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正风深一度】河北正定 下足“绣花功夫”守护古城古韵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6日 09:09 4 admin

十月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秋意盎然,鹅黄的银杏、遒劲的松柏、赭红的古寺、洁白的宝塔,相得益彰,给这座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换上了盛装。市民游客或信步闲聊于古城墙上,或嬉戏欢腾于旺泉街里,或静观沉醉于隆兴寺旁。正定,这座全国文明县城,作为河北文旅的“金色名片”,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文旅的“新热门”。

因地制宜,优化顶层设计“明方向”

“‘吃水不能忘挖井人’,正定发展的方向早在40多年前就指明了。”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游客,正定县政协原文史委主任张银耀说道。1982年至1985年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古城保护、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曾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新思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十四五”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立足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完成《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编制了《正定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1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逐步破解古城保护和发展矛盾。

“为了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现实困难,我们想出了‘古城疏解、新城承接’的法子,通过腾退古城内县医院、机关单位、小散工业物流企业等非古城功能,疏解人口、释放空间。”正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刘斌说道。

现如今,站在南城门的城楼俯瞰整个正定,古寺古塔、古街古巷尽收眼底,中轴线、天际线一览无余,正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王鹏面对眼前的景色陷入了回忆。

正定县文物众多,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闻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馆藏文物7600余件,文物数量与密集程度较高,“有些‘国保’‘省保’不好也不能随便移动,可偏偏被掩埋在民居和厂房中间,为了兼顾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实施腾退成了最佳选择。”王鹏感慨地说道。那时候,参与拆迁工作的党员干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拆迁户家就跑了五六十趟,不厌其烦地给他讲政策、拉家常、算细账,就为了让他能顺心顺意配合。”

2017年以来,正定共动迁24个片区、2900余户居民、30个单位、13家企业,拆除与古城风貌不协调建筑7万余平方米,为了更好地整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古城居民的人居环境,我们把腾出来的空间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王鹏指着城墙根儿的广场自豪地说道,“我们就踏踏实实地服务游客,把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弄得宽宽绰绰的,让游客‘沉浸式’游玩古城。”

【正风深一度】河北正定 下足“绣花功夫”守护古城古韵

正定古城墙下,传统舞狮与智能机器狗同台表演,绘就正定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殚精竭力,做深做实调研“打基础”

正定的灵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物,为了正定县每一件文物都能“有名有姓”,流落荒野的文物都能“登堂入室”,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错过任何一个线索。

回忆起历年的文物普查实地工作,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朱志辉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自从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工作,大家意识到文物备案登记的重要性,建立起正定古城保护名录制度,县内每处文化遗址、每座古建、每件文物均纳入名录管理。”

对于正定,文物的“摸底造册”经常是要“摸底到村”。有些村民种地时,偶尔会挖出陶片、瓦片等文物,由于农事繁忙,经常是随手放到田埂上,这要求走村串巷参与普查的文保工作者练就“火眼金睛”,发现疑似文物的老物件要驻足甄别并不断深挖。此外,每经过一个村子,他们都会和村干部开展座谈,“有时候,某个老村长一句我们村哪儿有个老庙,未来就可能多了一处文保单位。”朱志辉兴奋地说道。

除了发掘新文物,普查过程中“老文物”的复核同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历史遗址在耕地附近,周围种满了粮食,根据已知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定位,经常要摸排一整片庄稼地。很多刚来的“小年轻”没有下地的经验,穿短袖被虫子咬、被玉米叶子划伤、被土堆绊倒是常事儿。刚入职文物保管所1年的何恬畅说道,“虽然跑一趟往往要‘掉层皮’,可这是值得的,有时通过复查甚至发现更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正定县2024年5月启动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工作,11月底基本完成,共复查16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2处;2025年5月底,18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填报已全部上传。朱志辉总结道:“调查研究做得扎实了,才能更好利用文物,保护文物,让咱正定的‘宝贝’被更多游客看见。”

保用并举,合理开发资源“增引力”

正定深知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文脉,始终稳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古城保护与活化路径,不搞大拆大建,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

