻略探访“山神石”,发现下车后的道路多为野路,虽有绑在树上的布条指引,但部分路段需拽着绳子翻越光滑巨石,甚至还要沿着近乎垂直的山崖边行进,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

一名资深驴友领队指出,“山神石”线路并非景区的游览线路,山路陡峭,没有护栏、台阶。一些网友为追求流量,只渲染景色之美,对危险避而不谈甚至给出错误建议,极易误导他人。事实上,近年来大泽山已发生过驴友因探险摔伤的救援案例,建议大家切勿盲目跟风。

建议

线上线下织密“防护网”

“近几年,全国多地出现过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遇险事件。这些‘小众秘境’看似人少景美,却是无人监管、没有应急预案、没有应急物资保障的‘三无区域’。”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月琴分析指出,此类事件有三个共性:一是网上“秘境攻略”泛滥,真真假假,普通民众无从辨别;二是参与者多数没有携带专业设备;三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野外活动能力评估不足。朱月琴建议公众务必牢记“四不要”: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上流传的非专业攻略;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中出行。

山东省救生协会会长王超认为,除了提高个人防范和安全意识外,“野景点”不能成为安全监管的盲区,需要各部门和网络平台共同参与,开展系统性治理。

“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及时掌握辖区内‘野景点’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建立安全监管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措施。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区域,应当加强安全提示、巡逻劝阻,必要时设置物理隔离。”王超建议,借助技术手段精准防控,例如安装智能监控、感应式广播,及时发现进入危险区域的游客并发出警告;联合通信运营商在“野景点”范围构建电子围栏,通过手机基站向进入者发送预警短信;联合地图运营商,探索在“野景点”坐标弹出风险警告。同时,社交平台企业也须压实主体责任,对涉及未开发区域、存在安全隐患的“探险攻略”“秘境推荐”,加大内容核查力度,对存在虚假宣传、淡化风险、诱导从事危险行为的内容,应当限制流量,必要时下架处理。

探索

变堵为疏,“野景点”亦有春天

“‘野景点’的走红,不仅折射出当下旅游市场对多元化、个性化体验的追求,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青岛市政协常委、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认为,面对这一现象,管理层面需避免“一刀切”,应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与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将具备开发潜力的“野景点”纳入正规管理,配套建设相关设施,通过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兼顾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我市部分“野景点”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与开发下,逐步由无序生长走向可持续发展,不仅接住了网络带来的巨大流量,也在推进从“野”到“正”的转型升级。

凭借“可赏夕阳云海、媲美阿勒泰”的独特风光,西海岸新区铁橛山近期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并被网友冠以“青岛户外徒步天花板”的称号。然而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停车难、私设路障收费、山中垃圾随意丢弃……六汪镇政府迅速响应,打出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全面叫停各类违规设卡和乱收费行为;因地制宜改建临时停车场,新增上千个免费停车位;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清理行动,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保洁;设立多个山间服务点,提供便民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公示栏发布旅游地图,明确正规登山线路及公共服务设施位置;组织综合执法、应急救援、卫生院等工作人员在岗,应对突发情况。在做好服务保障外,六汪镇还借此推广当地的水果采摘、塔桥全羊、陶瓷工坊、特色民宿等文旅资源。今年国庆假期,铁橛山8天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超50万元。

莱西市青山绣湖旅游度假区曾是一处经过生态修复的废弃石墨矿,因地貌特征独特,一度成为热门的“野生秘境”。2023年,南墅镇引导社会资本,依托修复后的山水资源,精心打造了水上游艇、特色民宿、亲子游乐等多元化旅游项目。自去年10月试运营以来,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李秋航指出,铁橛山和青山绣湖的有益尝试,不仅将“野景点”成功转化为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增量引擎,更推动区域发展从“网红效应”迈向“长效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多重效益。

青岛这些网红“野景点”看上去很美却暗藏危险——莫让“秘境”变“险境”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26日4版

责任编辑:臧婷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