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古韵新生 面香致远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8日 15:00 5 admin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古韵新生 面香致远

水塘村全景。孙大方 摄

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彝语唤作“洛博达”,意为“洼石盛水处”。顾名思义,这里山环水抱、石润泉盈,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处水墨秘境。乌都河的清波碧流无声润泽,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的丰饶物产,更孕育出底蕴深厚、绵长如歌的历史文脉。

如今,这座承载着岁月沧桑的传统村落,正以独特的历史风韵、蓬勃的特色产业与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风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焕发新光彩——既留住了“石间蓄水、彝乡人家”的古老记忆,也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业兴人和的生机画卷。

历史印记:时光雕刻的村落记忆

水塘之名,烙印着时光的沧桑。《普安州志》记载,明朝初年,其因“四季不涸的积水渊”而得“大水塘”之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踏访此地,在游记中留下印记。

步入水塘村,仿佛走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村中坐落着三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气势恢宏的明清李氏院落群、钟声悠远的普福寺、文韵流淌的水塘文庙,它们如同历史馈赠的瑰宝,静静等待着人们的品读。

李家大院,这座由11座四合院构成的庞大建筑群,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青砖灰瓦,朱漆大门,浮雕花窗,无一不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一个家族的绵长兴盛。穿斗式梁架、硬山式屋顶,以及石、砖、木上那些精雕细琢的纹样,无不展现着江南建筑的风韵。

普福寺的钟声,自明景泰元年响起,穿越数百年风雨至今。古寺几经损毁与重建,那苍劲的古戏台与镌刻着岁月年轮的百年古树,共同守望着流淌的时光。寺内梁柱多数仍是始建原物,粗壮挺拔,撑起一方信仰的天空;每到中秋,古桂如期飘香,“十里香”的美誉里,浸透着多少代人的共同记忆。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古韵新生 面香致远

水塘文庙一角。孙大方 摄

水塘文庙,县境乡村最早开办的学校之一,誉称“文蕴水塘”。文庙起初只有一个四合院,大殿里供奉着孔子牌位。光绪八年(1882年)修缮建在大殿后面的正房和厢房,形成文庙两个完整的四合院,曾悬“博文约理”“教垂万世”等匾额,吸引盘南及邻县学子来学,绵延着一方文脉。

在水塘,还有一座横跨于水塘村与邻村交界处的三民桥。它不仅解决了昔日百姓的涉水之苦,其桥名、亭阁,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与精神的生动见证。如今,古桥与新建的风雨桥并肩而立,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关三桥”的独特景致,宛如一道时空的纽带,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当下。

水塘村,这座被时光精心雕刻的村落,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平静而坚定地书写着属于现在与未来的生动篇章。

产业活化:一碗面里的传承与新生

水塘,这片土地不仅文运昌盛,更有一道融汇了六百年时光的美食——水塘面。

自明洪武年间的“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起,水塘便不仅是军事屯垦之地,更成为南北风味交融的锅灶。屯军带来的制面技艺,在这片水土中生根发芽,渐渐演变成水塘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

清晨,阳光洒满李桂平家的面条作坊,一排排、一挂挂晾晒的面条犹如金丝瀑布,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村民李桂平与家人正在光影间忙碌——切面、装袋、过秤,动作如流水般娴熟。“从我父亲那辈就开始做面,这个作坊啊,风雨里飘香五十多年了。”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一直用老式擀面机手工制作,擀出来的面条才够滑、够韧、够香。”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古韵新生 面香致远

水塘面条作坊。孙大方 摄

水塘面的“魂”,藏在本地精选的麦粉里,藏在明朝古井的清波中。李桂平说,上好水塘面,必取木龙水库胜利大沟、扬旗大沟以上的麦子,配以古井中清冽甘甜的井水,再辅以祖传的独门配方与精湛手艺。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才揉得出那一口筋道——入口不黏,汤清面爽,余香绵长。

村里至今仍存有三口明代古井,除和尚井外,还有下伍屯的李家院子水井、中伍屯的水井。它们如时光的泉眼,静静滋养着一方水土,也成为水塘面风味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

一手传承古法,一心揉制新味。水塘面条至今已有五代传承人,代代匠心坚守,将古井的清冽与土地的丰饶,揉进每一根细密的面丝里。

而今,这一根根面条,早已超越食物的本义,化作一股强劲的产业动能。从李桂平家年销六七千斤面条远至浙江、云南,到形成自有品牌闯入昆明、北京、重庆的大市场——“小面条”真正织就了村民的“致富路”。

村寨新颜:山水田园间的振兴画卷

水塘村,依山傍水,与巍峨丹霞山遥遥相望。梯田层叠,喀斯特峰丛点缀其间,共同勾勒出一幅古朴而灵动的山水画卷。

走进今日水塘,古韵与新貌和谐相融。古老的李氏院落群青瓦灰墙,静默地诉说着过往,而村中平整的步道、崭新的标识与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则彰显着当下的活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图景,正从容舒展。

治理一新的水塘河道,如一条碧色丝带蜿蜒田畴之间。清流触石,淙淙作响,于跌坎处溅起雪白浪花,形成多级叠瀑,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光彩,与上游的木龙水库、古朴的李氏院落群以及横跨河上的“三民”古桥相映成趣。

2023年竣工的河道治理工程,不仅让3.5公里河道重获安澜,更重塑了水生态,优化了村容村貌。如今,河中常见群鸭戏水,悠然自得,它们划破水面的宁静,为这幅静谧的山水画屏平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盘州市丹霞镇水塘村:古韵新生 面香致远

李氏宗祠外景。孙大方 摄

水塘村仿佛被自然格外眷顾,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皆宜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穿境而过,邻近盘州古城和红果新城,这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水塘村更以巧思执笔,致力于将周边雄奇的丹霞山、辽阔的乌蒙大草原,以及更多散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串联成链,精心设计出多条深度旅游线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仅能沉醉于山河壮丽,更能沉浸式体验水塘特有的古韵人文与田园诗意。

承千年古韵之脉,绘今日振兴之图。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水塘村,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产业脉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同绘入乡村振兴的壮阔实践,“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从容运笔,徐徐铺展,生机盎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