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抖音热搜 2025年09月29日 02:58 6 admin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工作群里消息炸了锅,手头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你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从早到晚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可一到月底盘点,部门业绩还是不温不火,团队士气也高不起来,甚至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这时候,你是不是总会叹口气,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真是太忙了!”

停!先别急着用“忙”来感动自己。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想想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中层管理者,压根儿不是靠“苦干”出成绩,反而是越“会偷懒”的,业绩越是亮眼!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一个在全球科技界呼风唤雨的大佬,用他40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这里的“懒”,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偷奸耍滑、推卸责任,而是一种高段位的管理智慧——叫“杠杆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用最小的力气,撬动最大的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就像一出独角戏,演给自己看,却没人买账。

那些被浪费的会议,都是你扔掉的真金白银。上周三下午有场旷日持久的例会,十来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足足开了三个小时。要是按照每人每小时100美元的成本来算,一场会下来,直接烧掉了2000美元!结果可能就拍板了两三个不痛不痒的决定。

这不就像拿着真金白银当废纸烧吗?可悲的是,我们身边这样的“烧钱”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格鲁夫在他的书里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管理者的时间分配,藏着团队效率的密码。想想看,有些中层把大半时间耗在反复审批文件、协调鸡毛蒜皮的纠纷上,而另一些中层,则把同样的时间投入到培养核心骨干、优化关键流程中。一年下来,这两类人带出的团队,简直是天壤之别!

有个朋友叫罗宾,她刚接手公司年度财务计划的时候,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和表格,并没有急着埋头苦干。她先做了一件看似“多余”的事: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列了一张清单,把涉及到的200多个部门和人员的任务节点、需要提交的信息,清清楚楚地标明。

谁知就因为这两天的“慢”,让整个计划推进过程中,避免了80%的“坑”!那些因为需求不明导致反复修改、因为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几乎全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这两天时间,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浪费”,但在罗宾这里,却是撬动了未来几个月工作效率的“金杠杆”。一个简单的动作,影响了一大群人,一次看似耗时的规划,省去了几百次后续的麻烦。这就是“高杠杆活动”的魔力。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所以,如果你也想从“救火队员”变成“战略引擎”,那就得学会用“杠杆思维”去管理。

英特尔做过统计,中层管理者每天大概有30%的工作,纯粹是“无效动作”。就像咱们办签证,有些步骤是不是觉得“不做也不会怎么样”?但就是习惯性地走流程。

怎么识别这些“假动作”呢?问自己三个尖锐的问题:这个步骤如果我不做,会影响最终结果吗?有没有可能让别人代劳,或者授权给下属?有没有更简单、更高效的方法来完成它?

李娜是某制造业的中层,她就用这三问,硬生生把一份原本有18项内容的生产报表,精简到了只剩7项。她发现,很多数据只是“看起来有用”,但真正能影响决策的,也就那么几个核心指标。砍掉无效项后,团队填表时间少了60%,省下来的时间,大家反而能更深入地分析数据背后的问题,找出提升效率的关键点。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有一种忙碌,比不干活还可怕,它叫“负杠杆”。

比如有个经理,因为年度计划亏损,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他的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到整个部门,大家都被带得悲观消沉,原本可能想出的补救办法,也都被负面情绪“冻结”了。

还有些中层,喜欢对下属的事情“指手画脚”,明明员工能独立完成的事,他非要跳出来“指导”两句,结果呢?搞得员工不敢做决定,凡事都要等他拍板。久而久之,团队就像没了主心骨,所有效率都被卡在了他这里。

这种“负杠杆”行为,不仅消耗你的时间精力,更像个黑洞,吞噬着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传统的那些时间管理理论,有时候听起来很美好,但真正落地却总觉得别扭。格鲁夫给咱们提供了几个“反常识”的心法,更接地气:

一是先把“必须做”的钉死在日程上。就像工厂生产,核心工序是不能动的。咱们中层也一样,每天必须先把那20%最关键的事儿,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你的日程表里。

比如,有个零售店长,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做两件事:早上15分钟给核心骨干开个短会,晚上30分钟复盘当天的销售异常数据。这些看似占用了“灵活时间”的小事,却让他总能提前发现库存积压、员工状态不佳等问题,把风险扼杀在萌芽。

二是把同类事“打包处理”,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你有没有发现,写一份报告前,你可能需要花10分钟才能进入状态。写完报告,如果你立马去回复邮件,又得重新切换思维,浪费时间。

聪明的中层会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把同类工作“打包处理”。比如,他会固定每周二、四上午,集中处理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策略性的工作;而下午,则专门用来处理邮件、审批、沟通等琐碎事务。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三是给你的日程表留条“应急车道”。高速公路如果完全按照现有车流量设计,高峰期肯定会堵死。咱们的日程表也一样。

四是给工作设定“负荷警戒线”。生产线超载会停产,咱们的工作也是。

五是储备点“未来项目”,别老是“裸奔”。就像超市得备点库存,咱们中层也得有点“项目存货”。这些事儿可能不紧急,但对团队的长期生产力提升有巨大帮助,比如优化客服话术、整理培训课件等等。

管理的本质,从来不是让你透支自己,而是用你的智慧,去撬动整个团队的能量。当你学会用这种“杠杆思维”做管理,你就会发现:越是“会偷懒”的中层,越能带出业绩翻倍的团队。

这不是什么投机取巧,而是实实在在、底层逻辑上的高效管理。

别再用“瞎忙”感动自己了!真正牛掰的中层,都靠“偷懒”出业绩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