2016年至2017年,正定县政府聘请敦煌研究院对隆兴寺摩尼殿内的壁画进行修复。“修复的活儿很细,也很难。他们都是拿棉签和注射器一点点解决墙面空鼓、龟裂等问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项目科科长王素辉说道。

为了使摩尼殿壁画能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符合当下游客“吃文化”“重体验”的消费需求。文保所的同志陪着敦煌研究院师傅们一起干,时刻关注师傅们的工作和身心状态,比如发现某个师傅情绪烦躁,心情郁闷,当即安排其休整,绝不盲目“赶进度”,始终以保障修复质量为目标,让壁画以最好的姿态“重生”。参观隆兴寺的游客纷纷表示,壁画古韵十足,没有修复痕迹,经得住细品,耐得住细看。

“2012年以来,我们对全县文物进行大规模修复和保护,仅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就实施了17项。”王素辉说道。在正定城内,每处文保单位常驻一支巡查队伍,无论寒暑昼夜都有人驻点巡逻。并配备专业的巡查队伍每月对文物进行集中巡查,自去年以来,共排查整改各类隐患22个。为了让正定真正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吸引八方来客,正定县政府同步加强古城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确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正定古城墙是现存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饱经历史的风霜原本破旧不堪。为了让它恢复往日风貌,正定不仅收集古城墙砖用于城墙修缮,还站在游客角度考虑,将其免费开放,并在节假日举办灯会、星光音乐节等特色活动。如今,来到正定的游客大多都会登上城墙门楼观光,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千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山战鼓在这片土地响起“咚咚”脆响,声声催人奋进。在正定县政府的支持下,常山战鼓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及其孙女张安琪不仅获得了公开表演的机会,张安琪还把常山战鼓带进了校园,教授正定师范学校的学生们演奏,让这项宝贵的“非遗”传下去。

最令爷孙俩感到兴奋的是今年在正定举办全国鼓王大会,“中国四大名鼓”齐聚一堂,同台炫技,弘扬鼓乐文化。提起当时的盛景,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小方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当时大约有2万人在现场,超过1500万人观看线上直播,有些老人早上四五点过来看表演,我真觉得我们正定的‘非遗’活下来了,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宽严相济,精准监督护航“筑保障”

从文物保护的扎实有力,到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正定县文旅产业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县纪委监委的精准护航。为了让游客来正定玩得开心、玩得放心,正定县纪委监委把握旅游城市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紧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共性问题,综合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专项检查、联合督查等方式,采取“体验式”和“参与式”监督,加强文旅行业强制消费、出租车拒载拼客、小商品夜市治安秩序等方面综合整治,督促做好景区以及商业街的运营维护、安全监督、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

近期,正定县纪委监委通过梳理12345热线群众反映,发现正定小商品夜市出现街头垃圾乱丢、垃圾桶垃圾外溢、公厕供需紧张等问题。群众诉求就是“哨声”,正定县纪委监委第一时间督促县综合执法局增派保洁人员,延长保洁时间,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街面环境整洁,短短一天时间就在夜市新增3座移动厕所,有效缓解客流量激增带来的如厕难题。“赶上节假日,其他单位的同事回家过节、外出旅游。我们的同志套一身运动服就四处‘溜达’,一些年轻干部直接把和对象约会的地点选在了景区,生活事业两不误。”正定县纪委常委王霄凡笑着说道。

正定县纪委监委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的同时,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前些年,县纪委监委核查相关问题线索发现,相关主管部门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时选址不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考虑到该项目出现选址失误,主要是为尽快推进落实相关工作,没有谋取私利,且已通过后期调整规划,实现已施工工程有效利用,适用容错纠错相关条件。于是,纪检监察机关根据规定从轻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同事们都说,这是给敢于创业的干部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能‘放得开手脚’干事。”王霄凡说道。

漫步在正定的大街小巷,眼前是维旧存真的古景,耳畔是络绎不绝的欢笑,这座“北方雄镇”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明艳动人,“古城古韵,自在正定”已成现实。这背后离不开全体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他们敬畏历史、摸清家底、找准定位,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扎扎实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让正定古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21期,作者:赵哲)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