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6日 02:00 3 admin

坪山美术馆里,武淑清盯着屏幕上自己的双手发呆。

漆黑背景里,一双手飞速穿线、拧螺丝,动作快得像段默片武打戏。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现在看都忘了在干啥。”她笑着戳了戳屏幕,“但这帧肯定是接线,没在流水线干过十年,根本看不懂这手势密码。”

这姑娘是伯纳德工厂的老工人,工位不到一平米,每天跟几百个执行器较劲。

拧螺丝拧到啥程度?戴着手套都能摸出垫片型号,凭绞线长度能认出哪个工友接的线。

放以前,谁能想到这双手除了拧螺丝,还能在美术馆办展?她和工友们用车间废料做的拨浪鼓、轴承象棋,现在成了展览里的“硬核艺术品”。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同厂的曹春智更绝,直接把工服改成了“行为艺术”。

米黄色工服缝满白色羽毛,领口还挂着鸽子脚环,“这跟军人勋章似的,得戴显眼点。”

他倒腾的木头鸽笼后来还进了歌德学院,跟那些名家大作摆一块儿,愣是没输气场。

车间比办公室更懂艺术?打工人的创作土壤藏着秘密

要说这工厂里的艺术火苗,得从“社会敏感性研发部”说起。

这部门听着像搞科研的,其实更像个艺术俱乐部。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2011年意大利艺术家李山来驻厂,2014年赵天汲接着折腾,俩艺术家不搞生产,天天在车间跟工人唠嗑。

唠着唠着就发现,车间比办公室更适合搞创作。

在流水线旁,边拧螺丝边聊艺术,自然得像唠家常。

赵天汲记得有个哺乳期的办公室同事,躲楼梯间储藏室吸奶,俩人就着泵奶声聊育儿,后来这段录音成了展览作品。

“在车间,生活和创作没界限。”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办公室就不一样了。

想找个人聊天,得专门约时间,聊久了还怕经理盯着。

赵天汲试过带办公室员工散步聊天,没几次就被叫停了。

“车间工人啥没经历过?卖菜的、喷漆的、当个体户的,赵涛就把老家采矿破坏的事,用发泡材料捏成了《穷山恶水》,红黑配色看着扎心。”

这部门夹在公司和工人中间,反倒成了特殊的表达空间。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工人魏程程观察了近两年才敢加入,最后在美术馆跟舞者做行为表演;赵涛竞选村长时,部门帮他做奥巴马风格的海报,在这儿,艺术成了打工人说话的喇叭。

当螺丝钉长出羽毛,在效率齿轮里偷来的创作时光

搞艺术这事,在工厂里可不是顺风顺水。

车间主任常因为安全问题撤展览,工人们也得先顾着加班挣钱。

“毕竟拧螺丝才是饭碗。”武淑清说得实在,但这不耽误她把心理学知识教给同事,也不耽误曹春智把羽毛缝进工服。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赵天汲刚开始也犯嘀咕,在车间瞎溜达有啥用?直到有个艺术家点醒她,“影响是慢慢渗透的。”她每周雷打不动来厂,一待就是十年,看着工人恋爱、结婚、生娃。

辞职工人从齐齐哈尔发来冰花照片,柏继红在工休时用毛笔写满乡愁,时间长了,艺术就跟车间的机油味一样,渗进了生活里。

最让人感慨的是赵涛。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母亲患直肠癌那年,他用废弃材料捏“穷山恶水”,红黑色的山像在哭。

“艺术不能直接换医药费,但能让心里不那么堵。”

武淑清现在没事就翻心理书,给工友做一对一聊天,“流水线拧螺丝是生存,艺术是让你记得自己还活着。”

工友工位上有个自制坐垫,纸板上画着钟表,时针指着下午5:10,下班时间。

羽毛缝进工服的工人,在流水线尽头,用创作证明“我不止是机器”

这是嫌凳子硌得慌随手画的,却成了最真实的“车间艺术”。

就像武淑清说的,“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只要你给螺丝钉长出羽毛的机会。”

在这儿,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是打工人从效率齿轮缝里,偷出来的那点属于自己的时光。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